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记载宣传长征者(连载)

2016-05-14 18:38孟红
文史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万水千山话剧长征

孟红

外国记者最早采访长征将士的口述史诗——《西行漫记》

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英文原著名《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它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它从此成为世界了解红军、了解长征乃至了解中国的最著名的作品,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被国民党蒋介石称为“赤匪”的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状况。该书甚至引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使他意识到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新中国将出现在他面前。

1936年,斯诺作为第一名进入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采写、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陕北苏区、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后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发行了五版。1938年2月,上海租界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并更名《西行漫记》作为掩护,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之后,出版了无数《西行漫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红军及其领袖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神灵之手》

在《西行漫记》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为《神灵之手》的书同样在英国伦敦出版,它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勃沙特,是一位瑞士籍英国人,生于1897年,中文名为“薄复礼”。在他25岁时受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携妻子罗斯·波斯哈特来华传教,任英基督教中华内地会派驻贵州镇远教堂的牧师。1934年10月在贵州旧州(今贵州黄平县)境内,偶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部队相遇而被扣留。此事件当时曾引起国民党政府、教会及报界关注。后来勃沙特于1936年4月在云南富民县被释放。至此,他与这支红军一起走了18个月的长征路。其间,他与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结识。1936年8月,勃沙特在脱离红军长征后利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口授并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1951年勃沙特与妻子一起应召回国。1966年从教会退休后,勃沙特闲居英国曼彻斯特市。1985年,在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的联络下,勃沙特和萧克将军时隔50年后音讯再通,重叙了当年佳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去世,与先他而去的瑞士籍妻子罗斯·波斯哈特同葬于英国。

这本书作为一本由曾经亲历长征的外国人记述的著作,真实地记录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历程,以及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况,并以鲜活的视角揭示了红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红军的统战工作艺术。因而此书在进行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由于受当时紧急的军情所迫和时代局限,有关红军长征的记录极少。特别是作为直接见证长征的外国人记述长征,截止目前所见,《神灵之手》一书是独一无二的。可说是作为由特殊身份参加长征之人写出的特别的“长征回忆录”。

对于这本书,原红六军团军团长、原军事学院院长萧克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薄复礼的这本书他不可能讲我们更多的好话,但只要他讲的东西是真实的,有史料价值的,揭了我们的短处又有什么关系呢?逝者不可追,但来者可鉴。1984年秋,我出国访问,途经法国。我就委托有关方面打听这位牧师。”

世界上首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

《一九三五年长征》是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撰写的记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术专著。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从历史性、传奇性和象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式”的解读和介绍。

斯诺(左三)在宁夏与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合影

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远征的全部史诗。”果然,在时隔34年之后,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于197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 在这部书中,迪克·威尔逊通过总结章节的写作手法来不断强化长征是“生存的史诗”这一鲜明主题,称他所记录的故事是“革命精神”派的代表,并多次强调“长征是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迪克·威尔逊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价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迪克·威尔逊是西方第一个联系中国现实,比较系统地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学者。他的这部著作对长征的描述以及深入剖析堪称历史经典。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国内外研究长征问题的学者将此书作为援引的资料对象。

陈其通创作了首部长征话剧

陈其通,1916年1月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湖北孝感,幼时曾读私塾。自幼受着淳朴民风的熏陶,铸就了不服输的顽强性格。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16岁的陈其通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走入了血与火的斗争之中,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进攻”“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1935年,陈其通调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随军长征,写过小型歌舞剧和活报剧,1937年到延安。抗战期间在烽火剧社等单位工作,创作了不少戏曲、秧歌剧、话剧剧本。解放战争期间,陈其通任辽南武装部长。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上演出了他的话剧新作《炮弹是怎样造成的》,叙述一个遭敌人破坏的兵工厂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陈其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兼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0年创作了反映解放军进驻康藏、实行民主改革、镇压反动土司叛乱的歌剧《柯山红日》,还整理改编了许多地方戏曲如《穆桂英》《西厢记》等。

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各类剧目多达百余个,获各类创作、导演奖28次。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他以革命历史题材为素材创作的话剧,如《两个女红军》《井冈山》《万水千山》,特别是《万水千山》,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长征期间,部队抵达大金川时,陈其通奉命率一个连阻敌一个团,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到完成任务。在四川阿坝,他被敌弹炸破头顶,鲜血直流,抓把灶灰敷上又继续作战。由于伤势过重,又缺粮食,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幸好得到他的团政委照料,还背上他去动员别的伤员,从每人每顿40颗充饥的扁豆中给他留出10颗,使其没被饿死,伤也慢慢好起来了。

长征之后,陈其通采访了众多的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以他们的长征经历为主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完成了话剧《万水千山》剧本的初稿。并且起名为《风云路程三万里》(或称《铁流两万五千里》)。

据陈其通说,《万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国、罗顺成等,在红一方面军都有原型。剧本中的抢夺泸定桥、飞夺天险腊子口、陕北胜利会师等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故事。而戏中的高潮部分翻越雪山草地,则是陈其通亲身的经历。

勃沙特

剧本完成后,大家虽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因为人物众多、故事复杂、场面宏大,演出场地要求较高,一时无法排练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我军成立了文工总团,时任总政文艺处处长的陈其通兼任总团团长。话剧团要排戏,四处找本子,有人提议陈其通把《万水千山》拿出来试一试。

1952年,陈其通将酝酿了十多年、又曾两次试写过的长征题材《铁流两万五千里》,再次作了较大修改,定名为《万水千山》。

话剧《万水千山》是第一部全景反映长征的作品,也是红色经典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该剧注重人物刻画,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随即,《万水千山》走上话剧舞台进行公演并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轰动全国剧坛。话剧《万水千山》上演后,当年上演144场,此后一直连演不衰。全国各地的话剧团都跟着学演这部戏。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万水千山》获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和表演等多项一等奖。

2001年9月22日,陈其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

话剧《万水千山》演出成功后,1959年,总政和八一厂的领导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并邀请成荫和华纯担任导演,剧本由孙谦和成荫改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电影。

本片摄制期间,导演成荫和摄制组同志沿着长征的道路,跋涉4000多公里,在气候瞬息万变的恶劣环境中,付出了15个月的艰辛劳动。

影片为观众描述的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某部营教导员李有国不顾伤痛,宣传群众,历尽艰难,带领部队翻越了雪山。在过草地时,部队又经历了更严峻的考验,他们与敌人周旋,在风雨、泥泞中搏斗,战胜寒冷与饥饿。为保存生命,战士们不得不杀掉马匹,甚至煮掉自己的皮带聊以充饥。由于伤口的恶化与饥饿的袭击,李有国牺牲了。部队继续北上,攻破腊子口,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长驱两万五千里这一震惊中外的壮举。红军战士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退缩、不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以及远大的革命理想与追求,都得以充分表现。

影片创造了真实、恢宏的氛围,油画般的浓郁色彩和强烈的感情投入,使之成为一幅由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凝就的光辉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气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电影上映后,观众踊跃,好评如潮,许多老红军纷纷提笔写评论,回忆往事。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万水千山》热。尤其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多一个人走出草地,就是多保留一颗革命的种子。”“让革命骑着马前进!”等,一时间成为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的催化剂。

《万水千山》海报

该片为国庆10周年献礼影片,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

消息传到了毛泽东主席那里,一向偏爱戏剧的毛主席没有看电影(毛泽东点名要看话剧),而是要调看总政话剧团的话剧《万水千山》。看完演出,毛主席感慨万千,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上台,与演职人员合影。

1977年,舞台艺术片《万水千山》再次被搬上银幕,陈其通重当编剧,八一厂的著名导演严寄洲担任导演。这一次,主人公李有国教导员没有牺牲,而是跟着毛泽东胜利到了陕北。重拍的电影,从湘江之战写起,全景式地表现大渡河、乌江、雪山、草地等战斗,对于党内路线斗争也有所体现。

《万水千山》,两部电影一台话剧,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下)

猜你喜欢
万水千山话剧长征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人生路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走遍万水千山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重逢(广州亚运会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