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平原沙荒地刺槐造林技术研究

2016-05-14 15:11刘霄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刘霄

摘要:指出了滨州市结合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林果资源优势,以遏制沙化危害为目标,对沙区中度沙荒地进行了重点治理,利用沙荒地进行了刺槐造林开发试验模式研究,试验造林面积100 hm2。通过试验表明:刺槐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贫瘠,落叶多,易分解,根系发达,有根瘤可以固氮,是固沙、保土、改土,以及中、重度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的优良树种。

关键词:滨州市平原;沙荒地;刺槐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09802

1 引言

植树造林是治理沙地、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山东省滨州市在防沙治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使沙地变成沙金,尽快实现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按照“绿化沙区,美化家园,沙地生金”的沙区利用思路,以农田林网建设为突破口,以刺槐速生丰产林开发试验模式为重点,实行多元化、立体化、大面积、全方位的治沙开发利用研究,扭转了就治沙而治沙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取得了良好研究成果。刺槐速生丰产林试区选择条件最差的中度沙化土地进行,研究造林面积100 hm2。根据中重度沙区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选择刺槐作为主栽树种进行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造林技术

2.1.1 细致整地

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容重变小,透气性能增强,打破土壤的机械阻力,扩大根系的伸展范围,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对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的生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春季造林整地于前一年秋冬进行,秋季造林随整地随造林。将造林土地整平后,全面进行机耕30 cm。造林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树穴规格为60 cm×60 cm×60 cm。

2.1.2 造林时间

造林季节对造林成活率及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刺槐春季秋栽均可。春季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秋季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栽植。据试验对比,秋栽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均比第二年春季栽植高。如:2013年11月栽植的刺槐,第二年10月底调查,造林成活率为97%,新梢生长量1.6 m。而2014年3月栽植,10月底调查,造林成活率为86%,树木新梢生长量1.1 m,造林成活率、树木新梢生长量均比前一年秋栽植的要低。

2.1.3 造林方法

刺槐造林可采取带干造林,也可采取截干造林。截干造林一般在栽植后齐地面将苗干剪去。2013年冬与2014年春造林时,对截干造林和带干造林进行了对比。2014年10月调查,2013年11月截干栽植的成活率达到94%,当年新梢生长量达到1.4 m,而带干栽植的成活率为89%,新梢生长量为0.9 m。从造林成活率到新梢生长量,截干栽植均大于带干栽植。2014年3月截干栽植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也均高于带干栽植,但差异不如冬栽明显,且树高总量大于截干栽植的。因此,冬季造林提倡截干造林,春季造林把握住最佳时机带干造林。苗高2 m以上,胸径1.5 cm以上。为提高土壤肥力,整地时施入基肥,每穴施入有机肥20~50 kg,磷肥0.5~1 kg。造林后立即浇足水,后封土堆。

2.1.4 造林密度

在造林中,采取多和中造林密度。株行距2 m×3 m的密度最大,其胸径最小,单株材积最小,树高最大,每亩蓄积量最大,其高径比也最大。而株行距3 m×5 m的密度最小,其树高最小,每亩蓄积量最小,高径比最小,胸径最大,单株材积最大(表1)。

2.2 施肥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养分,施肥就是保证林地对林木生长的养分供应。沙荒地土壤瘠薄,肥力差,因此追施肥料对林木生长十分必要。在试验过程中,对多数地片进行了追肥,从造林第二年起每年追肥一次,一般每亩施碳铵10 kg,有条件的还配合施土杂肥,从而促进了林木生长。

2.3 实行间作

沙地营造刺槐林后,很大程度上使风沙得到了一定有效控制,我们逐步在林下进行间作农作物。主要间作物是:小麦、豆类、花生、瓜菜等。结合间作物的管理,每年进行松土、除草,每年进行2~3次。

2.4 抚育管理

合理修枝,不仅可以提高干材的质量和产量,还可以使林内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进行,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修枝掌握的原则是,“轻修枝、重留冠,去竞争、保主干”。修枝包括:整形修剪、修枝和清干。整形修剪即对与主干相竞争的侧枝进行控制,保持主干的顶端优势;修枝就是去掉树冠下部因光照不足而生长弱的枝条。修枝从造林后的 第在年开始,修枝强度:第三到四年保留树冠应占树高的2/3。第5~6年保留树冠应占树高的3/5;清干是指清除树干上因修枝刺激产生的萌条。修枝冬季、夏季都可进行。

2.5 防治病虫害

2.5.1 紫纹羽病

它的病原菌通过土壤侵染刺槐的根部,受害重的叶形变小变黄,发芽迟弱,最后由于根部腐烂,树冠枯死或风倒。防治措施:加强林木扶育管理,适时修枝间伐,以降低林分郁闭度,增强林木的抗病能力。同时,注意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清除病腐木及腐烂病根,烧毁,再用石灰、硫磺粉、氯化苦、福乐马林、黑矾、赛力散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在7月底至8月中旬将发病林木表土挖出,以露出树根为度,撒入石灰粉、草木灰或灌入石灰乳(每株用石灰0.5~1.0 kg),然后覆土,防治效果良好。

2.5.2 刺槐尺蠖

幼虫食性较杂,取食植物叶片,大发生时可将全林树叶吃光。防治方法:人工挖蛹,此虫在蛹期9个月时间内组织人力挖蛹,可压缩越冬虫口密度;缠阻虫带;在雌蛾产卵期,在刺槐胸高处刮去5 cm宽的老皮一圈使之稍平,再缠5厘米的塑料薄膜带,以阻隔雌蛾上树产卵,雌蛾因受阻,就会把卵集中产在带下,因卵都在胸高以下,以便于人工擦杀。另外,还可于幼虫子孵化前在阻虫带上涂1605黄油(1605占15%),可粘杀幼虫在90%以上,在卵块上涂1605黄油,可使卵全部不能孵化;白僵菌防治:将白僵菌稀释25倍,于5月中旬林内喷雾,防治老熟幼虫,3 d后死亡率为60%,5月底用同样浓度处理前蛹,10 d后检查死亡率在86%以上。

2.5.3 东方盔蚧

东方盔蚧又名刺槐介壳虫等。该虫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树木枝条,嫩梢及叶片上吸食汁液。轻者使枝条生长不良,重者引起落叶,使枝条枯死。往往招致煤菌寄生,严重影响树林生长。防治方法:抓住各代若虫孵化期和各代成虫的柔嫩期进行药物防治。喷乐果800~1500倍液杀初龄若虫死亡率为95%以上,而喷1000倍液杀二龄若虫死亡率为85%以上;喷1605药剂2000倍液杀二龄若虫死亡率为86%;而喷6000~7000倍液杀刚出壳的若虫死亡率为90%以上;而喷75%敌敌畏1000倍液杀第二代孵化盛期若虫死亡率为81.4%。

3 结语

研究显示,刺槐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土壤,落叶多,易分解,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有根瘤可固氮、固沙、保土、改土,是沙区、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的优良树种。实验表明,以生产小径材为主的中度沙化土壤造林密度以选用2 m×3 m和2 m×4 m两种密度为宜。沙区刺槐造林以11月初截干造林成活率为最高,明显高于春季截干造林和带干造林。鉴于此,刺槐造林提倡秋冬季截干造林。水分对刺槐生长的影响很大,其高、径生长量与降水呈密切的相关关系,在降水较少的年份,要多浇水给予补充。同时,地下水位对其生长也有较大影响,地下水以2~4 m为最佳,地下水埋深过深的地方,要尽量多浇水进行补充。沙荒地、沙地营造刺槐林后,风沙得到有效控制,可逐步在林下进行间作,间作物可选用豆类、花生、瓜菜等。沙地刺槐丰产林年平均蓄积量增长1.19 m3/亩,加上枝柴和前期间作收入,年收益1200 元/亩,约为粮棉种植收入的1.5倍。研究其间,在试区内条件最差的中重度沙化土地推广刺槐造林310 hm2,且生长良好。尤其是通过造林,林分郁闭后枯枝落叶的作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沙荒地变成了良田,林木采伐以后可作为农田耕种。结果显示,刺槐是中重度沙化土地造林和沙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参考文献:

[1]张国祯.黄河故道风沙化土地成因及综合整治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5).

[2]赵 冰.农林复合经营试验小区设计及调查方法的探讨[J].林业科技通讯,2000(9).

[3]胡培兴.新世纪防沙治沙新思路[J].林业经济,2002(1).

[4]袁嘉祖.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规划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2004(3).

[5]张继霞.农田防护林的作用[J].中国林业,2006(5).

[6]王艳艳.剌槐胸径与根径关系研究[J].绿色科技,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