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薇
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常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教育本质。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时很难做到超脱。有时教师会以“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自己,把“成人化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常用权威性语言教育孩子,以至于压制了他们的独立人格。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让富有灵气的孩子成为机械的读书者,没有了自由徜徉的天空。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实质上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的客观规律。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在《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中提到:“教育在帮助学生生命成长之时,并非‘给予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当地留有空白,这样,学生生命本源之东西才有可能自现。”
长久以来,我始终渴求一种彻底给孩子们带来思想的解放、人格的独立、快乐童真的绽放的教育形态。在对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教育理念的系统学习,并大量参考“愉快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文献基础上,我着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快乐”元素,植根“快乐教育”于学校办学过程之中,努力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把他们自身本源的人性美激发出来,引领教育回归应有的常态。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凸显呈现“快乐教育”实践:
一、乐在其中,改善学习,享受一种过程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学习不仅仅指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是强调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品质和学习的精神,乐于学习,让学生看到学习的价值。所建构的“快乐课堂”必须具备这样八个特征:充满爱心,安全和自由,轻松和愉悦,尊重个性,倡导宽容,拥有自主与挑战,重视合作与分享,呈现满足与成功。我立足课堂教学,积极为教师搭建了“多元化学习,多角度研究、多形式实践、多层次反思”的专业化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六型课堂”的创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育智慧,达到生与生、师与生的精神同构,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充实、快乐的成长,力求通过在自主学习、多元理解和交流互动中,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用已有的知识、阅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其中,在互动、交流、思考和情感的共鸣中,生成多姿多彩的“生命课堂”。在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上,动静结合,寓教于乐的讲授,既彰显了文本之美,使学生领略了文字的魅力,又最大限度地接近孩子们的心灵和思维发展区。充满趣味的训练环节,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望,吸引着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怡然自乐,打造书香校园,展现一种生态
对于一个成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养生;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则是一种成长。引领学生走进书海,品读书香,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这是学校能够而又必须做到的。
多年来,我校始终倡导“书香蕴乐、幸福盈心”的文化理念,推动全校师生以及领导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用爱书、读书、品书的方式造就自我独立、挺拔、自由的文化精神,在宁静中收获智慧。
(一)处处弥漫书卷味道
为了丰富读书内容,我校系统开发了阅读课程资源。即(1)诵读课程。每天15分钟的晨诵课,师生一起诵读《小学古诗70首》《三字经》等经典古诗文;(2)自由阅读课程。每天20分钟午读课,读图画书、文字书。以持续默读为主。日不间断的自由阅读,兴趣与素养自由成长。(3)学科阅读课程。将各学科较多课时进行整合,通过学科阅读打通学科学习与拓展阅读的通道,让丰富的学校图书资源成为支援学科学习的资源库。(4)国学课程。以《国学经典》为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为其打下国学学习的基础。
(二)人人充满文化气息
我校一直致力于教师读书沙龙这一活动形式的创建和推进,学校围绕着“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等专题进行了几轮的教学沙龙和读书沙龙,并成立了“启文读书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以《沟通从心开始》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利用“问题树研究法”探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研修活动分别在省、市校本研究现场会上做了精彩展示。2016年,我校又一次成功举办了读书节活动,全校师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读书漂流、读书超市三个板块的展示,使浓郁的书香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期末,我们还召开了亲子阅读展示会,家长代表在会上畅所欲言,分享了与孩子一同阅读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津津乐道,施行“人本管理”,形成一种氛围
在学校管理中,我校积极推行的“人本理念”下的人性化管理,把尊重、理解、赏识和善待教师切实渗透落实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让这种精神力量,转化成教师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和极其热衷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召唤师生之间、干群之间和谐融洽的共处,影响带动家校之间、密切关系,消除疑虑,促进合作。学校通过强化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不去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能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帮助,在学生碰到迷惑和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作为个体的精神感受。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途径。比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同桌之间采取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会给他人提意见,学会赏识他人;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同伴的观点。引导向健康交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进而努力消除个别学生的孤独感、闭塞感。满足每个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使他们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
四、其乐无穷,践行求真向善,引导一种生活
德育中的“快乐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文明中健康成长,使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理,行动上的自律,心态上的自控,情感上的自悦。最终促进人格上的完善,学会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多年来,我校始终围绕德育“八点”重点内容,通过“树‘三心、立‘两行”的工作模式,从学生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基础抓起,特色入手,常态运作、持之以恒,形成了学校育人的新格局。今年,我们探索出了以“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为基本内涵的“快乐德育”模式。全面启动班级“德育在行动”。通过以多彩活动为平台,构筑学生发挥特长的天地;以行为规范为载体,开展“规范行为、快乐成长”主题教育;以开展评选“全优加特长、星级学生”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心向、感恩心态、健全心理,这“三心”,我们视之为德育培养的“魂”;引导学生做到“行为文明、行为规范”,这“两行”我们视之为德育培养的“根”。在这种“树魂立根”的理念引领下,通过编写《启文小学一日行为规范三字歌》《文明规范知、评、行》、组织“小记者团”等活动,帮助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文雅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仪表气质成为启文学子的独特风范。
此外,学校本着“人文关怀、快乐发展、体艺见长、孕育特色”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艺术节、书画展、演讲比赛,组建启小电视台、启明星管乐团等来推进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产生持久的、高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小一根绳,快乐无极限”的特色跳绳活动的开展,花绳队、运动队、轮滑队、体操队的组建,《舞动彩虹》等校本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创造了条件。
快乐是一种心情,需要去体验;快乐是一种理念,需要去探求。面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滑坡、团队观念的淡漠、同情心、自尊心、自强意识以及责任感的缺失等德育问题的存在,我清醒地知道:德育中的快乐教育不能仅仅是我所做的这些而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入竞争机制的、需要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激发学生体验的欲望,呼唤学生的真情,激活孩子们的主体意识的意识与思维,充分发掘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壮大和创造。
随着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不断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我校“快乐教育”向深层次不断发展,使之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将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新的课题。我们相信,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所呈现中国美食一样,“快乐教育”这般新鲜的食材经过我们精心的烹制,它的味道将充盈我们的味蕾,融入我们的血液,带着它独特的生存智慧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