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分析代替语文阅读实践

2016-05-14 12:43苟永刚
甘肃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实践文本

苟永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文本;分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49—01

作为基层教研员,在长期的课堂观摩中看到语文课以讲代读的现状十分普遍。笔者认为,一味地用分析代替语文阅读实践,只能使语文课变得无趣。虽然,分析能够理清课文脉络,将长文读短,但如果视分析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就会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

分析解读法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一是忽视整体,肢解文本。语文分析教学法,是取向于“问题需要”的寻章摘句式的教学,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不足。学生在阅读、感知一篇课文时,一般先通读全文,内化文本,经历反复阅读,甚至熟记成诵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分析教学法则不然,它往往由教师讲述,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忽视了文章情感色彩,阻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难以打通文本与学生心灵关联,抑制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享受,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

二是“神化”权威,误导学生。语文分析教学法,是建立在答案精确结论唯一的语文教学观之上的,教者一般以参考书中的现成结论,或者备课前预设的标准答案为导向进行讲解,不允许学生阅读体验差异性的存在,不尊重“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语文阅读规律,忽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点,违背了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多角度阅读”、“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新要求。尤其,对低龄学生学习语文误导甚深,使他们误以为课本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容质疑,课后的每一个阅读题答案都是唯一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是脱离文本,漠视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广泛而充分的阅读,在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记词,联系语境感受词语的意思;通过读文,体会课文语句的优美;通过读文,读出不同的语音轻重缓急和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情感;通过读文,被作者写景记事或者议论抒情方式的技巧所折服,这些积累都需要反复阅读来完成。如果分析比重太大,自主阅读的时间被占用了,就谈不到积累。

另外,汉语言文字的广义性,决定了要使作为汉语符号的字词能够被学生灵活掌握、熟练运用,就必须注重阅读实践。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和不同意思,离开了学生广泛阅读和内化,是谁也教不会的,因此,分析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语文技能方面效果甚微。

四是淡化体验,无益写作。学生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标点的运用、语句的连贯、文章的详略,以至于写作风格的形成,不是分析出来的,学生只能通过自主阅读和体验内化为语文技能。语文教学中过度分析,繁复归纳是一种归纳学习法,是抽主杆删枝叶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概括主要内容,文本丰沛的细节被放在次要位置,感染力就被弱化。分析的比重大了,课堂上就无法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和揣摩。无法让学生陶醉于文本之中,沉醉于美丽文境之中,就激不起模仿的冲动和仿写的欲望,更谈不到灵活借鉴文章样式,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五是耗时费力,效益不高。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语文教师觉得教材教不完、补充阅读篇目落实不了,教学时间不足。这是因为,教者仍然在用传统的分析法进行语文教学,课堂上“深挖井”,忽视“广积粮”。如果教者把每节课的重点都放在围绕课文内容或习题的分析上,对每篇课文“精雕细刻、深挖细研”,势必侵占学生的阅读时间,很难达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要求,也难以实现通过广泛积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式。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提倡体验式阅读,允许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允许不同的见解存在。要打开语文学习通道,不局限于教教材,通过例文由一篇带出多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积累,有表达的欲望和兴趣,乐于写作,为提高语文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正如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游》中所说:“教学三十年来,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对语文的规律认识太晚。如果三十年前我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规律,那么——我一定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我会从低年级起,让学生练习作文,从生活中感知作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写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这一段话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分析的弊端,值得我们的语文教师借鉴。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实践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