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6-05-14 16:15李妍范智朵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建议教育

李妍 范智朵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海洋意识教育的开展情况,阐述了开展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的意识,结合连云港市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海洋意识;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23702

1 引言

当前,面对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了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成为海洋人近期的重要工作。宣传海洋生态文明,提高国人的海洋开发和保护意识从中小学生抓起非常必要。国家海洋局已启动海洋意识教育,全国建立多家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但在义务教育领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完整的教育资源,包括系统的教材、专业的教师等。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探讨。

2 国内外海洋意识教育开展情况

(1)海洋意识的概念及特征。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杨成志著有《海洋意识初探》一书,认为“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所属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千炎平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1]。据此,简单来说,海洋意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人类认识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意识教育得到了各国广泛普关注。各国政府普遍肯定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始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步骤。韩国政府制定了韩国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提出要在公民中开展持久的海洋观教育[2];日本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在中小学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3];美国实施海洋补助政策,资助海洋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开设和学生计划;初、中级教育和教师培训;非正规教育等[4]。

(3)国内海洋意识教育的开展情况。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由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牵头组织编写,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山东省日照市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启动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全国首批中小学海洋特色校年底诞生。2012年12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山东(青岛、日照)、上海、辽宁(锦州)、大连、福建(厦门、福州)、广东、浙江(舟山)等省市相继成立“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3 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

3.1 适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要求

江苏连云港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横贯我国大陆东西的陇海铁路东端,海岸线全长208.6 km,临海及临海极限以内海域面积6677 km2,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盛产鱼、虾、盐等海产品,海洋经济占据连云港市经济的重要位置。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人才。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人才的培养,成为海洋经济强市的基础。目前,沿海大开发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海滨城市建设对海洋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港城青少年对海洋的陌生、隔膜。据笔者对一所试验中学的随机调查显示:一个班57人,只有一半的学生知道中国的蓝色国土有300万km2;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江苏省第一大海岛是东西连岛;仅一人知道海州湾设立的两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是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连云港市海州湾海湾生态和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海洋意识教育,特别是具有连云港乡土特征的海洋意识教育,能激发起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望和树立起扎根于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3.2 适应形成连云港市独特海洋文化的内在需要

连云港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已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和竞技文化丰富,具有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独特的优势。连云港要抓住优势,把海洋文化提升到主流文化的地位。长期的文化积淀,耕海牧渔的生活生产实践在港城人身上逐渐凝聚成一种豁达开朗、自信自强、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不断注入港城的海洋文化内涵。这一切为开展连云港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让每个港城的孩子都了解连云港,热爱连云港。

3.3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国内外涉海事件频出:钓鱼岛、独岛、南海问题等等。中小学生对海洋的热情空前高涨。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2],此时正是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对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培养孩子们具有大海般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在接受海洋特色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感悟到对大海、家乡的热爱,培养出对渔民生活、渔业生产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通过对海洋权力、海洋资源等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构筑起关于海洋的立体知识体系,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海洋、理解海洋,树立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将来投身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打下牢固基础。

围绕海洋意识教育,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要求为指导,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连云港市沿海特有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背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让中小学们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培养集约利用海洋的科学意识,激发孩子们热爱海洋、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 开展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加大对海洋意识教育的政策引导

应在教育主管部分设立海洋意识教育领导小组,吸收海洋主管部门的科教干部,加强组织领导,负责特色学校创建和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指导。组织专家编制海洋意识教育规划,明确海洋意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大力推动海洋意识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装备设施,配备海洋教育图书、资料,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师资培训等。

4.2 成立海洋意识教育顾问团

充分利用正在申报成立“江苏省海洋大学”的淮海工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等,利用大专院校的海洋科研、教学的强大人才优势,聘请相关学科科学家成立海洋意识教育顾问团,对中小学海洋特色教育、开发海洋教育提供指导,为中小学生举办海洋科学家专题报告,指导中小学生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4.3 建立海洋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海洋教育资源,如连云港海洋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建立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向中小学生开放,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和科普活动。在连云港已经组织的政府主导和民间组织的各类普及海洋知识和树立科学用海观念的各类宣传活动中更好地引入学生团体,设计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全国海洋宣传日”、“清洁海滩”、“渔政船开放日”等活动已开展多年,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中小学生参与。

4.4 开发海洋教育乡土课程设计

连云港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连云港海域辽阔,海中小岛星星点点,除江苏第一大海岛连岛外,还有前三岛、秦山岛、羊山岛和开山岛等岛屿,这些岛屿均具独特景致,神秘莫测,或为鸟的王国,或为竹的海洋,蕴藏着浓郁的海洋气息。连云港市还拥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海洋文明:桃花涧文化遗址、将军崖岩画、三教兼容的宗教等。应充分发掘连云港海洋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开发乡土教材,设计海洋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认识海洋、保护海洋、预见和解决海洋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4.5 创建海洋教育实验学校

创立海洋特色试验学校,开展蓝色海洋教育课题研究和教育实验。通过深入、系统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各实验学校蓝色海洋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蓝色海洋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模式、基本策略和评价标准,为更大范围的实践提供范例和引领。连云港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走在了“海洋文化教育”的先头。这是一所典型的渔村小学,该小学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将海洋文化引入课堂,在校园内设置了“渔家生活”文化墙、“海洋故事”画廊、“社团活动”展板,建起了“海之星综合实践园”,编印了《海是我家乡》的校本教材,该校充分利用这本校本教材,打造校本化的海洋课堂,同时把校本教材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4.6 在现有学科中强化海洋意识教育

将海洋知识与相关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将海洋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如:地理学科中强调海洋地质勘探、实地踏勘等内容,物理学科中开展海洋物理、海浪潮汐等内容,政治学科中增加领海知识、海域使用法律条例等,体育课中增加海上冲浪、沙滩排球、游泳、海上救生等内容,语文学科中介绍海洋文化知识,开展海洋诗词背诵比赛等。

5 结语

要把连云港市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市上下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普及海洋意识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说,在该市青少年中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海洋,关注海洋,投身于海洋开发事业,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李 明.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大学,2012.

[2]吴 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J].海洋信息,2002(1).

[3]张伯玉.日本通过第一部海洋大法[J].世界知识,2007(7).

[4]李令华.美国海洋补助金及其对海洋教育的资助[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1(3).

猜你喜欢
建议教育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