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
跌幅惊人,谁动了数码相机的蛋糕?
最近,数码相机产业链中的相关人士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CIPA组织1的半年报表再次打击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CIPA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全球各地所有可更换镜头和不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销量,加起来还不到1140万台,同比下降了67.5%,相比去年跌幅明显加大(见下图);要是比起六年前数码相机最辉煌的年份,这个数据更是惨不忍睹—仅仅相当于2008—2010年每年同期销量的五分之一。
今年4月14日的日本熊本地震确实对个别相机厂商的正常出货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造成这种惨况的“罪魁祸首”并非地震,而是那个已经去世的美国佬乔布斯。自从乔布斯的团队开发出iPhone这种集各种“艺术滤镜”于一身的拍照手机后,数码相机行业的好日子就结束了。随着各式各样的“iPhone”在全球遍地开花,数码相机的销量每年以40%左右的跌幅急剧下滑,相机领域哀鸿遍野,厂商被迫采取裁员、降薪、减少广告投放等措施来勉强度日。到了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数码相机行业得以回光返照,销售基本止跌,可更换镜头相机的销售额甚至略有增长,这让大家误以为数码相机行业的厄运已经到头了,似乎又要过上从前的那种幸福生活。但没想到的是,今年以来的产销数据比任何大胆的预测还要坏:不可更换镜头相机的销量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58.3%;可更换镜头相机的情况稍好,同比数据为83.5%。
数码相机市场被智能手机迅速蚕食的现实,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当年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的历史: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数码相机,在短短几年后的2003年就取代了胶片相机的主流地位,直至将后者赶尽杀绝忽略不计。
已占全球半壁江山,中国手机品牌也该自信了
当CIPA组织公布全球数码相机的半年业绩时,IDC2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数据也出台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全球销量总和为6.782亿部,基本与去年持平。对于这个结果,有人欢乐有人忧,因为手机行业正在重新洗牌,排位在不断变化之中,中国手机厂商形势整体看好。另外一家全球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品牌的“高配低价”策略相当成功: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达41.5%,第二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2.9%。据中国通信科技媒体壹观察分析:中国大量小品牌手机企业并不在这些国际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如果统计完整,中国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肯定超过50%,也就是说今年每销售两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这些数据足以让中国手机厂商受到鼓舞,不过就目前来看,中国手机还缺乏自信。其实,中国手机品牌现已度过了蹒跚学步的岁月,开始进入快速成长的青春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期公布的2015年国际PCT专利申请数量统计显示:中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3898项专利,连续第二年居全球企业之首;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2155项专利,排名第三。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现在,轮到硅谷“山寨”中国企业了》的文章(见下页图),英文题目是“China, Not Silicon Valley, Is Cutting Edge in Mobile Tech”。作者指出:中国此前一直追随着硅谷的足迹,但是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中国的移动技术已处在全球的最前沿,在移动领域,恰恰是美国经常抄袭中国的技术。
无论华为与中兴,或是荣耀和努比亚,都该建立自信心了。
为何采用12个镜片?因为焦点之外也很重要
本刊八月份的《业界月评》曾经介绍了索尼公司的蔡司 Planar T* FE 50mm f/1.4 ZA镜头,并对这款多达12个镜片的双高斯镜头抱有很大的期待。前不久,索尼公司的光学工程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索尼U Space对这款镜头(以及FE 70-200mm f/2.8 GM OSS)进行了技术说明。据工程师解释,之所以在双高斯镜头上采用如此之多的镜片,主要是因为:既要确保焦内锐利,又要兼顾焦外柔美。
对一款镜头的优劣判断,多数人往往只注意其焦点锐利与否,而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说,焦点之外的成像效果同等重要。从光学上来说,锐利也好,柔美也罢,主要是球面像差所决定的。采用前后组互补的双高斯设计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球面像差,从而使焦点影像非常锐利,但是焦外的成像也会跟着生硬起来。考虑到人像摄影师的特殊需求,从前的光学工程师在设计人像镜头时,往往采取保留一些球差的方法,以求让焦外成像更加柔美,但是这样做多少都会牺牲焦点的成像素质,很难兼顾“焦内锐利和焦外柔美”。至于采用超多镜片的双高斯设计能否实现两全其美,只有试了才知道。
这些单反,原来是“行为艺术”的道具
2016年7月中旬,富士发布了高级无反相机X-T2。该机采用了富士独有的感光元件,能拍摄4K视频,不过这些特色似乎都不及它的单反造型更有卖点。明明是一款无反相机,为何要将自己装扮成单反呢?原来为了照顾一些消费者的单反情结。
为了模仿单反相机,一些无反相机和“小数码”都被装上了一个类似单反相机五棱镜的“大额头”,业余身份顿显高大上形象。影友们给这类相机起了一个别号:类单反。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没有数码单反产品的厂家经常发布各种类型的类单反相机,而作为单反相机巨头的佳能和尼康却并没有什么单反情结。
说到单反情结,让笔者想起了一次亲身经历。有一位摄影初学者打来电话,说自己想学习摄影艺术,并请笔者为他推荐一款相机,笔者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无反相机。他说不行啊,我要买单反,理由是:倘若自己拿着这种小型相机外出采风,别人会以为他不会拍照呢。听到这里,笔者笑了:你现在就是不会拍照啊,难道你想背着单反搞“行为艺术”!
一些人之所以偏好又大又重的单反,而不喜欢又小又轻的无反,说到底并不是为了摄影艺术,而是将摄影作为一项行为表演。因为就这些人的摄影水平来看,即便初级无反甚至是傻瓜相机也足够用了。他们选择单反相机的理由与一些人购买高档车没有两样,只是为了作秀。
梅德韦杰夫都喜欢,现在人人都能用了
自从2016年6月11日以来,一款名叫Prisma的手机摄影App红遍全球,就连日理万机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也抢先试了一把,并在Instagram上传了一张莫斯科红场的“艺术照”。
其实,手机摄影App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国外的Instagram、Camera+,还是国内的美图秀秀及POCO摄影等,都可以通过“艺术滤镜”拍摄出各种“艺术”效果的照片。Prisma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在于:其他App在对照片进行“艺术”加工时都羞羞答答的,既想取得绘画那样的“艺术”效果又想保留照片的特性;Prisma则彻底放下了摄影的包袱,把照片直接就“变”成了绘画。无论你想得到梵高的印象派风格,还是想要毕加索的立体派效果,又或是分享蒙德里安的抽象味道,只需做一个点击,稍等片刻即可保存或者通过微信等工具分享。不过,Prisma对照片的艺术加工并不是在手机里处理,而是利用网络在云端里进行。由于这个软件近日非常火爆,因此它偶尔也会提醒你“Prisma is over capacity”,告诉你当前使用这个软件的人太多,已经超负荷了,请你稍等或者重试。
Prisma软件在国内还有一个中文后缀,全称是“Prisma艺术相机”,其开发者是一位名叫Alexey Moiseenkov的俄罗斯小伙,他在今年6月11日发布的Prisma软件只有iOS版本,一个多月以来安卓手机用户只能干瞪眼。7月25日,安卓版本的Prisma终于上线了,目前有29种艺术效果可以选择,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中。
Prisma在全世界的流行,说明大部分人依然觉得绘画更“像”艺术,而摄影仅仅是对视觉感受的简单复制。其实,在170多年前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也这么认为。为了让摄影成为艺术,摄影师们纷纷跪拜在绘画名作下面虔诚学习,随之还诞生了“高艺术摄影”“印象派摄影”“集锦摄影”等名目繁多的“画意摄影”流派。画意摄影曾经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摄影艺术形式,为提升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自从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后,画意摄影就“沦落”了。这一切都源于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在100年前发起的“分离主义”运动,特别是后来随着“直接摄影”的兴起,画意摄影就演变成了文人墨客们所喜爱的“娱乐摄影”。随着数码相机特别是拥有各种“艺术滤镜”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画意摄影更成了普罗大众的一种娱乐方式。有趣的是,受到全民热爱之后,画意摄影似乎又被艺术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