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琳
一、引言
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和结构,两者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若想要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且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就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翻译转换”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卡特福德(1917-2009)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转换”就是“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二、翻译转换的类别和理论基础
根据语言的层次和范畴,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他提到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的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 韩礼德将语言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但由于词性和语音之间,以及词性和语音与语法词汇之间都无法进行转换,所以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卡特福德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阶级之间上下转换,因而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对应形式的脱离”。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卡特福德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中译本中的应用
1.层次转换。汉语通常使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 而英语则通常用语法手段, 因此, 英汉翻译时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在《简爱》中译本中,译者多次使用层次转换来表达时态,请看以下例子:
I do my best; and have done it, and will do it. (Charlotte Bronte,283)
译文:我尽力而为,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Zhu Qingying, 211)
汉语中动词不会为了表达时态而转换为不同的形式,而是会选用一些可以表达不同时态的词,在例子中,“have done”是完成时,转换为汉语的表达是“过去这样”;“will do ”是将来时,转换为汉语表达为“将来也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顺其自然的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英汉时态表达的转换。
2.范畴转换。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句子结构都大不相同,翻译过程中必然会进行范畴转换,才能避免翻译腔。下面将从 “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 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范畴转换在《简爱》这一著作翻译中的应用。
(1)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一种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的转换, 也是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英汉之间的结构转换存在多种形式,下面主要具体分析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
1)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转换。英语表达中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恰好相反,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才使用被动语态。所以在将文学作品从英文译入到汉语时,译者要考虑讲将动译为主动,这样中文读者读起来会感觉语言更顺畅地道。请看下面的例子:
Still, now and then, I received a damping check to my cheerfulness; and was, in spite of myself, thrown back on the region of doubts and portents, and dark conjectures. (Charlotte Bronte, 142)
译文: 不过我时时会感到扫兴,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疑惑、凶兆和不祥猜测。(Huang Yuanshen, 181)
在原文的表达中,作者用到了“was thrown back”, 不强调动作发出者,使用的是被动语态,符合英文中多用被动语态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译为“我想起”,这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如果作者直译为“我被那些疑惑感染”,会使文章读起来有很重的翻译腔。
2)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转换。英语多使用物称主语句,比较客观的描述事物或事件,而少用人称来叙述 而汉语则相反,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常常使用人称做主语。因此,英汉翻译时, 译者需要注意到人称之间的转换。在简爱中的中译本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It passes me! she continued; (Charlotte Bronte, 231)
译文:“我不了解!” (Li Jiye, 323)
在物称主语的句子里,it作主语较为常见,‘It passes me!表示说话者的难以置信,英文表达中这样的方式更加客观,情感更强烈,但在中文表达中,人们习惯用人作主语来表达情感,所以译者将其转换为人称主语的句子,符合中文表达法,使得译文更地道。
(2)类别转换。“当原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类别转换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在词汇转换上,例如英语偏好名词结构,而汉语倾向使用动词以使意义表达更加清晰明确。这种词汇间的转换也使得译文不再生硬。词性转换的形式多样,比如,名词与动词的转换, 形容词与副词的转换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Bessie had retained her quick temper as well as her light foot and good looks.(Charlotte Bronte, 299)
译文:贝茜的性子依然那么急,手脚依然那么轻,容貌依然那么姣好。(Huang Yuanshen, 250)
原文中“quick temper,light foot和good looks ”是“形容词+名词”的形式,译者将名词转换为形容词,同时用副词“依然那么”修饰,突出了原文中 “as well as” 的意思。这种表达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且译文流畅,形式整齐。因此,若译者善于使用类别转换,灵活运用词汇转换的技巧,那译出的文学作品就更加流畅,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更高。
(3)单位转换。单位转换即指源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等级上的脱离。也就是说,译者可在目标语的其他等级中寻找能与源语最大程度对应的等级,比如,一个单词可以翻译成一个短语或一个子句被译为句子。这样译文会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方式。请看以下例子:
I resolved,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at I would be most moderate-most correct; (Charlotte Bronte,60)
译文:我暗下决心,要把话说得恰如其分,准确无误。(Huang Yuanshen, 82)
在这个例子中,“I resolved,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在英文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它转换为一个简单的短语“暗下决心”,在意思上实现了对等,且形式上更为简洁明了。除此之外,成语的使用也增强了译文可读性,文学价值更高,这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四、结语
本文基于翻译转换理论,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翻译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转换的过程。翻译转换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使译者能够依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在今后西方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若能熟练使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译文质量和文学价值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Catford,J.C.(1965).A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 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 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卡特福德.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春雷.从翻译转换角度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D].北京语言大学,2007.
[4]赵瑛瑛.《简爱》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姜秋霞.对翻译转换范式的思考一兼论翻译的学科特征[J].中国外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