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振兴 闫芳 李涛
摘要:指出了慢行系统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分析了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内涵,探讨了道路绿地融入慢行系统的意义。以郑州市中原西路为例,通过对项目概况和设计原则的介绍,提出了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当今城市化背景下的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慢行系统;道路绿廊;中原西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4404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城市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以机动车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模式也给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停车场紧缺、事故多发等诸多问题。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新形势下,低碳交通和绿色出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人对健康而环保的步行及自行车出行方式产生了迫切的需求[1]。
目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多从城市通勤需求以及城市宏观或者区域层面进行探讨[2],而慢行交通系统最终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街区层面,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城市道路绿地是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慢行系统不但可以为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景色优美、通行安全、便捷的专用通道,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环境品质。如何把慢行交通体系融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当中,构建既有生态廊道功能又具有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是目前道路景观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2 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内涵
慢行交通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它的行进速度一般在5~15 km/h之间。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两部分构成,由于很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为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及自行车交通,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加公交”或者“自行车加公交”的出行方式[3]。城市慢行系统能承担一定的通勤交通功能,是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
道路绿廊慢行系统是把慢行系统与道路绿地充分结合的慢行系统形式,结合道路绿廊的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使道路绿廊集城市生态廊道、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和绿化带功能为一体,同时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4]。道路绿廊慢行系统易于形成网络结构,具有特色鲜明的线形空间形态特征,道路绿廊慢行系统可以使城市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变得安全、舒适、有效。
3 道路绿地融入慢行系统的意义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道路绿地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不仅是连接城市绿地的重要绿线,在相当的宽度内又是重要的面,是线性空间和块状空间的结合体,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今天,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如何把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结合,把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绿地融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3.1 突出道路绿地复合功能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主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以及部分休闲娱乐功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城市建设强调复合功能,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构建一个完善的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具有绿色通行功能的绿廊慢行系统,将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环境,加强道路绿地功能的转变,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景观绿地的融合,有利于突出城市道路绿地的复合功能。
3.2 改善城市居民出行环境
由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形式主要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大多数城市道路的板块结构都是采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附属于机动车道的方式,城市居民在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过程中,时刻要提防身边行驶的汽车,缺乏安全感。绿色廊道慢行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开来,不但可以避免机动车对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的威胁与干扰,而且使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免受机动车所带来的尾气和噪音污染的危害。充满绿色,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慢行系统代替传统的附属于机动车道的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舒适、安全、人性化的通行空间,以便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从而营造出一个便捷、清洁、宁静的出行环境。
3.3 提倡低碳环保出行模式
慢行出行方式是一种能通过正确引导,市民愿意接受的便捷舒适的绿色健康出行方式。有预见性地从规划层面上进行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引导市民尽量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提倡短距离的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的出行模式,是实现低碳交通的必然趋势。慢行系统鼓励城市居民能步行的步行,宜骑车则骑车,倡导通过交通换乘的方式进行快慢出行方式转换,这样可以使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同时能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此外发展慢行交通还能增强市民体质,倡导现代交通意识,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3.4 增加市民出行的通达性
城市市民出行的通达性在于保持具有多样充足的交通方式选择,尤其是非机动车交通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由于城市绿廊慢行系统完全脱离机动车道,与城市中的公园、大型公共绿地以及学校、车站、居住区相联系,连通了单位与单位、社区与社区,形成可达性强、布局合理的慢行系统,使得具有中短距离出行需要的市民能够无障碍地在城市中穿行,可以通过慢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使市民能够充分而便捷地利用绿色空间,得到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增加出行的通达性[4]。
4 中原西路绿廊慢行系统设计
4.1 项目概况
为了提升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打造畅通郑州,完善全市道路整体功能,使道路景观与交通相协调,郑州市于2012年启动了“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按照生态环保出行理念,构建绿廊加慢行体系相融的城市道路景观。郑州市中原西路规划为一级主干道,是郑州市西区最主要的出入市景观大道,道路红线规划宽度60 m,是片区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基础,西起郑州绕城高速,东到西三环,全长10.8 km。道路红线北边规划绿线宽度50 m,南侧规划绿线80 m,道路两侧绿地面积121.8 hm2。
中原西路是“两环十七放射”绿廊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生态廊道建设注重人性化的体验,增加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公交港湾、绿岛加油站等公建设施综合体,使之形成绿廊加漫步道体系的生态景观廊道(图1、图2、图3)。
4.2 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设计以提高行人安全为原则,道路绿廊景观首先要保证慢行交通的安全和行进的引导性,充分考虑步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安全人性化设计[5]。两侧绿带结合人行慢性交通体系设计,完善标识系统及与市民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人行、车行空间的安全性,创造舒适宜人的、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2)协调性原则。建立构建优美城市生态环境的区域观、整体观,把中原西路绿廊慢行系统景观建设与区域环境建设相结合,尤其是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等相协调,做到协调兼顾和统筹发展。
(3)生态性原则。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在绿廊树种选择,慢行系统硬景铺装、建筑小品、基础设施等方面考虑生态设计,营造节约型绿地,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实现道路绿廊景观可持续发展。
(4)地域性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地方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特性,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植被、水质等自然资源特征,选用乡土树种,以便形成地域性景观风貌,挖掘地方文化,丰富中原西路道路绿廊景观文化内涵。
4.3 绿廊慢行系统设计策略
4.3.1 构建生态防护绿廊
中原西路绿廊是慢行系统的载体,主要体现其生态功能。设计中以大生态、大绿量的理念统领全局,通过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和微地形的变化,营造与大环境景观相协调的绿色廊道。结合场地自身特点和形态,以植物景观为主体,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追求植物多样性的最大化,创造多样化立体植物群落,使之既能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能便于日后养护、管理,并能够长期保持生态平衡的状态。同时利用多种不同季相植物营造丰富多彩的植被空间,通过绿化立体层次的搭配,营造一系列多变且连续的视觉空间,充分考虑到人的休闲共享、生态感知等多种需求,形成人在林中行、画中游的景观感受。车行道两侧通过栽植雪松、法国梧桐和银杏构成厚重线性序列,林下栽植缀花草坪,保证道路景观与车行视线的高度统一,大绿量的乔木配置将中原西路打造成一条林荫景观大道(图4)。
4.3.2 完善慢行系统要素建设
基于慢行系统构建的目标,中原西路道路绿廊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慢行路径、交通衔接设施、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四大基本要素[6],慢行路径是慢行系统的结构骨架,包括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中原西路步行道设计宽度为3 m,自行车道设计宽度为4 m,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之间通过绿地进行联系,慢行路径设计时满足人们安全慢行、便捷慢行等基本需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计线路畅通、路面平坦,在接近商业服务中心和游憩地,设置自行车专用的交通标志,其根本是解决慢行者“行”的需求;交通衔接设施、服务设施以及标识系统是沿慢行空间中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环境设施,满足人们“用”的需求(图5)。中原西路慢行系统要素建设充分满足人们有路慢行、安全慢行、便捷慢行基本交通需求[7],结合绿廊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与慢行设施的保障功能,共同提升慢行空间质量,满足人们舒适慢行、自由慢行的目标。
4.3.3 实现慢行系统与公交系统的衔接
虽然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与慢行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慢行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但慢行交通适合于市民中短距离的出行,而且出行速度比机动车要慢,不能完全满足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因此,为了提高慢行系统的使用率,中原西路整体慢行系统设计注重与重要的机动车站和公交港湾的连接,做好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的衔接设计。在公交港湾处设置齐全的交通衔接设施,包括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同时布置商业、厕所等部分服务性设施(图6)。公交站点在人流较大区域每隔400~500 m设置,在人流较小区段每隔500~800 m设置,方便城市居民由慢行系统进入机动车或公共交通系统,进行长距离的出行。实现慢行系统与公交系统的衔接可以减少短距离机动交通的使用,从而降低机动车的碳排放量,有助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实现。
4.3.4 创建环境友好型慢行空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计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中原西路慢行系统设计充分优化道路板块结构,改变人车混行的状况,单独设置自行车道、步行道,构建慢行绿廊,形成互不影响的交通体系。慢行景观空间的设计注重人性化、生活化的体验,结合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供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图7),使人在行进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感受,创造具有序列感的路径景观。绿廊种植设计根据郑州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步行道、自行车道、休憩空间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铺装,设计收水池,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充分利用绿地截留雨水。同时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景观小品和服务性配套设施选用低碳环保材料进行设计,创建环境友好型慢行空间。
4.3.5 合理组织交叉口交通系统
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道路交叉口,都是按机动车交通通行方式处理非机动车交通。但是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通特点有很大的不同,它更接近于行人交通流的特征,因此,中原西路在道路交叉口对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与行人综合起来考虑,形成慢行交通流,而不是与机动车混合通行。这样既可避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又有利提高非机动车流的安全性。慢行系统设计采取自行车左转二次过街、设置自行车横道、自行车与行人一体化设计等方法[8],把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布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不同颜色路面铺装加以区别。在自行车横道内,自行车是优先通过的,使自行车的通行权得到保障,保证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性、连续性,避免同行人、机动车之间相互干扰。
4.3.6 突出绿廊慢行系统地域特征
中原西路绿色廊道设计突出地方自然环境特点和文化特色,融合地域文化底蕴,结合乡土植物种植,以便形成地域性景观风貌,丰富道路景观文化内涵。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整体设计提炼具有代表性的中原神龙文化、农耕文化、汉字诗词文化和商业文化,通过景石、地雕、浮雕景墙和景观雕塑结合休憩空间和节点进行展示和表现。中原西路绿廊慢行系统对城市文化、地段环境氛围的尊重能够充分提高城市居民对慢行环境的认知与空间归属感,增强市民与环境空间的互动性,使城市居民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绿廊慢行系统。
5 结语
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城市更应该关注慢行交通的品质建设。中原西路慢行系统设计改变依附于机动车交通系统的传统方式,把慢行系统融入城市道路绿地,与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整合,注重慢行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营造出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道路绿廊慢行系统,使市民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可以经过城市绿地等环境优美的区域,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舒适、安全、人性化的通行空间,使市民在宜人的环境中出行,感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刘晓星. 生态城市的低碳交通模式探讨[J]. 绿色科技,2011(8):1~3.
[2]丘忠慧,梁雪君,邹妮妮,等.融合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析:以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28(9):49~56.
[3]施旭栋.回归“慢行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0.
[4]易军红,郭美锋.构建合生态廊道与非机动车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系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00~102.
[5]谭宝尧.香港慢行系统和行人环境规划[J].风景园林,2011(1):78~81.
[6]曹 靖,王 岚.不同分类体系下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标准的研究[J].广东园林,2012,34(3):15~19.
[7]赵晓楠, 张海龙, 袁伟晋,等.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目标和策略研究[J].城市地理·城乡规划,2012(3):114~119.
[8]袁进霞.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9]张三毛.常熟市慢行系统无障碍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2(4).
[10]赵梓娟,周 晨.城市慢行系统绿地景观分析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