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红 傅杨 李永川 山丽华 刘萍 桂富荣
摘 要:2003年以来,云南省组织实施了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展的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IPM)培训项目和降低农药风险农民田间学校(FFS)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把FFS为载体的模式应用于病虫害监测治理类项目、农业科技增粮等农业推广项目中,成效显著。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践
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偏低是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利于实现当前提出的绿色植保、农药零增长等植保事业发展新目标。农民田间学校(FFS)培训模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2003年至今,云南省参与实施了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展的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IPM)、降低农药风险FFS培训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结合实施的方式推进,一方面使本身的推广项目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提升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和理论水平。笔者在总结分析几个典型案例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广和应用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的建议,以期提升云南省的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农民田间学校在云南省的实施情况总结
2003-2008年,我国与FAO合作开展的“东南亚国家之间蔬菜可持续综合防治技术培训”项目在湄公河流域的中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和泰国5个国家间执行。云南省地处湄公河流域上游,参与实施该项目,旨在通过FFS培训活动,初步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蔬菜IPM技术推广体系。2008年至今,FAO在我国又开展了“降低农药使用风险(PRR)”项目,该项目以田间病虫害调查、病虫害综合治理为纽带,减少农药使用为切入点和目标,通过运用FFS的方式来重点培训农民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并促使参加培训的农民继续参加FFS学习。同时,促进各项目实施国家出台农药管理政策、开展有效的农药管理和农民培训,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2013-2015年,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鼠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安排云南省每年开办绿色防控FFS 20所,以期通过运用FFS的培训模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FFS是辅导员全方位开展参与式调查,在分析当地农民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成人教育原理,按照农民的需求设计培训内容,评估培训效果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农民培训方式,是一种变“从上至下”的灌输式为“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技术推广。该模式坚持“农民需要为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农民的知识,鼓励农民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FFS培训先后在云南省16个州市的60多个县实施,开展了以各级植保站、农科站植保技术人员为主的FFS辅导员培训和针对农民进行的FFS实践培训。FFS辅导员培训模式采用了核心辅导员培训班(TOMT)、辅导员培训班(TOT)和辅导员再培训班(RTOT)、区域辅导员(LTOT)培训、3天社区培训的辅导员培训模式。FFS培训模式采用每周1次的FFS培训直到作物收获、3次循环的FFS发展模式、3天农民社区培训、农民宣传会等方式。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培训FFS辅导员300人次,开办FFS培训班526个,培训农民15 205人;农民田间学校也先后由蔬菜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到水稻、玉米、食用玫瑰花等农民田间学校和绿色防控、降低农药使用农民田间学校。同时,FFS培训还与水稻、小麦等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项目相结合,开办了水稻、小麦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FFS。
在上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FAO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辅导员培训,云南省在项目实施中通过整合农业推广项目(如科技增粮、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资金,积极安排开办FFS培训,运用农民田间学校的推广模式、技术方法,及时有效地把FFS培训的优势发挥出来。一方面,实现了项目的多措并举,发挥项目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突出了培训与示范的结合,让农民亲自参与田间示范的技术活动,很好地巩固了培训效果,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民田间学校促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2.1 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类项目中的应用
FFS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中的运用主要是依托FFS培训后建立的病虫害观测场、观测圃、农药使用动态监测点等,如昆明市依托FFS培训建立了每10 d开展1次调查的农药田间使用动态监测点25个,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也为农药的田间档案、追溯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依托FFS培训后建立的病虫害监测点,一方面解决了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FFS培训的后续活动将为监测人员的素质提高提供保障。FFS培训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监测点的建设,解决了当前病虫害监测点建设少、建设难的问题。
FFS培训在绿色防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表明,农民田间学校加快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速度,在提高科技转化率方面的作用明显。一方面,突出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让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药使用替代技术。FFS培训在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培养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带头人等方面的效果明显好于仅仅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同时FFS培训促进了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FFS项目的实施,建立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村,使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持续运用,在集成绿色防控技术的运用方面,成效更为显著。以昆明市、楚雄市为例,昆明市依托FFS培训推动应用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生物防控(寄生蜂)等绿色防控示范面积
6 736.7 hm2,辐射带动面积3 134.9 hm2;楚雄市累计带动绿色防控田间技术示范34.68 hm2,其中,黄蓝板诱虫示范20.01 hm2,太阳能杀虫灯示范
8 hm2,性诱剂示范6.67 hm2。
2.2 FFS培训在科技增粮项目中的应用
高产创建、整建制、绿色增产攻关模式、地膜覆盖等项目是当前农业种植业投资较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在项目推广实施中都强调关键技术展示,要求开展农民培训。云南省既开展FFS培训又执行科技增粮项目的县市,在科技增粮项目的培训中,推行IPM参与式培训方式,运用FFS新型参与式推广培训模式,抓住组织、实施培训的最佳时期,及时传播高产创建新技术,提高了作物栽培、植保技术应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真正发挥了技术推广培训的效果。如昭通市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中运用了FFS培训方式,马关县、楚雄市等在实施科技项目中都成功地融入FFS培训,实现了对项目核心区农民建立全生长季节农事活动记录,主要包括在什么时间开展了什么样的农事活动(包括用了多长时间)等,把这些记录直接放在项目展示、示范牌里,不仅让农民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记录,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追溯制的要求。另一方面,FFS的举办可以积极、全方位地探寻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寻找确实能解决农民增收的科技措施。如针对马关县在玉米生产中使用2次除草剂的问题,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从理论上提供研究结果,为农民降低成本。
2.3 FFS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农药控制技术研究示范项目的应用
导致滇池流域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即是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及过量使用农药。为了减少滇池流域农药施用量,以FFS培训为基础,创建了以IPM示范村为主要推广模式的研究并推广应用,减少了滇池流域沿岸农药施用量,实现了项目目标。到2015年项目实施开办了1个TOT培训班,20个FFS,建立了13个IPM示范村,整合了“农药放心店”、农药包装袋的回收池、回收桶等配套设施设备,培养IPM农民专家7 200人,滇池流域每50~60种植户拥有1个IPM技术指导专家,IPM技术指导专家覆盖整个生产区,成为治理和保护滇池的主力军,项目实施使农药使用量减少51%,示范区技术入户94%,农产品农残监测合格率100%。
2.4 FFS走进专业协会开展培训
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等是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组织形式。一方面FFS引导形成蔬菜IPM协会,长期开展活动项目,逐步完善协会章程,对蔬菜生产技术统一决策、物资统购、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全面提高效益,实施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协会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以楚雄市为例,已经带动组建村级蔬菜协会16个,加快了当地蔬菜特色产业发展速度。根据对该市12个IPM项目区蔬菜种植面积和收入情况调查统计,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近
3 a共新增菜地1 620.81 hm2。另一方面,FFS进入协会后极大促进了协会建设、成长以及社员、会员的培养。通过FFS培训组建的村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在组织上更能开展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普及“穿戴防护”施用农药技术及正确降低农药对人体的直接为害等知识。2014年我省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办到了安宁市八街食用玫瑰鲜花生产协会组织下的农民生产田,FFS将许多种植经验、技术总结应用,把绿色防控技术广泛传播到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为高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存在问题和建议
3.1 项目相互促进,但对FFS的运用有偶然性、机遇性
将农民田间学校与云南省农技推广应用相结合,在应用FFS方法、方式培训的同时,也在丰富和完善FFS培训体系,建立更完善和适宜云南省运用的IPM技术体系方法。如弥勒县把FFS作为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传播体运用于葡萄种植品种、技术示范园,把FFS所倡导的后续发展作为最成功的亮点完善。FFS与协会、合作社融合,充分利用协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方式,使再循环、后续发展等问题迎刃而解,能更好地为群众开展专业化服务,更能让协会实现自愿、互利互助、自我管理、自求发展致富。FFS与农业项目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培训与示范相结合,巩固培训效果,让参加示范培训的农民亲自参与田间技术示范实践活动,完成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同时更好地完成农业技术示范推广。
但是,从目前的结合方式看,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机遇性的结合。以FFS植保系统为主要实施单位,给FFS扩大范围、推广应用面带来了局限,仅在有FFS培训辅导员和植保系统承担科技项目的县才发生,如有机会在昭通市实施,是因为该市植保植检站承担了高产创建项目,而在马关等县实施,是因为该地植保站在科技增粮项目中承担了病虫害防控项目。
3.2 农业项目应用成果显著,建议广泛应用FFS
以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的推广模式,在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成功显著,因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赞扬农民田间学校能做事、能做好事,这也为FFS培训项目提供了经费保障,促进了IPM项目的推广力度,扩大了IPM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力。
发展和壮大FFS培训是当前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效果、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的重大举措,各级农业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使结合的偶然性和机遇性变成必要性、重大性。一方面当前坝区以土地流转为主, 而大量的山区还是农民自主经营,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合作社、协会成立,并在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FFS是非常适应小农种植模式下的培训,而FFS走进云南协会的实践证明,它也是非常实用的。另一方面,FFS培训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另外,非政府组织(NGO)也在云南开展了许多降低农药用量的项目,已经有一批能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和经验,为FFS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建议将FFS的很多方式如参与式、互动式等方法积极推广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 肖志扬.湖南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584-586.
[2] 夏敬源,杨普云,朱恩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重大创新——农民田间学校(FFS)[J].中国植保导刊,2004(12):5-6.
[3] 江瑞中,梁帝允.中国农民田间学校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7.
[4] 朱恩林,王山.参与式发展理论对农业项目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2):10-13.
[5] 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 李亚红,桂富荣,李建平,等.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与农民教育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08(10):42-43.
[7] 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25(2):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