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略
从时间纬度上,我们可以将摄影划分为常见的三种:瞬间摄影、长时间曝光摄影和连续(动态)摄影。另有一种摄影是极其鲜见的,但似乎能够与以上三种并列讨论。此种摄影英文称之为Slit-Scan,英文直译为“狭缝扫描”,笔者称之为“扫描摄影”。
这里我们以焦平面快门(Focal-Plane Shutter)为例解释扫描摄影的原理。 焦平面快门位于片窗与镜头之间紧贴着胶片一侧,快门分为前帘与后帘两个部分,由阻光材料制成。在曝光时间相对较长的情况下,比如1/50秒,前帘全部打开后,胶片曝光,然后后帘闭合,完成一次曝光过程。如果曝光时间很短,比如1/2000秒,由于快门帘幕本身的运动速度限制,为了达到1/2000秒的曝光时间,后帘必须在前帘尚未全部打开的情况下就开始运动,胶片在实际曝光过程中并不是整个画面同时曝光,而是通过前后帘形成的“狭缝”进行“扫描”曝光,在这种情况下,胶片上每一点的曝光时间都非常短暂(1/2000秒),而且胶片上不同部分的曝光时刻也不一样,如果被摄物体快速运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变形。
雅克·亨利·拉蒂格拍摄的《德拉奇跑车》,这张照片可能是扫描摄影中最著名的案例,此照片拍摄时间为1912年。照片中背景人物、电线杆以及前景的汽车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形,而且前景、后景的变形方向正好相反。这张照片是位于地面上用固定机位以旋转照相机的方式来拍摄的,相机的旋转方向是从画左摇向画右,快门的运动方向相对于画面是自下而上(由于胶片上呈现的是景物的倒像,快门的实际运动方向是自上而下),同时由于汽车向前行驶的速度大于照相机跟拍的速度,所以背景人物、电线杆与前景的汽车相对于照相机正好是反方向运动,从而造成了不同方向的变形。如果继续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赛车上半部分变形没有下半部分明显,可能是由于在拍摄过程中赛车突然加速造成的。
也有其他很多摄影师利用扫描摄影拍摄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著名的法国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 1912 -1994),美国摄影师安森·西尔(Ansen Seale)等。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利用扫描摄影拍摄的《两个舞者》,这对舞者站在旋转台上,在扫描拍摄过程中旋转台转动了一周,得到了两个舞者身体相互交织、缠绕的效果。
西方摄影师拍摄了大量扫描摄影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时间更倾向于被做为一种工具,成为表现的一种手段。同前人一样,笔者将现有的数字摄影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可以完成扫描摄影的系统,笔者利用这套摄影系统完成了《扭曲的时间》系列作品。这套摄影系统在拍摄的时候采用连续影像拍摄事物变化的整个过程,然后在后期过程中用电脑程序实现狭缝扫描过程。这套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先对事物进行完整的记录,然后再控制扫描的方向、速度、时间甚至“狭缝”的宽窄等属性。在《扭曲的时间》系列作品中,笔者将时间作为讨论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利用扫描摄影的独特的时间性实现视觉上的奇观。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流动的沙子”No.1和No.2是一组对照作品 。No.1的扫描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得到沙漏上下两部分都是满沙的效果,而且由于扫描至沙漏中心时,沙漏上部的沙子刚好流完,所以最终画面中流动的沙线也消失了;No.2的扫描方向是自下而上,与No.1正好相反,沙漏上下两部分都是空的,只能看到中间流动的沙线。这里需要提示的是,这两张照片只拍摄了一次,拍摄的是同一时间段内的同一过程,而由于扫描方式的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扭曲的时间”No.1和No.2也是一组对照作品,名称与系列名称相同。作品中的表针由于扫描方向的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扭曲,这就好像时间被扭曲了一样,这也是《扭曲的时间》系列作品名称的由来。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燃烧的蜡烛”拍摄的是一根蜡烛完整的燃烧过程, 而且扫描区域的移动与蜡芯燃烧速度一致,在照片中观者看不到没有熔化的蜡烛,只看到跳动的火焰和旋转的棉芯。杉本博司也曾经用长时间曝光方法拍摄了蜡烛燃烧的完整过程, 将这两张照片并置,可以更加明确长时间曝光与扫描摄影的不同。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燃烧的香”让我们得到了永不掉落的香灰 。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泄气的安全套”记录了安全套在缓慢放气的过程中挣扎摆动的过程 。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流失的水”通过长时间拍摄水的流失过程,得到了倾斜的“水平面” 。
《扭曲的时间》系列之“复盘(Replay)”,作者将一著名的古围棋谱进行复盘,将其过程记录下来,由于扫描方向的不同,同一棋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在棋盘上甚至出现了“虚子”。这似乎与我们解读过去、解读历史的习惯和态度很一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种表象,而历史的真实就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中。
如果说瞬间摄影是时间的切片,而长时间曝光是切片的叠加的话,那么扫描摄影可以称为切片的展开。它是将动态的过程转换为静态影像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将动态过程“物质化”的一种方法。与长时间曝光不同,扫描摄影可以“清晰的”呈现动态过程,但是这种呈现是局部的或者是片面的,以至于我们利用这种片面制造出了各种“奇观”。
摄影的“真实性”必须依赖作为物质的照片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机械”联系,人们在意识中普遍相信这种机械联系是可信的,或者是“真实的”,至少是一种“表象上”的真实。照片的物质呈现起到了延伸人类视觉体验的作用,人们相信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是真实的,照片与那一瞬间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瞬间是存在的么?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人类是如何定义瞬间的呢?今天所谈到的瞬间是否是被摄影定义的呢?是否只有摄影才能证明瞬间的存在?如果瞬间是被摄影定义的、证明存在的,或者是人们相信存在的,又如何证明照片与那个被其自身证明存在的瞬间概念之间的“可靠”关系呢?
试想,当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人同时看到瞬间摄影和扫描摄影拍摄的疾驶的赛车的时候,他有能力分辨哪一张是“对的”哪一张是“错的”吗?照片的真实性不在于照片本身,而在于观者相信照片是真实的,这种相信首先来自于人类视觉的直接感知,也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与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张照片都是“奇观”。
由于人眼的视神经本身未发现扫描特征,所以从感官上我们认为瞬间摄影是真实的,而扫描摄影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人眼看不到瞬间,除了发呆和冥想的时候,人眼是不停地转动“扫描”的。人的思维也是一个时间过程,不停的运动、变化。所以照片的真实性不可能存在于被凝固到作为物质的照片的那个“瞬间”之中,只可能存在于照片与人们感官和认知的一致性中。表象的可信不代表现实的可信,表象的荒诞不代表现实的荒诞。
时间可以书写一切,时间本身并没有被扭曲,扭曲的只是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是没有被刻意篡改就注定被篡改的,如果我们相信现实是存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