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地亚红豆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2016-05-14 16:45阳桂平蒋紫艳周海平刘艳于华军肖石钢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阳桂平 蒋紫艳 周海平 刘艳 于华军 肖石钢

摘要:从曼地亚红豆杉的整地、施肥、修剪等方面介绍了采穗圃的建设措施,从插穗年龄、是否盖薄膜、生根粉的浸泡方法及插床选择等方面研究了曼地亚红豆杉无性繁殖的方法,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曼地亚红豆杉;采穗圃;无性繁殖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01303

1 引言

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adia)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与欧洲红豆杉(T.bauata)天然杂交品种[1]。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引种加拿大红豆杉树苗在四川试种。广西资源县自2001年从四川引进。曼地亚红豆杉,经观测,其生长速度快,一般扦插苗在定植后第3~5年开始开花结果。果期长,成熟后鲜红漂亮,其用途从药用林逐步发展到绿化苗木,在广西“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项目建设中大量种植。笔者从采穗圃建立,无性繁殖育苗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报告如下。

2 采穗圃的建立与管理

采穗圃是提供曼地亚红豆杉插穗的圃地。采穗圃建立是否高标准,是否细致管理,直接关系到插穗的产量与品质,最终影响扦插育苗的生根与成活率。可见采穗圃的技术管理工作是曼地亚红豆杉高产的第一道关。因此,必需严格按技术标准进行各项工作。

2.1 高标准建立采穗圃

采穗圃地设在广西资源县资源林场老山界分场7林班,面积130余亩。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年降雨量为1773 mm,极端最高温度为38.3 ℃,极端最低温度为-8.4 ℃,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平均霜期80 d,海拔1150 m左右。

2.1.1 选定采穗圃地,及时进行清山炼山

一般设置好10~15 m的防火道。在砍倒杂材、杂草并晒干后,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炼山。炼山时选择阴天无大风的天气。从山顶往下点火,从四周往中间点火[2]。以达到安全用火,安全炼山,充分燃烧的目的。

2.1.2 清山后进行统一规划

在对圃地进行全面调查后,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为方便运输,必须做好道路系统的规划,林区公路设计时应贯穿小区,开通与小区梯地间的林道,形成路路相通的道路系统。

排灌系统的规划应互相结合。如梯地内侧沟按一定比降设计,使其既可在雨季排水,又可在旱季作引水沟。同时在原山沟挖建主排水沟,并设计跌水口。以防止雨水冲刷苗圃地。

2.1.3 采穗圃的整地

为了保持水土,施肥等各项生产管理,选山地作采穗圃时需将其修筑成梯地。由于采穗圃进行精耕细作,为防止生产过程中及人为踩踏引起的土壤板结,需按宽为1 m左右的规格作苗畦,并制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形畦面。深挖土地,捡净石块、树根。施基肥时视土壤肥力,在定植点处挖掘深坑,每株5~10 kg左右,并随手回土;或将基肥撒在圃地上,然后深翻土壤。基肥用有机肥加入一定量的钙镁磷肥,充分混合过30 d左右后方可使用。

2.1.4 母株定植

视土壤肥力情况,设计株行距,采用50 cm×50 cm的规格。由于圃地经多次深挖,土壤比较疏松。因此,视母株根系分布大小,只挖稍大于其分幅的种植穴。种植穴上下大小应一致,以防窝根。

种植时,一手提苗,将苗木放于种植穴内,另一手整理苗根,使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将表土填回,轻轻向上提苗,使苗根舒展,踩紧;将心土填回,踩紧;再在根盘上盖一层松土,以利保水。即“三埋、二踩、一提苗”。种植深度以稍超过移植前深度为宜。适当深种,可增强母株的抗旱能力,但长势不如种植浅的旺盛。调查发现,扦插苗原插穗长8~15 cm,造林地调查中以原插穗下端距地表5 cm的生长较好[2]。因此,凡是在霜冻危害小,不会引起冻拔的地方应可适当种浅些。浅种根系发育快,还可显著降低根腐的危害。

经近年实践,裸根造林,进行桨根,可提高成活率,在干旱季节造林时尤其明显。大苗造林,剪除部分过长的老根、伤根,不会影响母株的生长,反而会刺激其萌芽生长(表1)。

2.2 采穗圃的管理

2.2.1 曼地亚红豆杉施肥

曼地亚红豆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好,土壤肥沃,土壤质地较好的,土层深厚,微酸性土中生长较好。

土壤肥力与曼地亚红豆杉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据研究,施肥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养分还促进二次稍的萌芽及生长发育,其二次稍生长期比不施肥的植株更长,约延迟20 d(表2)。

由表2看出,在有机质少的造林地不施任何肥料时,生长量最少,且会严重影响夏稍的萌发。施有机肥后,春稍个数、生长量及夏稍萌芽率明显好于对照。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追复合肥,长势最好(表3)。

曼地亚红豆杉要求不渍水,土壤疏松。在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良、缺氧,土壤粘重时,根系生长受阻。并会使根系腐烂,引起苗木死亡。

2.2.2 母株修剪

母株在定植后以培养丛状形[3]为主,没有进行定干或剪枝不当,引起树势差,一、二级苗插穗产量少,这种树体应进行重剪。重剪时,其下部必需保留适当的枝叶。曼地亚红豆杉虽然萌发力强,但从根径处剪断时,由于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其萌芽率仅68.5%,且所萌发的枝条细弱。或虽然比较粗壮,但是碰到夏季大风、暴雨时,由于所萌芽的枝稍组织幼嫩,往往从萌芽处吹断,大部分植株枯死,采穗圃重剪失败。

据实践,母株重剪是提高插穗质量与数量的重要技术方法。以往认为,轻剪带走的枝叶少,其第二年萌芽会更好。经观测,重剪后,萌发新枝的数量与长度都明显多于轻剪的,见表 4

经分折,两种修剪方法对枝稍的生长量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见表5)。这是因为:进行重剪后,采穗圃母株仅留少量营养叶,光照充足,且合理施肥后根系营养丰富,曼地亚红豆杉充分发挥其萌芽率强的特性;而其内膛枝几乎为零,营养物质几乎没有消耗。所以,母株萌发的穗条直立,饱满,数量多。

3 曼地亚红豆杉无性繁殖育苗

苗圃地设在广西资源县资源林场牛塘界分场3林班。海拔506 m左右。苗圃地面积30余亩。

3.1 育苗方法

3.1.1 育苗各小区设计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4]设计各小区。在遵循“重复、随机、局部控制”的试验设计基本原则上,挑选插穗年龄、是否盖薄膜、浸泡方法、插床基质等4个因素,每因素2个水平进行试验设计,如表6所示。

(1)插穗选取择。 1年生插穗是指枝条上部,年龄不超过一年的枝条,粗度在一般在0.3 cm以下,在生产上,一年生枝数量多,占无性繁殖苗木的7成以上;2年生插穗则采用1年生插穗下端,生长有2年的老枝条。插穗长12~15 cm。两端平剪,并剪除插穗下端的针叶。

(2)盖薄膜。在生产上采用了盖薄膜与不盖薄膜两种方法,但两种方法都盖80%的遮阳网。

(3)浸泡方法。用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生根剂,用酒精溶解后,分别配制2000倍及200倍药液。分别浸在2000倍的生根粉药液中6 h,及200倍的生根粉药液中5 s。

(4)苗床基质。生产上采用了耕作采伐迹地与耕作水稻田两种方法。耕地深度30 cm,并建成中间高,两侧低的龟背形苗床。扦插前7 d用1000倍多菌灵溶液淋透苗床。用桩搭建高2 m的拱棚,扦插前铺好遮阳网。

扦插完工后淋“定根水”。各小区的曼地亚红豆杉穗条扦插方案见表7。

3.2扦插苗管理

3.2.1 扦插苗的水分管理

插穗扦插后,保持苗床湿润而不积水。一般在晴天,每天早上浇1次水。空气湿度小时,在中午用喷雾器向大棚内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并降低大棚内苗圃地的气温。雨天不浇水,并及时检查排水沟,以防积水。

3.2.2 扦插苗的肥药管理

苗木扦插后,进行合理消毒及施肥管理。用敌克松、多菌灵等农药轮流使用,每7~10 d喷苗床1次。以预防为主,当出现病害流行时应适当加大用药量。插穗基本上生根后,结合浇水施肥。用磷酸二氢钾等多元素叶面肥喷施或浇灌。

3 .3 测定内容及方法

3.3.1 测定内容

各小区随机选100株,测定插穗的成活率,及测定苗木的须根数及根的长度。

3.3.2 成活率测定

由于各小区的苗木数量多,生根时间上有一定差异,统一在插苗当年11月实测各小区苗木成活率。

3.4 结果

测定结果如表7、8,第7号小区:即用2年生硬枝,不盖薄膜,使用2000倍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 h,然后扦插到基质为水稻田的苗床上,生根成活率最低,为72.2%;2号小区:即用1年生枝条,盖薄膜,在200倍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 s、然后扦插到山地黄壤基质中、生根成活率最高,为96.5%。根据表8的方差分折,在插穗年龄、是否盖膜,浸泡方法、苗床基质4因中,插穗年龄对曼地亚红豆杉的扦插育苗有极显著差异,而浸泡方法对扦插育苗无显著差异,其它两个因素对扦插育苗有显著差异。

4 结语

4.1 曼地亚红豆杉采穗圃建设

加强施肥,对树势较差的母株,及时进行重剪。观测分析后表明:施肥、重剪对枝稍生长有及显著的影响。施肥促进了枝稍的高生长;重剪则生产更多的插条,而且插条的质量才更好。

4.2 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木

以枝条年龄对成活率的影响最大,为“有极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一年生的枝条,形成层活性更了,更容易生根;盖薄后,增加了苗床的空气温度与湿度,促进苗木生根,防止苗木失水干枯,同时,防止雨水及雨水中的病菌进入苗床,提高了成活率;而基质,经在山地的黄壤土成活率更佳,这是因为山上土壤不易积水,且为新耕的圃地,病菌少,而插穗更容易成活,而水田的土壤,病菌相对较多,在大量生产苗木时,水份管理更为复杂,因此成活率低。

参考文献:

[1]王初田,金久宏.曼地亚红豆杉硬、嫩枝扦插效果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13(1):30~31.

[2]何幸如.对采伐迹地炼山之我见[J].森林防火,1994(2):9~10.

[3]辽宁省林业学校.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45.

[4]《数理统计》编写组.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37,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