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轶博
摘要:数字娱乐产业是创意、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创意性、技术性、大众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产业类型,改变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及价值判断。其中,网游、手机游戏、动漫等产业及周边衍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娱乐设计的兴起,并直接影响了设计类专业建设的许多方面。
关键词:数字娱乐设计特征专业建设影响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这一预言很快在20世纪中后期得到了印证,创意性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崛起,成为改变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数字娱乐产业正是在全球化、强调创造力的经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它是创意、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创意性、技术性、大众性、体验性的产业类型,是整合了技术、文化、商业的交叉领域。同时,它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分裂能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其中如游戏、动漫这般核心的支柱产业,由于内容本身及其提供的情感化体验、交往和展示空间,极大满足了信息社会大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受到了年轻受众的追捧。据2005年统计表明,仅全球电子游戏产业总产值就达到750亿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其它产业。另外,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由动漫带动起来的衍生产业,产值高达12.8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及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出了要求,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与数字娱乐产业衔接的相关专业,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字娱乐设计的内涵特点,设计类专业可以介入的层面被大大扩宽,各专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淡化。
数字娱乐设计是以技术性和创意性想象满足受众对设计内容的认同,设计内容覆盖了游戏、卡漫、电影、音乐、出版等艺术门类,其衍生产业也延伸至为数字设计内容配套及扩大传播的产品、玩具、模型、书刊、家具等非生活必需品但能够体现个人文化心理、价值选择及情感共鸣的衍生品设计,以及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主题公园、体验交流空间、互动展示空间等综合性、系统化设计。具有技术性、传播性与审美性的重要特征。
第一,技术性。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生活》中指出,有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技术手段,有什么样的可资表达的特定的内容。21世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主导的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资源共享、多元互动、发布参与等基本特征。对于数字娱乐设计而言,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表现形式,以人机互动为叙事核心,通过技术与艺术设计的交融,创造出符合受众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的产品。
第二,传播性。从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角度看,数字娱乐设计在新媒介技术建构的空间中加以传播,赋与了设计信息以虚拟性、交互性、混合性及多感性等特征。比如,当下流行的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通过符号化、数字化的形式虚拟如同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的虚拟现实空间,使人的感性认识能力超越了现实形态,游离于“真”与“假”之间。同时,AR与VR系统有着“沉浸-交互-构想”的三“I”特征,创造了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
第三,审美性。传统审美主要在于有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和获取情感的认同和共鸣,而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空间中信息传递需要的是信息的引导性和体验性,其美学的意义不再以获得的结果为标准,而在于过程,即被引申为信息引导和体验。正如德国当代美学家沃尔夫冈·威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指出的,审美不再是形式而变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本质。
不难看出,数字娱乐设计整合了文化、设计、技术、传播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专业交叉性的特点。面对产业繁荣发展与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数字娱乐设计已经深深影响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多个方面,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本文将展开三方面论述。
首先,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储备、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当下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与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各大艺术院校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视觉传达专业本身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在与经济、产业及市场的紧密联系中,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为在视觉传达专业与其它专业间交叉、协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复合型艺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各种交互软件、新媒体技术,还需要在传播、沟通、协作等方面具有潜能,可以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具备触类旁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宽口径特质。
其次,打破了封闭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强化专业间、工作室间的合作意识。数字娱乐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地带,给了视觉传达专业与其它专业协同合作、创新的机遇。近来,热门的UI界面设计、游戏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基础动图设计、信息动态化设计都是基于学科专业边界的扩充促使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实际上,这些动态课程与数字娱乐设计专业的课程存在许多交叉,甚至可以作为数字娱乐设计专业的先导课程。在此情况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增强专业间的互通、交流与合作,利用工作室间的定期学术交流、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等方式,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打造互通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年我院工作室运作模式便可窥其一二: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各工作室的学员组成皆来自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分院,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媒体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等互渗比例很高。由此,各工作室间定期推出分享会,不同专业的学员将各自在项目或学习中承担的任务、经验和专业特长分享给大家,起到了良好的专业互通作用。
最后,项目化、课题化课程模式的革新。课程建设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依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确立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原则。随着数字娱乐设计的迅猛发展,衍生品设计、交互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介入的部分逐渐增多,以课题化、项目化对部分实践课程进行革新,将社会导师引入课堂,阶段性的对项目进行评估、研讨并制定策略方向,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讲授项目实施应用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的课程设计实际上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有效的推动了专业建设的步伐。对于教师而言,在知识储备、知识管理、社会对接、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对于学生,他们在真实课题或实战项目的进行中将对市场价值、市场预期有全面认知,同时熟悉了项目前期、执行、后期的整体流程,提升了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跨媒介意识和手段的不断增强,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对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影响依然持续。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不仅与经济、产业及市场连接紧密,而且受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具有多重基因和多向联接插口的功能,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争取各方面优势资源的支持,结合行业、企业的力量发展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庹祖海.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报,2006-7-14.
[2]景宏.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04).
[3]沃尔夫冈·威尔施.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
[4]李砚祖,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