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岩
摘要: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核心课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实用主义心理的挤压下,地位从中心移动到边缘。现阶段的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着“边缘化”、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试图找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问题;改进措施
英语是外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课程,英美文学的触及和渗透使学生获得了异域经典文化的滋养,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更加准确灵活地应用英语,就必然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思维与文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提高语言修养,陶冶情操,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英美文学课程一般被视为英语教学的中心课程。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离这门课程设立的最终目的——使学生从更深和更高的层次理解英语还存在着差距。因此,找出英美文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优的改进措施,才能使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真正的积极作用。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作为高等教学大纲的众多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应当具备对英美文学原著欣赏、阅读以及理解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对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在学生阅读并分析英美文学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使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等多方面进一步了解。而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在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对学生的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从整体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如下。
(一)英美文学课程目标及内涵的重要性
1.哲学角度的感性认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中,使英美文学与学生间的隔膜感逐渐消除,增强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2.知识角度的理性认知。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应在授课过程中系统的对英美文学的历史概况及发展脉络进行介绍,重点讲述主流作家、文艺流派、文艺思潮的常识性知识点。
3. 审美角度的理论思辨。教师结合英美文学的原著,分析过程中介绍文艺理论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评析能力。
4. 文化交流角度的文化认知。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自身的文化事业以及思想疆域,加深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文化交际能力。
5. 哲学角度的人文关怀。学生应陶冶自身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视野,进一步认识人生的基础上,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反思生活,领悟表达能力的价值。
(二)师生及社会的需求不同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呈现出多元化需求人才的大势,传统意义上单一专业的英语人才与多元化经济社会的需求不能相适应。当今社会逐步减少对单一的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而对于多元化复合型的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的语言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日益体现。
各大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发掘英美文学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对培养大学生众多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发现、创新等多个步骤,提升了其对英文的感受能力,使之分析作品时的感受力增强。英美文学课程满足学生在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思辨能力的需求,也为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开辟捷径。
二、对现状的思考——逐渐被“边缘化”的英美文学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从而在实际应用中以英语思维去主导英语语言的运用,才能真正让英语像汉语那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经济全球化,文学变得可有可无,失去了光辉,不再对人产生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学课程也受到了影响,英美文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提不起兴趣
在高校的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大部分都在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只有少数喜欢文学的学生在认真听讲,有一部分学生干脆翘课,他们平时也很少花时间去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学生对英美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
1.学生自主参与性低。在比较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是在已经建构好的大框架下将文学知识填充进去,不能带给学生新鲜感。另外,在教材作品难度的选择上与学生当下的英语水平不相符合,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英美文学的学习中。
2.应试心理严重。从学生的角度看,考虑到将来毕业找工作,他们更愿意学习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经贸英语等;而要考研的学生,则会选择学习翻译学、语言学和英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能对他们的将来产生实质性作用,因此,他们当然会将学习文学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压缩。而且,英语专业的学生还要在大学里进行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考试,为了应对这些考试,他们会直接选择背单词、做真题或练习新闻方面的阅读(因为考试中大部分阅读题目都出自英美国家的主要报纸和杂志)。
(二)课程设置缺陷,课时不足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英美文学在高校中的教育受到了冷落,主要体现在英美文学的课时被极大地压缩。
一般高校的英美文学教材都采取“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相结合的形式,而这样的英美文学教材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大跨度的历史性、宽广的教学范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吃力。每堂课,教师要保证教学进度,必须对庞大的内容进行压缩,挑精华讲,而其他的内容一带而过,但在课时不足而学生又没有平时阅读文学原著的习惯的话,要想学透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授课环境,导致学生的文学基础薄弱,难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
(三)学校的资料更新不及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能充当领路人的角色,而课外阅读才是打开文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学生可以凭借丰富的课外资料补充课堂内容,深入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部分学校对英美文学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校资料更新不及时,学习资料陈旧,从而影响学生在英美文学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能力,使英语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外籍教师大多是在口语应用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由外籍人员担任英美文学课的教师能具有更好的效果。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同时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水平不等,给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带来不便。
当然,部分高校由中国教师担任英美文学课的讲师,但较少的中国教师既精通英美文学又懂得其传授之道。年轻教师因经验不足、不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出现没有信心的现象,影响教学质量。而年长的教师因为长期的授课,会导致教学方式固化,比如每堂课讲一位作家,从生平到所属文学流派再到作品选读最后总结文学作品的影响与意义等。学生接受不到新的刺激,因此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三、对未来的思考——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改进
(一)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大胆利用新媒体教学
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能够打破教师与学生单一的以课堂为主的交流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可以自己或组织学生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或官方微博,以交流文学为主题,分享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小说中有趣的场景对话,推荐课外阅读的优秀作品,将难懂晦涩的古典文学作品拆解。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理解以信息的方式在微信、微博中交流,从而让在课堂上听起来枯燥无味的文学生动起来,生活中无处不课堂,也弥补了课时严重不足的现状,让文学慢慢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当中。
(二)作品选择适合学生英语阅读水平,文学知识与文学分析方法同时教授
脱离文学作品选读模式,按年级不同将作品分成不同的难度,不选择比较难的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而是选择较简单的作品的全部,鼓励学生课前自己阅读,课上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对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而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带领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在给予学生个人见解肯定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增加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文学世界
要理解文学作品,更多地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感受。可以以小组方式,让学生改编文学作品,如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微电影、戏剧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师资力量的重组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中,虽然传统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并深刻感受到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不同的欣赏角度。但通过分析得出,中国教师能弥补外籍教师所不具备的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教学的连贯性。
因此,各高校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师资力量方面应优化重组,采取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相搭配的授课模式。同时高校应加强培养优秀的年轻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年轻教师更新现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