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霁蔚
孙绍振教授说过,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规定情境进行对话上。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那这个规定情境是否有价值就值得探讨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有效的深入文本,以文本研读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咬文嚼字,由浅入深
教师需要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的隐秘处,进而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这个过程既收获了言语的意义、意味、意蕴,也收获了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多情”指的是什么?这是文本的隐秘处,也是意蕴丰富之处。
通过上阕能感悟到苏轼的“多情”既有对生命美好的留恋,也有对生命短促的无奈。但这样的感触与常人的普遍经验并无不同。要贴近专属于东坡的“多情”,我们还需特别关注“早生华发”中的“早”字。苏轼作《赤壁怀古》时已经45岁,按照古代的平均寿命,在这个年龄生出华发也未必就“早”。可见苏轼感慨的,不仅仅是自然的衰老,而是年岁徒增却功业无成的人生境遇,而触动他的正是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周瑜,这才有前文强调“小乔初嫁”时周瑜的“雄姿英发”。东坡的“早生华发”,是在壮志难酬的现实面前依然不愿白白老去,这正是出于对生命的不甘和焦灼。
但现实是:像周瑜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了,一个渺小的“我”,尽管有着建功立业的“多情”,也会淹没在滚滚的“大江”之中,由此产生了对功名虚幻的透悟与旷达超脱的情怀。
二、揣摩细节,以小见大
解读文本固然要高度重视整体上的感知和体悟,但也不可忽视对精彩细节的解读和玩味。解读细节,就要从寻常的事物中发掘新奇的意蕴,从形象的描述中琢磨深厚的情意。
比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同学们大都会被结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包含的深情所打动。但是对于文章中作者沉浸其中的“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能以足音辨人”的细节,许多学生却没有深入思考过。
归有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按理不容易享受到不被人事打扰,独自享受安静的读书之乐。我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表明建筑位置的词句,自己去探究。古代庭院建筑的原理:中轴对称、前堂后室,东厨西厕。学生扣住文本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到项脊轩处于这个家庭的东北角。偏安一隅,正是读书的好地方。正是因为这里的偏僻幽静,归有光在此读书才能体会到“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能以足音辨人”。如此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自会让学生心领神会。
三、知人论世,由表及里
孟子早就倡导知人论世,所谓“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法国的布封说:“文学即人学。”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能离开作者。这是文本立体解读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
《荷塘月色》一文,如果深度挖掘,就要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不能宁静?为什么全心全意去描写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景?细读文本,梦幻朦胧的月下荷塘原来是作者躲避现实苦闷,暂得心灵自由的另一个世界。荷塘月色的画面烟雾弥漫,渺茫、隐约、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这是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那现实怎么让他不平静,不自由,想要逃避到另一个世界或是“惦记江南”呢?那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文章写于1927年,这一时期的朱自清也有着被家庭琐事、贫穷缠绕着的困境,也有人生选择上的困境,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再反观荷塘的美是节制的、含蓄的,作者的喜悦和哀伤是淡淡的。这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四、抓住共性,由点到面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趣”是全文重要的关键词。文章通过“有趣”串联起琐碎的生活事件,从为学到为人,塑造出金岳霖先生个性独特的形象。表面上写“有趣”的林林总总,实际上从人物的外部往内里写,让作者敬佩和赞赏的是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精神实质,金先生难能可贵的、执着的“士大夫精神”,身为大教授却依然有颗率真的“赤子之心”。
细读文本,我们会看到文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联大”。文章的首句“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章的结句“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中间也多次提到“联大的教授衣服是各色各样的”,“联大教授里有不少光棍”。看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是为了写金岳霖而写金岳霖,而是要通过金岳霖反映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令他每每不能忘怀的是西南联大给予他的精神影响。作者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一文中写道:“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能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的作家。”那些教授们的言谈举止正是那个时代西南联大精神在他们身上的折射。
探寻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关注了所处的时代背景,再反观文章细节,就会发现,文章写了金先生的许多趣事,实际上是以此为触发点,由外而内的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示西南联大所呈现出的精神生态和政治生态:个性的独立、教学的民主、生活的自如、政治的自由。也许作者是要通过对西南联大这些有趣的教授们的记述回忆,来反映那个时代那些教授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思想诉求。
总之,语文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从文本自身内涵的多层次解读到作者、文本、读者的多元沟通;从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到纵深挖掘再到横向链接。所有这些,就形成了对语文文本的立体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