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记·见娘》表演体会与引发的思考

2016-05-14 06:13王福文
艺海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母昆曲传统

王福文

[摘要]结合自己在《荆钗记·见娘》的表演体会,谈塑造人物的心得。并结合这个戏,就昆曲的传承、发展、创新等问题表达个人思考。

[关键词]昆曲表演传承创新

《荆钗记》是元代戏剧家柯丹丘的名作,昆曲《荆钗记·见娘》取材于其中的第三十一出《见母》。写钱玉莲鄙弃富豪孙汝权的求聘,宁嫁一贫如洗,以荆钗为聘的书生王十朋。婚后半年,十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丞相逼婚,被改调烟瘴之地潮阳任职。孙汝权偷改十朋家书为“休书”,继续纠缠玉莲不止。后母逼迫改嫁,玉莲不从,投河遇救,跟随恩人远去他乡。十朋闻玉莲“死”讯后,决意终身不另娶。玉莲误听十朋病亡噩耗,也执意不再嫁。数年之后,于吉安重逢,夫妻团圆。剧本歌颂了王、钱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描写了他们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斗志,是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荆钗记·见娘》此出唱做并重,哀惋动人,为冠生重头戏“书(书馆)、见(见娘)、惊(惊变)”之一。乾隆末年,刘大保官擅演此剧,被誉为“小生中皎皎者”。清末沈月泉等擅演,近代传字辈艺人中冠生赵传瑁擅演,昆曲大师俞振飞亦擅演。我师承昆曲名家张富光先生(原湖南昆剧团长,现湖南省京剧团团长),张先生乃俞老的关门弟子,得其真传,故我之所演亦出俞老一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表演谈谈对《荆钗记·见娘》的一点心得。为此,我将《见娘》的矛盾冲突分为两个层次:见母疑妻、见绳追悔。

王十朋托承局寄书回家,接取家眷,想到颠沛流离之后母子团聚、夫妻重圆,心里感叹之余,更多了一分期盼家团圆的喜悦。一上场,便吟唱引子[夜行船],“一幅鸾笺飞报喜,垂白母,想已知之”,脸上的表情,我在表演时,显出的是丝丝的喜悦,因为此时王十朋高中状元,封官加爵,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书生意气和扬眉吐气之态,故而面带喜气;但又不能笑得太过,因为毕竟经过磨难,心里装载更多的是别后重逢的企盼、对于母亲和妻子的惦念。但在家中等待许久,还不见妻母到来,故而又唱“日渐过期,人何不至?”,脸上增加了些许担忧,并且在唱“心下转添萦系”时,伴随几个云手动作,这是为了抒发心中的牵念,也便于观众的理解。一会,门上报来母亲已到,王十朋一听便来一个摇身斗肩、甩衣斗袖的动作,喜出望外地出迎。见到母亲,双方喜极而泣,王十朋更是单膝跪地,以一个大搓步拜见母亲,表现对母亲的思念、愉悦和内疚。平静后,不见妻子钱玉莲,王十朋不免奇怪。待问李成,只说“后面来了”。细想方才拜见母亲时,不见母亲有重聚之喜,反更添忧心忡忡,于是询问“虑萱亲当暮景,幸喜得今朝重会,又缘何愁闷萦?”李成犹豫不答,王十朋更生疑虑。王母见儿子追问不已,便以要喝茶岔开话题,想与李成商量如何隐瞒媳妇“自尽”之事,便说身冷,叫王十朋去拿衣服。十朋拿了件男装,王母见是媳妇为儿子赴京考试所缝衣服,睹物思人,伤心落泪。王十朋以为是玉莲虐待所致,唱到“莫不是我家荆,看承母亲不志诚?”并附耳询问李成。王母怕事情泄露,唱“心中自三省,转教人愁闷增”,李成咳嗽提醒老安人,王母编出“你媳妇多灾多病,况亲家两鬓星,家务事要支撑,教他怎生离乡背井?为你饶州之任恐留停。儿,你岳丈先令人送我到京城”的理由。十朋认为妻子断然不会不顾婆婆留在娘家,又问李成,李成支支吾吾,十朋逼问更紧。王母哭啼,十朋知道必有隐情,哭拜母亲告以实情。三人牵扯之间,王母袖中所藏孝头绳跌落在地,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

孝头绳,是这折戏很关键的一个“砌末”或道具,它既是“假的”又是“真的”。假的是钱玉莲并没有死,真的是指它见证了钱玉莲的坚贞刚烈。所以,王十朋见到孝头绳时精神几乎崩溃,母亲虽未言明,一见孝头绳,他已猜得八九分了,他双手乱颤,唱腔节奏加快,“袖儿里脱下孝头绳,你儿媳妇丧幽冥?”王母悲痛道出:“儿!千不是万不是,都是你不是!”十朋大震,跌倒在地,王母道出原委:“当初承局书亲附,拆开仔细从头睹;道你佥判任饶州,休妻再赘万俟府。语句虽差字迹真,岳父见了生增怒。岳母即时起毒心,逼妻改嫁孙郎妇。”十朋素知夫妻恩爱,妻子不要金钗,宁配荆钗,看中的是自己的人品。且性格刚烈,断然不肯再嫁,必以死抗争。又再见孝头绳,以知妻子凶多吉少。待母亲说出“你妻宁死不相从,将身跳入江心渡”,矛盾到达极点,所有的猜虑、担忧俱为现实。“呀!浑家为我守节而亡,兀的不是痛杀我也!”王十朋撕心裂肺地向老天哭喊。我认为这时,他的心境最为复杂:悲伤,伤满怀牵念的爱妻殉节而亡;悔恨,恨自己为功名抛妻弃母;怨愤,愤苍天无眼奸人作恶;无奈,奈阴阳隔阻夫妻难见。正于他在三十五出《时祀》[收江南]曲牌所悔恨的:“呀!早知道这般样拆散呵,谁待要赴春闱?便做到腰金衣紫待何如?说来又恐外人知,端的是不如布衣,端的是不如布衣!俺只索要低声啼哭自伤悲。”这种肝肠寸断的痛苦流露在脸上是需要用心去体验的,它与《琵琶记》中蔡伯喈得知父母饿死时的悲凄异曲同工。王十朋晕厥倒地,不省人事。王母“吓得我心惊怖,身战簌,虚飘飘一似风中絮”,万般呼唤昏死的儿子。王十朋恍惚之中唱[江儿水]曲牌,“一纸书亲附”,表达心中的悲痛与无奈,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这是一支名曲,要唱好它难度很大。开始学这个戏时,为了表现对爱妻的怀念、哀恸之情,我会尽情宣泄,但不免情绪使得过火,眼泪鼻涕都流下来了,泣不成声,甚至嗓子都发不出音了,丧失了舞台艺术的美感。于是我又大大减少悲情的宣泄,结果因为缺乏悲恸的感情,在台上失去了激情。这时老师给我提了很多意见,要我注意把握人物情感的分寸和外在表现的张弛度。我反复地看剧本,并且观摩了几位前辈艺术家的表演资料,经过细细揣摩和反复实践,我终于学会了内在情绪的控制和外在动作的调度。表演时,用顿足表现悲痛情绪,继而双袖掩面,避免悲伤过度而呼天抢地,同时注意声音高而不飘、呼而不喊,做到了张弛有度哀而不绝,舞台表现力也大大加强了,这点我是感到非常的欣慰。以下的“是何人写套书中旬?改调潮阳应知去,迎头先做河伯妇”全用穷生的悲腔低吟伤诉,托以一系列连贯的程式动作表现对于奸人改写书信的愤怒和未能先知先觉致使妻子自尽的追悔莫及,特别是唱到“改调潮阳应知去”中的“潮”字时,运用罕腔拔高唱出,以加强痛苦的感情。接着,“啊呀妻呀,指望百年完聚,半载夫妻,也算做春风一度”,又来一个大哭腔,同时从袖中拿出孝头绳,面对“亡妻”,王十朋“血泪染,杜鹃啼。“孝头绳”在这里已不是纯粹的绳子,而是妻子网婚的所在和王十朋悲情倾诉的对象,他向孝头绳表露了与妻子团聚的希冀、对妻子贤良淑德的赞颂,对妻子抱恨而亡的内疚与哀伤,真真睹物伤情越惨凄,待到“迎头先做河伯妇”一句,配以怨恨河伯夺去爱妻性命的一腔幽怨、满腹哀情,字字血泪抛洒,声声肝肠寸断。末句“啊呀妻,指望百年完聚,半载夫妻,也算做春风一度!”中又有“啊呀妻”一句,这与前面比起来,多了几分“爱妻难见”的无可奈何,声音不再做高腔,更添绵绵哀情难绝断,“指望百年完聚”一句唱得低沉缱绻,表现愿望难以实现的酸楚与无奈。唱到“半载夫妻,也算做春风一度”,将孝头绳纳入袖中,十指颤抖,悲叹夫妻情缘太短,缘分不长,直把诉不尽的哀思深藏于内。这段曲词意在表现王十朋虽然高中状元,欲封妻荫子,以报妻子不弃“荆钗”之缘,但熟料大恩未还,却“永作幽冥”、“要相逢除非是梦儿里再成姻契”,留给王十朋的只有对妻子深深地惭疚和无尽的思念。特别是这段曲子的曲调有很多的宕三眼加赠板,演员只有一气哈成才能连贯动听,所以对演唱者基本功要求比较高。

《荆钗记·见娘》的程式并不很繁冗,它要求演员注重在内心的体验和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只有深入地体昧主人公内心的隐痛和痛定思痛后的绵绵思忆,把握其情绪的流动,才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自然真实地反映生活。

昆剧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是中国戏剧的最高典范和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要原因是它影响巨大,又是濒临灭绝。在这个名族文化日趋消解的时代,我们来谈昆曲的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昆曲的传承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昆曲是高度成熟、精致无比的古典艺术,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超越的。今天,我们面对昆曲,需要的是抱以崇敬、虔诚的心灵完美地将它传承下去,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糟蹋。

首先,昆曲的灵魂在于“戏”,必须多方筹集资金抢救昆曲经典剧目。为什么这是第一位的任务呢?众所周知,昆曲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糅合了南北曲之长,兼收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的艺术成果。昆曲的剧本如《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是精雅典范的文学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诗、书、琴、画、舞、乐等都被融为一体,成为舞台景象。同时,昆曲的”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唱腔,悠扬婉转的曲调,细密分工的脚色行当,抒情舞姿的唯美写意,生动幽默的念白等,使它的表演自成体系,作为百戏之祖,成为日后中国许多剧种的楷模。

而现实情况是,昆曲已频临灭亡,昆曲的传承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历史上昆曲剧目可考的有3000多出,舞台上的昆曲传统剧目,”传”字辈一代常演出的有600余出,而到”继”字辈一代演员,只能演200余出戏。到现在20多岁的”小兰花”一代,目前不过能演50出戏。而且,昆曲范畴包括的昆曲堂名音乐、清唱艺术、表演艺术、传统穿戴等,都在失传。所以昆曲的希望在于传承,所幸的是,国家成立了“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八字方针。为确保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顺利实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国家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2005年8月,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领导小组为上海、杭州、苏州三地授牌,分别在三个城市建立“昆曲表演人才培养中心”、“昆曲编创人才培养中心”、“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其次,昆曲的命运在于“人”,必须培养起昆曲的观众群体。国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如在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特别加强是昆曲的教育。昆曲院团可以定时进校园演出。我非常敬佩“昆曲义工”白先勇的观点,他认为,“应该让年轻学生了解昆曲”、“没有年轻演员,没有年轻观众,戏曲就没有前途,文化就会面临断层。”他说,“让大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是要紧的,哪怕一生只看一次。”正因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了北大、南开、复旦、同济、浙大等十多所大学,每到一地,大学生争相观看。《牡丹亭》在北大演出两场均爆满,今年校方再次向他们发出了邀请。而在目前排定的行程表上,已经写上了西安交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名字。‘《牡丹亭》的成功,正是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了舞台上,勾动了广大观众身上的民族文化的基因,让他们特别是大学生重新发掘、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美。”白先勇说,“把古老的戏曲、把我们的文化推向校园,推向国际,这绝对是正确的道路。”

(二)昆曲的创新是昆曲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结果。

昆剧的传统是什么?真正的昆剧传统是一种发展的传统,改革创新的传统,一种广采博纳、兼收并蓄以取悦观众的传统。号称“曲圣”、“鼻祖”的魏良辅以及明、清两代最著名的宗师大家如梁辰鱼、沈璟、汤显祖、李玉、叶堂之辈无不是改革大家。清末以来昆曲的急剧衰退,恰恰是因为昆剧丢失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传统。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比我们论述得更为透彻。如清代曲家徐大椿就说过这样的话:“如必字字句句皆求同于古人,一则莫可考究,二则难于传授。况古人之声,已不可迫,自吾作之……即便自成一家,亦仍真非方调也,昆曲的活力的源泉在于创新。

首先,从传统中求创新,“旧瓶装新酒”,不失昆曲灵魂精髓地利用现代审美改造传统,恢复改编明清传奇剧本,使之更趋精雅。如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西园记》;上海昆剧团的《墙头马上》《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慧娘》《琵琶记》;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白罗衫》;湖南省昆剧团的《连环记》《荆钗记》都很成功。上海昆剧团将全本《长生殿》糅合为“钗盒定情”、“霓裳羽衣”、“马嵬惊变”、“蓬莱重圆”四本,使冗长的传奇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长生殿》第一、二本由青年演员张军、魏春荣、黎安、沈呋丽分别出演唐明皇和杨贵妃。青年演员担任主演,其价值在于传承,更将昆曲的传统神韵和典雅气质与青年演员本身所具有的时尚元素融为一体,给全本《长生殿》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江苏省昆剧院青春版《1699·桃花扇》,乃是由国内外顶级创作阵容加盟制作、编剧、导演,其舞美、灯光、音乐和服装设计都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在国内外的巡演时更是得到一致好评。

其次,在遵守昆曲内在规律前提下,大胆而精心地进行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那么,新编戏要遵循那些规律呢?简单的说:第一,昆曲程式,即“以歌舞演故事”;第二,昆曲内蕴,即注重人物的内心体验。我认为新编戏最成功的一个尝试是上海昆剧团的《班昭》。它的创作虽然“取于信史”,但更注重于“取信今人”,通过历史的班昭而传达出今人的气质,即我们心中憧憬的“坚守”的理想主义情怀。《班昭》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古人与今人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意味,使观众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超越时代局限,因而产生联想,激起共鸣。此外,它的编剧罗怀臻坚持昆曲“倚声填词”的传统,用手写的形式,一首首填词,就像面对中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路走来干干净净。他说,‘《班昭》没有浮华之相、浮躁之态、浮浅之状,而是力求做一个时代清明的记录者。”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开拓,使昆曲在继承中发展,而不是凝固成一块精美的琥珀化石。

以上就昆曲传承与创新我空空地谈了很多,一言以蔽之:昆曲是瑰宝,这块瑰宝要4~一代延续下去。作为一名专业的昆曲新生代演员,我毕生的使命就是“守护昆曲”,我将尽我所能、利用一切条件不断提升昆曲表演水平和知识文化修养,为保护、传承、发展昆曲作最大的努力,使我们的“空谷幽兰”香溢!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王母昆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王母的私田(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王母山采风创作基地成立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平山王母祭典绵延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