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粉
摘要:总结了文山州、市林业部门引种湿地松在红旗林场林区育苗、种植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树种病虫害发生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湿地松的育苗与造林中技术:采用的湿砂催芽、芽苗移栽、菌根接种、营养土配制及造林等一系列技术,为今后湿地松在林场中进行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松;育苗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05403
1 引言
湿地松(Pinus elliotii)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生长比较快且喜好潮湿的亚热带地带,近些年我国在引种造林工程中,主要将其引种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已逐步取代黑松成为继马尾松、麻栎之后的又一主要树种。文山州、市林业部门从1990年开始,在红旗林场进行湿地松试引种试验,积累了湿地松的育苗与栽培技术经验。同时,由于林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大面积爆发,造成了林区云南松纯林的大面积死亡,林场规划从2016年开始,将在适宜林区荒山、清理蠹害木后的伐区和云南松空地规模化种植湿地松。
2 湿地松引种试种概况
2.1 引种湿地松的背景及试种过程
1989年,文山州委、州政府决定以州林业局为主,由林业、农业、农垦等系统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察组,从文山出发到江西省吉安市对当地的湿地松种植的实际情况展开详细的考察学习。在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携带着植物种子回到文山。当地林业管理单位在认真地考虑和规划之后,于1990年2月在前期选择地点实施了湿地松育苗试验,经过统计达到了88%的出苗率,同年在预期选择的地点进行移植栽种,移栽在红旗林场茶安林区试验基地的湿地松苗木成活率为90 %以上。
2.2 湿地松引种种植现状
通过引种试种后几年来的精心管护,目前,在红旗林场茶安林区试种的16 hm2湿地松林平均高度17.8 m,最高的21.5 m;平均胸径18 cm,最高达23.7 cm,植物枝繁叶茂。另外,在对近些年的记录观测也说明了湿地松对于环境依赖性比较低,生长能力强,有着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在红旗林场各林区大面积发生松小蠹的期间,湿地松均没有出现感染的现象,是文山红壤分布地区比较理想的造林先锋树种。
文山市红旗林场规划从2016年开始将在适宜林区荒山、清理蠹害木后的伐区和云南松空地规模化种植湿地松,林场于2012年2月实施了首次育苗试验,详细经过统计出苗率86%。在七月份当育苗基本高度在9.4 cm,最大高度为23 cm的生长情况下就对育苗进行了移栽。11月份,在看到首次试验的可观结果后进行了2次试验,此次获得了高达89.2%的出苗率,并于次年6月当育苗基本高度在22.2 cm,最大高度为32.5 cm的生长情况下进行了移栽工作。总共移栽达220余亩,90%的成活率。移栽生长期达到1年左右的松苗最大的在1.22 m高度,直径粗达3.86 cm,而平均基本高度在50.3 cm,直径3.42 cm。与云南松进行对比能够发现,湿地松生长速度是其2倍之多。
3 湿地松育苗技术
3.1 种子处理
第一步就是用浓度为0.5%高猛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消毒4 min左右;第二步将种子取出之后以净水冲洗;第三步温水45 ℃进行浸泡,使之自然冷却,并浸泡48 h且换水2次,每次水温控制在30 ℃,之后将其取出留用。
3.2 建催芽砂床
基于其生活习性,需要在浇排便捷向阳背风的地方建砂床。规格控制在1 m宽,长度小于10 m,南墙高度30~35 cm,北墙高度50~55 cm,底部以砖铺置,从而便于排水和病虫害的预防,另外还需要铺厚度5 cm左右的粗粒净砂,然后再铺10~15 cm的细砂,温床中所铺设的砂子均需要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确保其没有杂物和病菌,而且在湿度方面也要严格控制。
3.3 播种
通常选择在1月中林下播种,把准备的种子以250 g/m2的量均匀撒在床面,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经过消毒的细砂,使其盖着种子就行了,同时浇洒少量的水,在浇洒中要注意控制水流的冲力以防止将播撒的种子冲出来,之后再在砂床5 cm左右深的位置和砂床表面分别插入温度计,以便于比较不同深入的温度变化,并制作相应大小的铁网罩以防鼠害;在砂床上用竹子搭塑料拱棚来对其进行覆盖。
3.4 温床管理
相关人员需要对湿度和温度及时把握控制。砂内和砂面温度在发芽前分别控制在30~35 ℃、低于35 ℃;砂内和砂面温度在发芽后分别控制在25~30 ℃、低于30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幼苗被灼伤,从而引起幼苗死亡问题;在湿度控制方面,需要保持其表面不发白,砂内外的湿度差别和温差均不能太多,在发现温度过高时可以采取洒水或者通风降温的方法,尤其是在幼苗刚刚出土的时候,中午室外温度比较高,需要进行洒水和遮阳处理,这样能够有效地保障内部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来讲,洒水的频率控制在每天4次左右,根据外部天气气温而定,温度高就需要多洒水,而阴雨天气可以少洒水。在管理中,如果有病苗存在要即刻拔掉,同时及时用0.1%“新洁尔灭”溶液来进行消毒处理。
3.5 配制营养菌根土
在没有培养菌根“纯菌种”以及购买“原种”接种的状况下,通常在松树林就地挖取带白色菌丝 “松林菌根土”;利用50%黄心土、30%菌根土和18%火土,另加2%钙镁磷肥,经过打碎过筛,混合堆沤15~30 d即可装袋。在完成装袋之后,根据苗床的规格宽度来摆放,在摆放中需要留出30~40 cm的步道,同时摆放需要考虑合适的地形并且做好排水准备。
3.6 芽苗移栽
在芽苗处于“脱壳”但还没有生长出侧根,高度在3~4 cm的时候就能够移栽。在实施移栽前期,需要增加幼苗的光照时间,增强其抵抗力;为了便于拔苗且在拔苗中不对幼苗带来不利影响,在拔苗前一日,需要对苗床进行洒水,并且拔苗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拔起的幼苗需要放于容器内,并用干净湿润的毛巾覆盖;移栽时,用竹签(或木棍)在营养袋直插约4~5 cm深的小洞,将芽苗放入配好的ABT生根粉溶液中蘸根后,把幼苗放入小洞中并控制其深入,再在幼苗根1.5 cm左右位置以45°角度插入竹签,移栽的过程中还要控制洒水问题;在移栽天气方面,如果是晴天在9:00前和16:00之后移栽,如果是阴天可以随时移栽。
3.7 田间管理
在移栽完成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每天淋水1~2次;移植7 d后,喷500 mg/L波尔多液或多菌灵防止猝倒病和立枯病,移栽达到15 d后,每隔10 d则需要施加300~500 mg/L尿素混合液,复合肥可以在45 d之后施加,施加肥料中对于时间方面要求在午后实施,在施肥之后要注意床面的杂草和松土问题,为幼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当苗木基本木质化,顶芽完整,高度达12 cm,地径达0.25 cm以上(苗龄约6个月)时,即可出圃造林。
3.8 防治病虫害
在病虫害方面,则以预防为主,定期喷洒500 mg/L波尔多液或者其它多菌灵溶液;如果出现苗木黄化问题应该及时以10 kg/亩的标准施加磷肥。
4 湿地松造林技术
4.1 造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开阔、平缓、光照充足、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的赤红壤、红壤或黄红壤上,不含或少含石砾,pH值在4~6之间,交通方便,造林地相对集中连片。
4.2 林地清理
为了能够给新造林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对林地进行清理,把原有的一些杂草和藤蔓全部清理干净,尤其是一些繁殖力极强的杂草就必须连根清除,适当情形下可进行烧山处理,以确保林地的清洁。
4.3 整地
整地一般是在造林正式实施的前几个月以松土、深耕方式进行,以改变土质的特性,使得苗木有很好的生长环境;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株行距为2 m×3 m,用罗盘仪定点打塘,定植塘规格为50 cm×50 cm×40 cm,同时要严格要求其回填和施肥,每塘施250 g钙镁磷肥。
4.4 栽植
4.4.1 起苗
起苗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运输中小心放置确保其成活率。起苗前2 d一定不要对袋苗淋水,以防营养土松散;尽可能选择在同一天起苗和栽苗,另外,在运输时要防止袋内土团松散,保持袋内湿润。
4.4.2 栽植方法
栽植时用植树镐在塘中心挖开一个与袋内土团大小一致的小坑,将塑料袋划破除去,放入带土团苗木,再用挖出的土把四周填实踩紧。但特别注意只踩四周,不能踩碎土团;栽植深度以踩实后容器土团与地面齐平为准,最后再盖上1 cm厚的松土,做到下实上松、苗正。
4. 4.3 造林季节
6~7月份是最佳的造林季节,一般在阴雨天栽植比较好。
4.5 抚育管理
在完成移栽之后,应该对幼林进行抚育以提升其存活率,抚育工作包括除草、松土及施肥等。在除草松土中要注意不能对苗木造成伤害,而且对于一些杂草可以进行堆肥处理,将其覆盖在苗木根部一方面保持土壤水分,另外抑制杂草生长。结合抚育在定植后次年,每年进行2次施肥,第1次(5~6月)每株施复合肥50 g,离根30 cm处,环状沟施,沟深10~15 cm;第2次(9~10月)每株施复合肥50 g。因为湿地松称为强阳性树种,所以,需要结合实际的杂草生长状况来确定除杂草时间,以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4.6 病虫害防治
湿地松对松毛虫的抗性比马尾松强,常见的危害为松稍螟,防治方法:人工剪除病梢并集中焚烧。
5 结论
通过引种育苗试验和多点栽培示范,总结了湿地松在文山地区的育苗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在文山红壤地区造林早期生长快、干形圆满通直,抗病虫害能力强,是值得引种的优质材、脂两用的树种。
(1)湿地松以11月中旬至12月播种育苗为好,次年雨季(6月)可培育出壮苗供给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2)接种菌根是培养壮苗的关键措施。必须在配制营养土时加入有菌根的松林土,芽苗移栽后10~15 d应补撒菌根土1次,以确保芽苗接种上菌根。
(3)湿地松芽苗培育,应选择疏松干净,含泥量少的河砂作催芽基质,有利于培养健壮芽苗,可提高移植苗的成活率。
(4)湿地松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在赤红壤、红壤或黄红壤上,采用造林方式:株行距2 m×3 m,塘规格50 cm×50 cm×40 cm,15个月幼树平均高达50.3 cm,平均地径3.42 cm,单株最高1.22 m,地径3.86 cm。湿地松与同龄的云南松相比,平均树高是云南松的两倍多。可作为文山州红壤分布区的先锋造林树种。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林业学校.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绿化造林手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3]于永根,蔡开峰,徐庭标.湿地松芽苗移栽育苗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11(1).
[4]谈为平,严迎冬.湿地松生长规律及对营林生长的指导[J].绿色科技,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