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插花技艺研究

2016-05-14 15:41向莉张华香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插花传统文化

向莉 张华香

摘要:指出了艺术和文化之间向来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插花艺术作为古代中国文人表达情怀的一个重要载体自然也和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为切入点,详细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插花技艺。

关键词:插花;传统;文化;古代插花

中图分类号:S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6302

1 引言

所谓文化品格,是借用于人品格的一个概念,意在揭示某一文化的特性,之所以用品格二字表达,则是对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呼应。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品格,这些品格或多或少的都与传统的插花技艺有所关联,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清理调和、中庸之道、含蓄温润等。从插花艺术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国长时期占据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相对应中国的插花艺术也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

作为一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插花艺术自其产生起就天然地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所谓“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正是文学艺术和插花艺术交融。“借花明志,以花传情”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后来插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身也常常需要借助诗句来增强自己的意境表达,并进一步拓展审美联想,以诗句为插花作品命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文学之外,绘画、造园和风俗习惯也都对插花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艺术本身也都深受中国儒、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和插花艺术

2.1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插花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切花为主要素材,进行艺术造型的活动。因为其取材于自然,倘若能够以一种自然不加雕饰的形态将其组合、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一件成功的作品。插花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庄子首先阐述这一思想后,汉代儒家董仲舒又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深受这一主题影响。无论是绘画、诗歌还是器乐甚至包括武术、杂技都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作为最高境界,意在摒除杂念和天地融为一体。插花艺术当然并不例外,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并且自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以《岁朝供花图》(图1)为例,以梅花为主材营造疏影横斜的意境,寥寥数枝,就表现出作者的非凡的志趣。正是修插剪裁不露一丝雕琢,横斜清梳宛如信手拈来。凡精于插花者,其必长于观花,必观花枝走势而定裁剪之法,其中精髓贵在顺势而为,唯此方可渐有“天人合一”之境。所谓“枝分主次,花有高低”,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仅仅了解花的自然属性是不够的,在很多时候,人们赋予其的“社会属性”更加关键。比如梅花通常有孤傲高贵之意,菊花寓意清雅淡泊,花中既有君子,则亦有慎用之物。

2.2 含蓄简洁,讲究意境

根据不同的用途,大致可以把中国传统插花分成两大类——实用插花和艺术插花(这种分类不严谨,因为从外延看二者有重复之处)。实用插花包括佛前供花和祭祀用花等,而艺术插花主要是指为了某一精神需求而创造的文艺作品,所谓“含蓄简洁,讲究意境”主要指的就是后者。

以陈洪绶的《高士持莲图》(图2)为例,铜瓶之中仅置清荷三束,除此之外别无他花,可谓极简之作。然虽简至如此,但其意境却并不缺少,恰恰相反,高士高洁大气、不落流俗的形象正因这三束莲花而得以彰显,处处含蓄却处处有心,可谓花有限而意无穷。这可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插花的一个代表,其中的精神和文人画是高度一致的。明朝袁宏道的《瓶史》强调插花要参差不伦,如子瞻之文,青莲之诗,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意境美是一个中国传统艺术共同追求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和中国文化讲究含蓄的特征高度一致的,文学作品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作品中的“留白”都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体现。插花作品中尽管也有意在模仿自然景象追求“缩崇山峻岭于咫尺之间”的写景类作品,但总体上还是讲求意境二字,追求“境生于象外”。

2.3 清理调和,执守中庸

理学作为半宗教化的儒学,对儒学传统要求的君子品质做了更细化的要求,中庸之道也随着四书五经的系统化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文化现象表现在插花艺术上就是要求其要做到“和谐”二字,花的组合之间要相互协调和中庸圆润。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而发展转统哲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插花艺术以新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插花艺术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1]。

以陈洪绶的《瓶菊图》(图3)为例,大小两瓶菊花相互衬托和协调既意境深远又寓意丰富,无论是高低搭配的布局还是红白相间的配色都颇有章法,以清理调和形容并不过分。插花之布局和绘画类似,高镰就提出插花要“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

2.4 花必有情,材必有意

陆凯曾有一首梅花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朋友无法相逢,就折梅一枝以代书信,如此不但表达了对友人的惦念,也彰显了文化人之间的高洁趣味。

中国古代素有通过花和树木来传情达意的传统,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附着到特定的树木或者花草上,比如折柳送别、男女之间互送芍药离别,兰草比喻高尚的品德等。此外如玉兰、海棠和牡丹组合一起,合称“玉堂富贵”;冬季开花或常绿的松、竹、梅组合一起,名为“岁寒三友”;品格高雅的梅花、兰花、竹、菊花组合一起,合称“四君子”,这一传统体现到插花艺术上则是“花必有情,材必有意”。如《高士持莲图》(图2),即是通过莲花这一高洁形象来衬托高士的形象。莲花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向来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花来衬托高士的确是恰当无比。再如郎世宁的《聚瑞图》(图4),描绘了题识中所写的“和颖之谷”与“并蒂之莲”,以此表达皇帝仁德之下的太平盛世的奇瑞景象。

2.5 器花一体,物我归一

一件插花作品成功与否,除了要看花的结构和搭配之外,还要看花器的选择是否合适得体,如张谦德《瓶花谱》中认为瓷瓶、铜瓶为贵,金瓶、银瓶则不清雅。中国传统的插花容器大体瓶、盘、缸、碗、筒、篮6大种,每一种容器都有相对应的插花风格。此外根据材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瓷质、铜质、木质等。袁宏道《瓶史》就提到“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养”。

插花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进行创作,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往往能实现外在表达和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的“物我归一”,这一点和儒家心学当中的“心外无物”也是相同的。

3 结语

插花作为一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并且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艺术形式,其本身在萌芽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和某些的文化产生互动,这是由艺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特定的文化孕育特定的艺术,相应的,艺术也是文化的承载,是文化的外在表达,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品格。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和插花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后者尤以载体形式实现对前者的表达,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插花风格是根植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的。

参考文献:

[1]夏晶晖,李 毅. 浅谈东方插花历史及其风格[J].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31~33.

[2]王 娜,郭风平.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59~162.

猜你喜欢
插花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纸艺插花技术
讽刺插花欣赏
插花如何保鲜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花瓶插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