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士红
南昌起义距今已有89年了。1927年南昌起义前的历史之潮,尽管浩浩荡荡,惊涛拍岸,可什么是顺势,什么是逆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得清、辨得明。
朱德、贺龙、刘伯承等,深刻洞察出中国的前途何在。一边是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边要天天面对被通缉、被逮捕、被囚禁、被屠杀的危险。但在共产党人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用坚定的信仰,打响了南昌城头的第一枪。
这样的信仰意味着舍弃。为什么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却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除了他带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成为起义的绝对主力外,还因为他“大路不走走小路,皮靴不穿穿草鞋”的决绝,矢志不渝跟着共产党走的忠诚。1927年8月底,在入党宣誓仪式上,党代表问:你的财产还剩多少?贺龙答:我什么都没有了;又问:你的社会关系呢?贺龙答:参加革命后都不来往了。
这样的信仰意味着担当。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 当“第一枪”打响时,没有谁能够预测到这支军队会所向披靡,更不会想到22年后能够拥抱新中国的诞生。然而,他们之所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就是因为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收拾好中国这个烂摊子,才能不再让老百姓过苦日子。
诗人泰戈尔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信仰如炬,哪怕微弱如豆也能驱散黑暗沉沉的夜幕;信仰似火,哪怕星星点点也可燎遍千年洪荒的草原。
南昌起义失利后,只剩下800余人的队伍,前途何其渺茫。是朱德在最困难、最无望、队伍行将瓦解之际,以如山的信仰、如炬的目光召唤着大家。他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作1905年的俄国革命,自信地预言:“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
陈毅后来在评价这种力挽狂澜之功时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这更是信仰的伟大、信仰的力量。
当年的枪炮声远去了,但先辈们信仰的光华,仍然照亮我们灵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挑战面前百折不挠,力量皆来自于信仰。
今天,面对万花筒一样变化莫测的世界,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有的党员只关心“生意”不关心“主义”,只为“利想”不为“理想”;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靠菩萨保佑,信“大师”指点;有的当裸官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迷醉于升官发财,沉溺于声色犬马;有的在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这些精神“缺钙”的党员,怎么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节操?怎么能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刚告别物质的贫困,不能再陷入精神的贫困。曾经响彻寰宇的那一记枪声提醒我们,信仰的荒漠上,站不起伟大的民族,走不出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