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笔著黄河梦

2016-05-14 12:16熊雪琴
世纪人物 2016年9期
关键词:长卷张老师情怀

熊雪琴

张传东,1955年生于河南武陟县,职业画家。大学美术专业毕业,从教数年,潜心于中国画的学习与研究。曾负笈京城入中国画高研班学习,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画展并获奖。后因工作的变动,疏于各类展示,但仍痴迷于山水画的思索与研究,更加关注自然与写生。现为中国影视书画艺术学会副秘书长、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艺术部学部委员,世纪人物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书画院副院长。

张老师是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儿子,他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情怀。在他暮年,前后两次沿黄河采风,画了几百幅黄河写生小稿,经过五年的精心创作、反复考量与修改,终于十年磨一剑,于2016年3月完成了《大河上下》黄河长卷山水巨作。《大河上下》长230米、高1.8米的黄河长卷巨作。

职业转折频 作画信念坚

说起张老师的作画史,得从小学第一次上美术课开始。那时候资源匮乏,上水彩课为了买工具都要跟家长说好话,一盒水彩基本坚持用上一年甚至更久。后来上了初中,有幸学校有专业美术教员,这更是让张老师如痴如迷,每日画素描到废寝忘食。那时候,班主任每次都会将宣传板报和绘画的任务交给张老师负责,每次绘画完都会得到本子和笔之类的小奖励,这也就更加坚定张老师对绘画的信心。

直到高中毕业,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张老师因特殊原因没有下乡,就参加工作了,他前后做过通讯员和电气工人,当工人时,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因大学考试制度的恢复,张老师才有幸考上师范大学美术专业进行专业的学习。

张老师大学毕业之后,就做起了老师,几年后他不甘沉默,先后多次转换职业:经商、当经理、政府公务员、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等等。他复杂的职场和各类的工作经历颇多,但是贯穿他一生的,还是绘画,绘画是他心里永远美丽的梦,也会永远是他满腹倾诉寄托的精神所在。他的画路很宽,早年画过人物、山水、花卉,无论国画、油画、版画乃至壁画都曾涉猎,但是由于职场压力,画画的机会就更少了。但是哪怕工作再忙碌,时间再紧张,生活再复杂,只要有一丝空闲,他都要画上几笔。

“红果”记忆深 情怀铭于心

谈起黄河长卷“大河上下”的时候,张老师目光深远,“要说我的脑海里对黄河的最初最深的印象,就是‘烂红果的故事了。”“烂红果”的故事要追忆到张老师儿时,那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年代,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走,每年黄河都会有发水的时候,这个时候张老师和他的小伙伴就会在黄河冲击的杂草堆里面找到一两个“烂红果”,虽然现在这个年代果子随处可买,于那个年代的他们,却是让人很开心兴奋的一件事情。

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可谓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这条生命之河上,生聚繁衍,沧海桑田,历经苦难,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成为了我们为之崇尚的民族之河。张老师是从小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人,不管是少年生活在故乡黄河边也好,青年时期在内蒙包头也好,还是即后回到中原也罢,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黄河的怀抱,可想而知他对黄河的情恋之深刻。

作画数十年,张老师一直到五十岁才萌发画母亲河全景容貌的念头,问起当时有这念想的原因时,他笑着回答道:“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沿着黄河写写画画,也就是在随着对黄河的认识过程中,才有了画黄河万里长卷的意念。”原本张老师是打算在三到五年之内完成作品,没想到,一画就是十年。

两次采风途 艰难且漫长

对于说走就走的作画之途,最让人费解的不仅是这其中的原因,还有这其中的过程。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了解民生,落根基层,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了解文化,脚踏实地地走出去,才能画出最美的山川,他们都会舍下很多东西,而为之奋斗。正如曹雪芹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画出好的作品是最直接的体现,但是十年的时间创作,可谓意味深长。

张老师坦言,这两次对黄河采风的经历,第一次于第二次相对而言,是一个盲目的过程,仅仅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能走到就走,走不到就不走了,当时就跑到了青海玛多县,顺风顺水地画了一部分写生。而第二次采风就不同了,是有目的、有想法的采风。他说:“当时不管是峡谷深山,还是沟壑丛林,山间小路,只要车能过去,能走就走,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多。目的就只有一个,我想看到黄河的每一个角落。”

黄河中上游有几个地段非常难走,从禹门口到壶口的这段是黄河最险的大峡谷,山村小路非常窄,车一会在河底,一会儿在悬崖上面,砂石土路非常难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是七八十公里的路程,我走了整整一天……”张老师说,“当时天气并不热,但一直流汗,主要是高度紧张,用河南话来讲,就是一个不知死活的愣头青。”讲到这里他便笑了起来,能够在经历之后笑着讲出如此惊险的故事,可见张老师拥有着与黄河同等宽阔的胸怀。

还有一次惊险是让张老师记忆犹新,当走到黄河源头海拔4600多米的时候,看着那苍茫空灵的原野,云彩仿佛就在脚边,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在这好像无人曾踏足的圣洁之地,张老师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这地方很纯洁干净,那种忘我和激动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但是当地天气也是瞬息万变,我当时穿的衣服单薄,才不慎得重感冒。当地医院的医务人员告诉我,如果再严重一点,神仙也救不了我,还叫我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两次黄河采风,张老师花费大量精力。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当下时期,张老师不为之诱惑,沉下心来画黄河,实在难得,可见他对作画的痴心,对黄河的情怀。提到黄河创作,张老师说第一次黄河采风回来后,画了近四十米的大幅黄河,画了两年的时间,在一次偶然审视中,才发现有些地方是造出来的,大山大水之中并没有黄河文化的内涵,画再多也是枉然,所以就全部报废了,随后翻阅了大量的黄河历史文化相关书籍,时隔三年,便又开始了第二次黄河采风之旅,此次主题明确,可谓重走黄河。

铸就”大河”梦 叙说黄河情

十年的时间,他完成了自己的黄河画梦,书写了黄河的情怀,画出了黄河魂魄。画稿初完成期间,张老师命名作品为《走进黄河》,后因朋友之间的切磋和商议,说《走进黄河》只是代表个人的主观思绪,故更名为《大河上下》,来自毛泽东的诗词“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之中。

张老师的画作,大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大河上下》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在这十年的创作之中,他常常站着画画,往往都是清晨四点就开始拿起画笔,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忘记吃饭和睡觉更是常事,他人讲话叙事,都如空气一般,绝于耳外。创作期间,小稿无数,画了一年余时间,采风素材也几百幅,大多都是画完报废,报废后再重画,要知道230余米的长卷,出错都只得重新开始。日积月累,这么多年能关注一件事,并且坚持下来,可见是需要何等坚定的信念,超人的毅力!

《大河上下》是张老师十年来的心血,更是一辈子的代表作。张老师说:“画黄河,是对母亲河的情怀,我想把黄河的底蕴画入画中,是对黄河的一个记录,也是我作为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的一个表达。”当问起张老师对《大河上下》的期望时,他笑着说:“我不在乎外界的任何评价,赞美也好,否定也罢,我是在画传东心中的黄河,我画的是传东心里的黄河魂。”

采访中感觉张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激情且幽默的人,一说起黄河写生,就滔滔不绝。他说采风之途的故事,或有趣或艰难,都绘声绘色,他说黄河的情怀,他说自己的黄河之梦,似乎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他总是传递着一种用之不尽的正能量,身上散发着黄河儿子对母亲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气息!

猜你喜欢
长卷张老师情怀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张老师喝茶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