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天骄
目前,传统观念中“慢郎中”的理念被结合进急诊治疗,使得古老的中医发挥了自古以来的优势功效。为揭开中医在急救中的神秘面纱,《中国名牌》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
具体到急诊临床实践中,刘清泉指出,每当出现一个中医急诊病例,就要对这一病例救治过程中的救治理论点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这些理论点归纳为中医急救系统。这样一来,临床急救工作中,对那些越急越重的病,中医在成效认证准确、用药精准的前提下,救治起效也会越迅速。
“未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过程中的合理参与,能够使急救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成活率提高。中医在危重症的急诊治疗中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刘清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