宋晓青
摘 要:在现代消费理念中,融入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个性化等文化元素的产品无疑是相较普通产品更受欢迎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厚,蕴含传统元素的产品设计中丰富的语言变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尤其在现代优秀的产品设计中。文章以陈幼坚的产品设计——“茶缘”茶具为例,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和言语、能指与所指、语言符号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等概念和产品语义学中的意指概念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精髓“茶文化”的历史演变,浅析“茶缘”茶具中语言系统的变迁,以期更加深入了解现代以至历朝历代的设计观念、价值取向与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言学;产品语义学;共时性;历时性;茶具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9-0096-03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Modern Tea Set Product Language System
SONG Xiao-qing(School of Design and Art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cept of modern consumption, in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s, personalized and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product is undoubtedly more popular than ordinary products. Due to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ich language changes in product design with traditional elements are worth to be deeply explored, especially in modern product desig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duct design of Alan Chan-- Chayuan tea set, use the concept of Saussures General Linguistics such as language and speech, and signified, language symbols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oncept, and product semantics i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s history evolution - tea culture, to analysis the Changes of Modern Product Language System, in order to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even the dynasties of the design concep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linguistics; product semantics; synchronic; diachronic; tea set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茶缘”茶具概述
“茶缘”茶具(Tea Matter)是香港设计师陈幼坚2010年为意大利品牌Alessi设计完成的一套茶具,整件作品手工精制,包含一个滤茶器和两个贮茶罐。滤茶器的造型是一只生动的小鸟,滤网在其腹部位置上,鸟的尾部设计成适合手拿的造型,方便拿取。滤茶器可直接置于茶杯中浸泡茶叶。整只小鸟造型简约,曲线流畅。(图1)
特别之处是滤茶器的鸟笼式设计,当滤茶器从鸟笼中被取出时,可听到小鸟叫声。在鸟笼顶端,设计师安排了一只红色的相同形状的小鸟,既与鸟笼中的滤茶器相映成趣,又作为提鸟笼的把手。(图2)
两款之一的贮茶罐,刻有饮茶回文诗“可以清心也”,该诗以宋体篆刻其上。回文诗以随意一字作为诗首便可吟出不同排列次序的诗句,优雅而富有情趣,古代文人的雅趣跃然其中。(图3)
二、“茶缘”茶具的符号语义分析
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是一种语言,它包含茶具的组合、茶道、与茶相关的活动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体系,是社会性产物。而就“茶缘”茶具而言,它的言语就具有个体性,在茶文化的表达和茶具的组合上有设计师的自我经验与表达。
“茶缘”茶具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由滤茶器、贮茶罐、印章商标三大部分共同组成,而这其中的鸟笼设计、回文诗、书法等元素不是随意堆积在一起的,它是按照中国的茶具文化和古代文人雅士的饮茶文化组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来表达设计理念。
(一)鸟笼
鸟笼的设计跟茶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老人们喝茶遛鸟的情景,它是生活化、本土化的。遛鸟是为了使鸟儿能够接触到自然之景、自然之气,使鸟儿更加灵巧并且不怯生,以此渐渐形成了“遛鸟文化”。爱鸟的贵族们非常喜爱“提鸟笼、作茗憩”。鸟笼就是中国传统特色的饮茶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将喝茶人闲情雅致的喝茶方式与情绪表达出来。
(二)小鸟造型
整只小鸟的造型经过简化设计,外轮廓曲线流畅,这正与宋代花鸟画中的简约气质相符合,传达出自然朴素的设计之感,就像古人用毛笔一笔勾勒的一只小鸟般灵动,虽在鸟笼中,却呼之欲出。从“鸟笼”中取出小鸟滤茶器时,便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传来。这源于“养鸟主要是听叫”,上世纪30年代,京剧名宿金少山饲养着一只“鹤立鸡群”的极其擅长高歌的“净口”的13套百灵,公子哥同仁堂乐十三爷得知后,欲出一千块大洋购之,金少山以“君子勿夺人之美”而拒之。①小鸟是中国传统审美以及遛鸟文化的代表符号。
(三) 回文诗
饮茶作赋是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之消遣,最早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②这其中回文诗是在饮茶文化中的小品,短小精悍,编排巧妙,意蕴无穷,彰显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魅力。贮茶罐的盖子随意盖,便可得到一句回文诗,充分展现了回文诗的特别之处,这种直观的体验让使用者可以跨越地域体验汉字的奥妙。回文诗是中国诗歌、汉字的代表符号。
整体来看,在“茶缘”茶具中,它的所指是中国传统特色的茶文化概念,能指就是承载以上茶文化内涵的滤茶器和贮茶罐的实体,能指与所指共同构成语言符号。
三、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分析产品的语言变迁
索绪尔指出:“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③在茶具的语言变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设计从本能的(外形),到行为的(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再到反思的(自我形象等)三种水平的设计进化。
(一) 以“共时性”角度分析
在“茶缘”茶具中,它的符号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具有共时性。首先作品中仅有的两件茶具:滤茶器和贮茶罐是茶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其中蕴含的“喝茶遛鸟”文化、回文诗等概念,在此时与滤茶器和贮茶罐的实体联系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当然这些文化符号在古时不一定是通过与实体的结合联系在一起的,符号的“共时性”仅存在于当下的一件产品中。那么,下面再探讨一下在古代的某一时段,茶具语言符号的共时性。例如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篇章可以再现唐代茶具情况,共24件,生活讲究的大户都配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工具;时间至宋代,茶具更为简洁,根据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共有12种茶具,名为“十二先生”。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饮茶时需二十四件茶具同时配备使用,每件茶具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同时并存。同样,在宋代的某一时段饮茶需十二种茶具配合使用。这些因素经过不同的历史演变而形成,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它们共存于一个系统之中,因而其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就暂居背景层面,表现出的是各个因素共时并存形成的系统关系。
从茶具符号系统的“共时性”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语言系统的变迁。从古代繁杂的各类茶具共同结合使用,到“茶缘”茶具只提取两件相对重要的茶道具,在茶具的组合上有了变化,茶具数量的减少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使用茶具所需的便利性、便携性、简约性等概念,同时也不妨碍表达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这时能指对于它所表达的观念来说是自由选择的。在古代某一朝代茶具符号系统中并没有同时体现出额外的茶文化,例如饮茶作赋、喝茶遛鸟等文化,而在这件产品中茶具和茶文化是同时并存的,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整合。
(二) 以“历时性”角度分析
以“历时性”的角度分析,所要研究的是茶具语言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演变。茶具的发展演变与传统茶文化息息相关,经历了从无到有,共用到专用,逐渐精致的过程,随着饮茶的盛行,茶具不断完善与发展。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下文以茶具的演变和茶文化的演变两方面来分析。
1.茶具的演变分析
滤茶器,最初记载于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中,被称为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④唐朝的漉水囊骨架多用生铜制成,因熟铜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铁则因锈而腥涩,影响水味(图4)。居住山村的人用竹木制,但不耐用,不便携。漉水囊成扁圆形,直径约17厘米,手柄5约厘米。
贮茶罐在《茶经》中被称为罗合,“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才,口径四寸。”罗合用竹节制作,高约10厘米,盖约3厘米,口径约13厘米。
宋代茶器共十二项,名称均以“官职”来称呼,妙趣横生。宋代茶饮被赋予茶具爵位、别号。其中“罗枢密”就是罗合的演变,也就是现代的贮茶罐(图5)。但宋代喝茶的风尚是把散茶擂成茶末,所以茶槌和茶碾显得很重要,因此不需要滤茶器,所以在宋代的十二件茶器中未出现滤茶器。
明代茶具跟随茶的加工、饮用方式亦发生了很大变革。景德镇的白瓷、青花瓷异军突起。明代中期以后始出现瓷壶、紫砂壶等更多样材质的茶壶用具。
根据茶具历代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茶缘”茶具中的滤茶器和贮茶罐的语言系统的变迁。滤茶器从唐代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茶具出现,是专门用来过滤水的,至宋代由于盛行品茶末的风气,滤茶器开始被忽略使用,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出口以及方便实用,茶壶里开始使用过滤球。本文“茶缘”滤茶器是专门用来过滤水的。它的能指滤茶器实体,在使用上经历了“专用—共用—专用”的方式,形式上都是滤网,但在历代出现的形态(形状、大小、材料)是有所改变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茶缘”滤茶器使用了新型材料,并将滤茶器单独提取出来进行设计,为放大表达作者所使用的“喝茶遛鸟”的文化理念,并且滤茶器也可以直接置于茶杯里浸泡,免去了茶壶这一茶具。它的所指一直以来是用来过滤水的茶具,但“茶缘”滤茶器的所指被延展和丰满了,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中国茶文化,代表茶具使用者的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同样,从“贮茶罐”的演变历史来看,它的能指贮茶罐实体除了形态上趋于便携和利于贮藏,未有太大的变化,它的所指一直以来是用来贮藏茶叶的茶具,但“茶缘”贮茶罐的所指被拓展出另一个意义,表现文人雅士饮茶作赋的文化元素,代表茶具使用者的高尚情趣等深意。
这里也体现出意指的概念,茶具发展之初,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是直接意指,所指已经把意义延置到茶具本身,比如提到漉水囊就知道是用来滤水的茶具。随着茶具的演变,逐渐出现含蓄意指,例如宋代的贮茶罐减为一层,不能多层贮藏茶叶了,但是没有吞食它贮藏的功能,保持着被激活的元素,为接纳新的意义做准备。“茶缘”茶具则体现出主体间的互动,作者综合了历代人们对于茶具所寄托的情感,能够体验并包含着与其他心灵沟通的意向。
2.茶文化的演变分析
茶文化中,茶具是人们的情感载体,将自己对茶饮的理解通过茶具的形态和色彩等造型符号来解读。当时文人推崇在茶具上题写和雕刻诗文,意在以茶抒情,以茶阐理,而回文诗正是喝茶中文人们优雅情趣的体现。“可以清心也”回文诗原本铭刻在古器物的茶具上,而此器物今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五个字被刻于圆形的茶壶盖上,以随意一个字作为句头即可。在“茶缘”茶具中,能指从茶壶变为贮茶罐,所指的意义依旧为彰显茶文化中的禅意和文人的情怀,如今回文诗的符号表现形式被改变,在“茶缘”贮茶罐中,注重了与人的互动,随意盖上盖子,盖子上的首字便与罐体的四字组成一句回文诗,增添了趣味性和直观性。
据《清稗类钞》记载,明清以来,旗人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消遣就是喝茶遛鸟,鸟儿是他们悠闲生活的寄托品,不同的鸟要用不同的笼子才能相得益彰,配以珠玉玛瑙,啼声婉转,流光溢彩,一路架鸟遛街,盼的就是茶馆里别人一声喝彩。喝茶与遛鸟联系到一起就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在这里能指鸟笼和鸟的实体改变了,“茶缘”茶具将“遛鸟”这一活动与滤茶器结合到一起,将滤茶器直接设计为鸟笼的形态,喝茶的时候提着“笼子”,使用滤茶器的时候就如同逗鸟一般,它的所指不仅表现古代贵族的“遛鸟”文化,还增加了一层表现茶具使用者的高尚情趣与身份象征的含义。陈幼坚将茶具的设计与茶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趣味十足。
另外,传统茶具的设计讲求线型、面、色彩等的曲直、张弛、淡浓程度,以及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等有形的东西来表现茶文化,人们通过这些有形的符号来体会其神韵。这种文化符号也体现在“茶缘”茶具中,例如,小鸟造型的曲线流畅,讲究对称,表达出柔和之感,同时与笼顶的红色小鸟相映成趣,又注重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配套设计。
四、结语
茶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茶文化的载体,其历史演变悠久,见证着设计语言系统的变迁。通过解析茶具的语言系统的变迁,使我们了解了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价值风尚、历史文化及设计观念。茶具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折射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茶具和茶文化相互渗透,相信未来无论是从茶具的组合还是茶文化的表达方式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将会不断延展与丰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注释:
① 开封的遛鸟文化[EB/OL].92013-04-19]http://news.kf.cn/2013/0419/42756.shtml.
②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③ 费尔迪南索绪尔.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④ 陆羽.茶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