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 12:25熊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蒙台梭应用文辩论

熊梅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精力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发展敏感期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仍是比较先进的理念。教师居于协助启导地位,是不“教”的教育和把握敏感期的学习,这些教育理念嫁接到职业学校的教育中也是一样有效的。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教师居于协助启导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学生协助与引导,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

国外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出于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进行限定的,认为中小学教师具有多重角色:教学专家、激发者、演员、管理者、领导者、咨询者、环境工程师等。而中国历来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而“授业传道”必然是教师的基本角色。

作为语言教师,大家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对学生讲话的方式时,其实也是在为他们讲解更好的生活方式。语文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语言,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生活。

中职学生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欠缺。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听讲,课后更不会复习做习题。对于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状态,教师该怎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这时就可以运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居于协助启导地位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语文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学习、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反思生活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应用文的时候,对于理论的东西总是感觉比较枯燥,不好好地对照学习,到后面学习写作这一部分的时候,就会出现概念不明、条理不清的问题。我在一次学习应用文的语文课上,播放了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一次辩论比赛的视频,旨在让学生感受一下“辩论”的热度,好好看一下辩论的过程,并没有打算让学生认真学习辩论的概念。可当我发现学生不像往常那样闹哄哄的,而是在认真地看辩论时,这堂课的目标其实已经实现了,而学生的认真程度超乎我的想象。

当辩论比赛结束的时候,学生还沉浸于热烈的辩论中,有一些学生自觉地分成两组,也模拟起正反两方开始辩论。我发现这一点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就趁势让学生分成两组,以课文中的“父母该不该看孩子的信件”为辩论题目,进行辩论。学生看了之后,自动随着辩论主题分好了两队,其他的不积极的学生也随着分组的学生来了劲,积极地参加到各组中准备材料,全班都动了起来。辩论时,最喜欢开小差说话的学生竟然在帮我维持次序,不喜欢记笔记的学生在帮助各组的笔记员记笔记,这是教师在课堂中让位给学生的最大效果。

学生辩论结束之后,我让他们各自回忆一下在辩论前做了什么准备,辩论的过程是什么,辩论结束时应该做什么,学生一一回忆,一一回答,应用文“辩论”这个大难题,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可以说比任何一次应用文的学习都来得扎实。学生也说,这样的应用文学习,一点儿也不枯燥,而且第一次觉得学应用文时间不够用。

从这一次应用文的学习中,我也尝到了老师“偷懒”的好处。一堂45分钟的课,如果是教师“一言堂”的话,教师是很辛苦的,而学生的听课效率如何,教师也是可以预知的。教师为什么不可以把学生调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积极地想要学点知识远比教师传统的知识灌输效率高得多。

其实这一点也印证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不“教”的教育。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学习者主动去接触、研究,进而生成智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最终目标。谁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谁就是成功的课堂主导者,教师的“不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主动地学,积极地学。

我在一篇论文《竞赛式和谐小组、个人活动教学法——语文课堂及课后研究学习的教学法优化改进》中阐述了以下这样一个案例。

背景:中专一年级的语文要进行无锡市级别统考,可是学生的基础很差,考前只有一周上课的时间,前面三周是实训周,这该怎么进行复习呢?

措施:在学生进行实训的周次前面,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布置任务:在最后一周的前二节课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点的竞赛,知识点的范围是复习的八套卷子;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以学习小组为主轴,进行分组;竞赛以组为单位,以抢答、必答等形式进行活动;竞赛结果分为一二三等,分发奖品。

结果: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学生的活跃度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正确率更是出奇的高。在无锡市的语文统考中,该班的语文统考平均分远远超过其平行班。

分析:语文教师的竞赛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实习的空挡中抓紧学习背诵,竞赛时积极表现,查漏补缺,最后两堂课进行最后巩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正是竞赛式活动教学的优势所在。这是教师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然后学生自己去学习的典型案例。

这些例子正是教师“不教”的结果。可是在教学中,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这么做的话,虽然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也学到了自我学习的方法,可是有些比较偏激的家长,可能会有意见,他们认为这是教师在偷懒,在偷工减料,他们是不知道这样的备课资料、备课的准备等比一般课的备课量要庞大得多,复杂得多。然而,中职学校的领导未必会如此偏激,因为中职语文课程的地位不高。我想这却正是我们中职学校能够运用教师的引导及“不教”作用的优势所在。

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不仅我们学校有,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也大都存在,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据了解,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身在课堂心在外,对学习没有心思;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听音乐、看课外书,等等。那教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所剩不多的注意力呢?这也是上面所说的,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教师居于协助启导地位的观点。

以上,就是本人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浅薄的看法。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融会贯通,以协助启导、以“不教”达到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214206)

猜你喜欢
蒙台梭应用文辩论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蒙台梭利在日本
蒙台梭利教育是完美的吗
走“偏”了的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