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装造型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

2016-05-14 18:15韩盼娜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化装造型师化妆师

韩盼娜

化妆造型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形象设计的科学,它包涵着美术、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导演要求呈现剧本的风格艺术特色。历史感、悠远感、厚重感、质朴感、凄美感、空灵感等特质追求。

熟知文学背景

化妆造型师是一个创作性的劳动,但是这种创作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这需要以文学家所提供的剧本为依据。文学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要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体现出来,而化妆造型的任务就是在外观上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因此,造型设计师要熟读剧本和原著,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人物关系等客观存在,尤其是剧本中作者对角色的外形刻画,更是化妆造型师设想人物形象构思的依据。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尤为明显,上百个女性角色却形象绝不雷同。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王熙凤则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文学家在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中经过生活体验和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其外貌举止是性格的外化,尤其是历史剧更是如此,这也就成了化妆造型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当然化妆师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理解和剖析,是有别于一般读者和文学家的,化妆师依据化装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文学对人物描写的内心视象,翻译成直观的可视形象,这是化妆造型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领悟导演意图

剧本是文学家经过长期深入生活和辛勤劳动所进行的一度创作,而文学作品要呈现在舞台上,则需要导演运用艺术手段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导演的二度创造是演剧艺术新的再创造阶段,导演必然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个性带到二度创造中去,并需要造型化装师直接地、鲜明地反映到舞台上。

当然,作为导演也必须给化装造型人员留有一定的创作独立性,要留有可供化装造型师创造想象的天地。比如在豫剧《布衣巡抚魏允贞》中,导演构思十分明确:戏曲回归传统,但是必须有时代特色。所以我根据导演的解读,根据自己对本剧的时代、演员的理解进行了大胆的创作,在尊重戏曲传统化妆造型风格的通知,根据时代、角色进行了微调,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但是又没有丢掉戏曲本身的美学原则,以此更好的帮助演员去塑造角色,利于观众去欣赏戏剧。

导演是一部作品的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等等的总设计师,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灵魂,所以说化妆造型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只有这样,整个舞台作品的风格和诉求才是一体的,也更能打动人心。

了解演员特征

舞台是以演员为主导的艺术形式,一部舞台剧的情节内容、思想内涵、都是通过演员所体现的,所以演员是化妆艺术的创作载体。所以作为舞台化妆造型,起始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演员提供给化妆师的可塑性大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依据作品要表现的内容需要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去选择创作主体,用自己认为最富于表现力的创作技法去完成,只能在演员现有的条件下,根据文学作品和导演构想进行创作,

戏曲舞台的化妆造型式更多的是角色塑造,因为剧本的需求往往会把演员塑造成与本人外形差距很大的角色。因为戏曲有着行当的特定艺术规律,所以青年演员常常需要扮演老头、老太太,而年迈的艺术家可能需要在舞台上呈现青春靓丽的艺术形象,在戏曲舞台创作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化妆师深入的了解演员的脸型和演技,通过各种舞台化妆手法尽量缩小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差距。

化装的目的是使演员的脸面尽可能与剧中人相似,把演员与角色面目上不同的地方遮盖住,把角色应有而演员缺乏的东西增补上去,用以说明人物的年龄、民族、身份,性格等等。因此化妆师必须要对演员的相貌有一定的了解,找到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用化装技巧对相似点进行放大,同样对差一点进行弥补和修整,例如在豫剧《清吏郑板桥》中,扮演郑板桥的演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剧中郑板桥的年龄已经过了天命之年,而这又是清装戏,很多传统的行当性的规律又不能帮助演员,所以我只能借鉴话剧和影视的化妆手法,用色彩的可塑性把中年人皮肤暗黄、唇色暗的特点呈现出来;用光影手法把中年人的皮肤松弛感刻画出来;用线描的手法把眼纹、法令纹勾勒出来,整个过程完成之后,一个和演员有着很大反差的中年郑板桥就呈现在舞台上了。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舞台化装造型是经过化装造型艺术家主观意识改造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运用艺术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的对象的具体呈现,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肯定是以创作者的感情来掺入客观现实,保留一定形态的前提下对客观现实进行有取舍的改造。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说过一句话:“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技,顾名思义就是指技术、技法;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文。中国人的艺术一直都是高度的哲学提炼,提倡有物有我,天人合一,因此是折中了“像与不像”的问题,这也就是齐白石讲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豫剧现代戏《家园》中,这部戏讲述了在丹江口库区的一个叫靠水湾的普通村庄里,乡亲们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搬迁、艰难抉择的故事。剧中的马成亮是一号角色,没有固定的人物原型,但是我牢牢抓住了他的身份感,他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千万个奉献者中的一员,我就从新闻纪录片上找这样的题材,找到了很多像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一样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找出“移民带头人”的“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的精气神,在像与不像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契合点,然后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所以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感动。

所以说在舞台化妆造型上,我们必须做到即要还原剧中人物的本来面貌,还要体现演员的艺术个性,也就是说完成的化妆造型必须是二者兼顾,不能把演员削造成人物,也不能把人物弃置一边,其实是抛弃了表面的形象而取其精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精气神”,因为有气而生动,所以尽管颜色差异很大,形体变化很多,但是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精神,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存在。

以上的讲述不管是舞台化妆还是影视化妆,都要遵循艺术规律。一名优秀的化妆造型师就要做到全面,不但只会化妆造型,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对美学的感悟力,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艺术造型能力。只有了解和文学作品,和导演多沟通,用自己擅长的化装手法,把自己融如到角色中,才能塑造出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台艺术形象。

猜你喜欢
化装造型师化妆师
西瓜造型师
波比化装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
动物狂欢节
探秘化妆师,没想到他们的包里装了这些
林清玄拜访化妆师
食物造型师
MUST TRY!春季新品&经典不败!!
人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