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举锋 王庚 张学军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在分析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河南省4市19县116个行政村进行调研,从农民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城市化应当是农民面对工业化机会和城市化门槛时的理性反应和自然选择: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本身,其根本动力在于城市化后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实际利益的增加:中国城市化道路应是内生于工业化进程的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满足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体面地生活的要求: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而未能完全从农民的立场进行考虑,从而导致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操之过急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立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8-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稳步中推进,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然而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激进主义,致使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失地农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应该只是量的增加,而更应该体现在质的提高上。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农民自下而上为求生存和剩余劳动力自行寻找出路的结果[”,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政府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起主导作用的强制性城市化。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商丘、周口、南阳4市19县116个行政村的调研,以普通农民的立场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以期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好地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献力献策。
1 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城市化现状
从城市化率看,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已经成功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由《中国统计年鉴》及《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从全国范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长到2014年的54.77%:就河南省来说,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23.20%增长到2014年的45.20%(图1)。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9年至今,中国的城市化率总体上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
从城市化质量看,中国城市化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城市化主要是以环境为代价、粗放的城市化,无论是保障制度还是福利待遇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当前中国总体形势正处在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由低端加工制造业到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过渡时期,处在能否走出中等收入、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跃升为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资源来自于出口导向的“中国制造”,但是“中国制造”往往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主要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所获得。因此,加快推进产业由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是改变中国产业格局不利局势的关键点。
从产业结构看,当前第一、第二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小。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2013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5%,而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71.5%,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当前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率一般在70%左右。可见,当前中国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以突破现有的产业格局。
从农村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以往隐藏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只剩下中老年劳动力留村务农。中国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营体制。因为劳动力过剩,人多地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以后,留村务农的中老年劳动力仍然可以很轻松种好田地,农业产出尤其是粮食产出量并未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而降低,反而出现了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图3)。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粮食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农村都形成了子女在外打工,父母留守种田的“半工半耕”结构,农民家庭因此在没有减少农业收入的情况下增加了务工收入,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当前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阻止农村人往城里去。但防止了资本下乡,这很大程度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这种制度有利于乡村的稳定,同时这种半工半耕的结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半工半耕的生产模式不仅实现了劳动力再生产,而且为进城失败的农民工提供了返乡退路,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这种“半工半耕”极大的缓解了“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从而使中国制造保持了国际竞争力。
1.2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引进一些污染性很大的企业入驻、强制性地对农民的土地进行流转,使得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化地不化人”导致的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问题:农民市民化导致的子女教育问题:房地产过剩导致的“鬼城”问题及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1.2.1 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政府强制性征地行为日益增多,许多农民变成了无地农民,所谓的土地保障也被打破,失地农民日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成为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这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期间全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00万hm2。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
当前中国主要靠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但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有关数据显示,按有关部门2011年统计,进城农民工加入城镇养老保险的比重占16%,加入城镇医疗保险的比重占18%,加入城镇工伤保险的比重占27%,加入当地失业保险的仅有9%。通过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很不完善。许多农民想留在城市,但却很难留在城市体面的生活,而当前的土地制度可以让他们在进城失败后返回家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落入城市贫民窟的风险。
1.2.2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向城市转移。而当前经济状况还不能为大量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导致许多失地农民陷入了既不是市民也不是农民的尴尬境地。这些农民进城后子女没有城市户口,入学困难:即使入学,也容易受到当地人的歧视,视其子女掠夺了当地人的教育资源:最终结果是农民工与城市人口的矛盾上升。因此,解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当前和今后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解决。
1.2.3 房地产过剩出现的“鬼城”问题 从1998年住房改革至今,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产业之一。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市场投资、投机热度急剧增加,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购房者投机需求旺盛。开发商囤地、延迟住房供应等行为也日益增加,中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空置率也大量增加,使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地房地产泡沫现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地区空置住房约4898万套,中国的城镇住宅市场整体空置率已经达到22.4%,而美国介于1%~3%,香港地区低于5%,即使空置率最高的台湾地区也仅为17.6%。可见当前中国住房存量市场过剩。社会经济资源浪费严重,进而导致出现了鬼城现象,如鄂尔多斯市新城康巴什、杭州郊区的天都市等,这几年更是有蔓延的趋势。因此,解决房地产的泡沫问题。使中国的房地产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保证中国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1.2.4 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中雾霾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除了大气污染,环境问题还表现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与此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高污染工业、机动车辆、人口密度、硬化路面不断增加,植被锐减,土壤变质,生态调节功能下降。政府激进的城镇化进程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资源枯竭与环境退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以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换城市化发展。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片面的城市化率,引进一些被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进行生产。以带动当地经济,但对于当地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却留下了终身难以愈合的“伤疤”。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可以说中国目前仅仅是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2 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2.1 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看法,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当前农民的生活现状、制度保障、就业状况及对当前城市化进程的看法进行了详细了解。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因国家征地而产生的强制性土地流转造成的失地农民,涵盖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部分兼业化的农民及完全从事农业的农民:调查范围覆盖农业大省河南省的4个市、19个县(区)、37个乡(镇)和116个行政村。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2份。
2.1.1 农民的生活现状 农民的生活情况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发现,受访家庭中有91.3%的人认为当前自己的生活状况比以前有所提高,3.8%的人认生活变化不大,4.9%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90.7%的人认为自己虽然生活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移居到城市还无法体面地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到城市里生活,对自己现在半工半耕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2.1.2 农民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农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现状迫切需要社会保障,90%以上的农民认为中国现在尚未对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当前农民的生活保障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对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渴求度极高,农民保障制度亟需完善。因此,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2.1.3 农民就业状况 农民的就业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农民找工作相对较难,即使能找到工作也是偏向重体力型的工作,而50岁以下的农民找工作相对较为容易,但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所以这些农民大多数成为社会底层工作者。农民的就业情况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50%的农民属于兼业性农民。25%的农民完全靠打工生活,21%的农民完全从事农业,也会成为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中国农民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半工半耕”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当代农村的主流。
2.1.4 农民对城市化的认识 调研发现,农民有着很强的进城意愿,但他们必须有工作、有收入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91.7%的人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在城市生活的资本。即使强制性地在城市生活,也无法体面地生活下去,因此自发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活模式,这也符合当前农民的实际情况。“半工半耕”的生活模式成为农民自己的理性选择,但现实中还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对部分被强制征地的农民而言,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是很满意,认为还不如在家里种地,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由于年龄问题他们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只能靠子女养活,他们迫切需要土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2.2 基于农民立场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总结
通过对河南省4市19县116个行政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当前中国农民虽然有很强的进城欲望,但自身还不具备在城市体面生活的资本。也就是说,在过去数十年所形成的“半工半耕”结构,是现在农民认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优选结构模式,且在未来二三十年将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经济越发展,就有更多的农民具备在城市体面安居的条件,他们从此离开农村融入城市。甚至将留守农村的父母接到城市生活。同时,也会有部分进城失败的农民还要返回农村生活,保留农民返乡退路对他们很重要,也对城市化建设发展同样重要。中国一旦完成产业升级,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城市就可以为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提供体面安居的就业和收入条件,即使少数农民工进城失败,国家也有办法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那时城市化就可以稳步快速的推进了。
中国农业经济仍然存在小农经济,在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粮食实现了12年连增,说明当前的小农经济仍然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现有的农村生产模式不仅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退路,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经济周期及各种不稳定因素提供了强力保障。农村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强征土地,使得失地农民进城,许多农民在进城失败后没有退路,只能在城市底层生活,如果这种现象再不得到遏制,有可能导致大量贫民窟出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农民面对工业化机会和城市化门槛时的理性反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主导,在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稳步推进。
3 基于农民立场的中国城市化问题解析与对策
站在农民的立场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更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而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
3.1 中国城市化问题解析
3.1.1 城市化是农民面对工业化机会和城市化门槛时的自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功的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也由以前的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调研显示,85.6%的农民认为现在在外打工比在家里种地收入高,因此许多农民愿意在非农忙季节外出打工:但在问到是否愿意放弃土地时,67.3%的农民不愿意放弃,他们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生活保障,虽然每年的种地的收入较低,但可以为自己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91.4%的农民认为当前自己还不具备在城市生活的资本,去城市打工或搬到城里居住都是应时的自然选择。从农民角度出发,农村城市化的意义在于引领农民完成收入的提升、身份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正常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是,当农民有一定的资本或有进城需要时,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进城的便利,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而不是强制性推行城市化。
3.1.2 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本身 从户籍制度来看,中国大约有9.5亿农村户籍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因此,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实际上是农村的城市化,城市化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城市化的进程也应该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调研显示,79.4%的农民认为只要自己能够顺利就业,有较为稳定的工作,转化为市民后实际利益有所增加。就愿意进入城市生活,可见农民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定然会对工业进程中有利的机会作出反应,理性选择能够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产业就业。而这个选择能否促进农民的城市化进程则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的门槛高低。中国区域间工业化程度严重不平衡,区域工业发展为农民创造的转出机会各不相同,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之后的收入水平也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定居的门槛也不相同。作为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收入水平和城市化门槛的耦合方式也必然具备多样性。因此,不同地方应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城市化,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问题。
3.1.3 城市化道路是内生于工业化进程的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正常的城市化水平应该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它内生于工业化进程。然而,近几年中国的城市化明显出现了激进主义,走进了冒险的误区。这种超出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能力、过快、过高的城市化,并不由工业化来推动,而是由大量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口造成的,这是虚假的城市化和贫困的城市化。调研显示,91.7%的农民认为如果政府不能够提供在城市生活的完善保障,就不应该强制性的城市化,进入城市的决策权应该由农民自身决定。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成正相关,当前应该努力发展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在城市化问题上给予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
3.1.4 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体面生活地要求 近些年,虽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然而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不足以为大量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调研显示,大部分农民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够完善,有的甚至没有。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存在将1.3亿农民工包括在内的虚假城镇化,即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被“城镇化”。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简陋阴暗的城中村、建筑工棚、地下室等,居住和生活条件恶劣。由此可见,当前中国不应该过快的推进城市化,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稳步的推进城市化。
3.2 基于农民立场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对策
3.2.1 坚持小农经济不动摇,直到完成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的小农经济基本上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半工半耕的农村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大,使“中国制造”具有无比的优势。另外,这种劳动力生产模式使得中国具有极强的应对经济危机和就业波动的能力。农村这种生产模式可以让农民在进城和返乡之间自由选择,进城困难甚至失败时可以返乡继续务农,以维持自身生计。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规模的城市贫民窟:反之,如果农民通过自己努力或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城市体面的生活,就可以安居城市并努力为子孙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正是这样的农村生产模式,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城市化提供了极大的潜力空间,同时也对城市化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还应坚持小农经济不动摇,直到完成产业升级。
3,2,2 实现产业升级,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制造”保持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将来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来拉动,这些制造业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在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基础上,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变。由点到面实现产业升级是当务之急,只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提供体面在城市安居的条件。
3.2.3 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t,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垃圾存量60亿t,且占地5亿m2;垃圾处理率50%,其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全国70%的城镇不同程度地缺水: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污水处理率36%: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GDP的1.5%-3.0%。中国城镇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商品能耗的30%以上,现有400亿m2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建的18亿m2建筑中95%仍属高耗能建筑。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将达到11亿t标准煤,为2000年的3倍: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出力。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是粗放的城市化,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
4 结论
站在农民的立场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能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正常的城市化道路应该是,当农民有一定的资本或有进城需要时,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进城的便利。城市化是农民面对工业化机会和城市化门槛时的理性反应和自然选择,城市化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本身,其根本动力在于城市化后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实际利益的增加,所以决策权也应该在农民。然而。为片面追求城市化率,部分地方政府替农民做决策,以土地制度人为推进城市化,造成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将现有农民强行规划进城市体系,激进促使其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样既损害了农民的自身利益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当前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允许农民进城。不允许资本下乡,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农民的自身生产生活。城市化需要追求质量。而不能盲目激进,甚至把发展经济产生的后果推给农民承担。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满足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并体面生活的要求,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解决进城失败后农民的安置情况。如果强制性地推进城市化,可能会导致贫民窟大量现象,进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站在农民的立场和考虑中国长期现代化可能会遇到困难的角度上看,鼓励农民进城的激进主义城市化战略不可取。面对城市化问题,应该保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让农村、乡镇就地发展,自行发展城镇化:所属地(市)政府应对其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教育体系等给予大力支持,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其生活水准有明显提高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使粗放型农业经济模式向精细化农业转化,这才是中国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出路。但中国乡镇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农村、乡镇缺少经济实力较强的带头产业,要想实现这样的城镇化目标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