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丽沐格
【摘要】科尔沁萨满教作为蒙古萨满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形成到发展再到延续至今,虽然几经波折,但其所宣扬的万物有灵等核心理念经久不亡,其穿着的服饰被有效地传承下来。而这些活态的文化现象却像是流落于民间的皇族遗孤,世人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整理并研究科尔沁萨满服饰的分类及挖掘其隐含的原始动机和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萨满造型艺术的价值所在,可以使其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科尔沁萨满;服饰造型艺术;象征文化
萨满教是存在于世界范围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中国北方原始文明的中心,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宗教。就全球范围而言,它曾广泛分布于北亚、北美、北欧辽阔的土地上,是北半球很多民族普遍信奉的一种原生性宗教形态。萨满教源起于人类漫长而又蒙昧的孩童时代,兴盛并繁荣发展于以新石器为标志的原始氏族社会,绵延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很多民俗遗存和影响经久不亡,一直延续至今。萨满教分布如此之广,生命历史如此之悠长,影响如此之深远,证明其必然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氏族的精神领袖。萨满担负着主持祭祀、降神附体、跳神驱魔、卜问神灵、施展巫术、治病驱魔等神事的责任,以此来为氏族部落祈福免灾。与民间的一般神婆相较,萨满保持了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和人类童年时代文化传承人的质朴性。“萨满”二字是通古斯语“Saman”的译音,已成为国际萨满学界的学术用语。在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萨满”一词是记载女真人的“跚蛮”(即萨满的异译)。宋代《三朝北盟会编》载:“兀室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跚蛮。跚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便如神。”萨满多为氏族的智者,渊博多能的文化传承人,在神权时代有特殊的地位,是本氏族成员的守护者,而萨满神谕规范着氏族人的道德和行为,是原始时期的氏族宪章,所以,萨满往往由氏族领袖、部落酋长担任。
从萨满教形成发展的历程看,“万物有灵”观念一直是萨满教的主要世界观基础。同时,灵魂观念也是萨满教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赖以生存的基石。万物有灵的观念及神灵的集体性质和宗教仪式中的活动,形成了萨满教的原始特色。
萨满器物造型艺术,是指与萨满进行神事过程有关的各种形象艺术,包括萨满佩戴的面具,身穿的服饰,供奉的神偶,使用的法器以及祭祀仪式中的祭坛、祭品、祭器和所应用的符号文字。这些造型艺术,是由物质载体进而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化的物态形式。每一类萨满教的造型艺术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含义,并且赋予文化相应的象征意义。
科爾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起源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代表“造弓箭者”。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
一、科尔沁萨满分类
科尔沁萨满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也是以宗教方式概括、保存和传播民族史和文化史的使者,他们被赋予蒙古族最早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医师、艺术家及天文学家等称号。
科尔沁萨满又被称为“博”,关于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中。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依都根”。这些发音都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其他文化的渗透,对于萨满的称呼各有不同,根据信仰差异、传承方式以及职能差异,萨满也有不同的分类,主要分为世袭博、淘沐乐博(即非世袭博)、黑博(坚持信仰的纯洁性,与外来宗教斗争的萨满)、白博(受外来宗教的影响,向其妥协的萨满)、幻盾(世袭博,主持重大祭祀活动的、法术较高强的萨满)、来清(即白博的一种,对外来宗教妥协的萨满)等。
二、科尔沁萨满服饰分类
1、科尔沁萨满头饰
科尔沁萨满的头饰,即神帽或法冠,是萨满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帽是萨满与宇宙超世力量相交之桥。”充分肯定了神帽在萨满进行祭祀仪式中作为桥梁与神灵交流的作用。科尔沁萨满神帽以男女性别不同而各有区别。女萨满的头饰比较简单,只需将头发梳成三股辫子,并在辫尾处扎上三缕红缨穗。男博的头饰相比较复杂,分为三种:第一类是红色的绸子包裹于头;第二类是帽式的头饰,称为“特日根玛勒盖”,是用毡子制成的圆盅状的帽盔,周围有一圈帽檐儿,顶端有帽疙瘩和红缨;第三类是盔,也称“铜冠”,用铜或铁制成,上面的装饰不尽相同,有的装饰着五佛冠,即在盔的正面刻着五朵莲花瓣,中间的瓣稍大,或在花瓣上刻着五个佛,或刻在铜上、纸板上,以衬布连接,拴在铜冠上。有的铜冠上雕刻有鸟的形状和铜铃,鸟的尾巴处系着彩色的绸子。科尔沁萨满神帽的内部还会有棉布制成的衬帽,前面是黑色的缨穗,垂在眉下,有的后面还装有布条。
2、科尔沁萨满神服
神服是使用综合材料制成的、专门用于萨满进行祭祀活动时穿戴的祭祀服饰,是萨满与神界、灵界联系的媒介之一,在萨满造型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科尔沁萨满的神服主要是分体类的服饰,上衫和下裙是分开的,上衣为短款小衫有的萨满上身穿着比较自由,笔者田野调查时见到萨满在行巫当中只穿着自己平常的衣服,有的则穿着对襟式的坎肩儿。下衣则要求严格,着法裙,科尔沁博称之为“达日吧其”。法裙由衬裙和罩裙组成,衬裙布制,分左右两片,呈上窄下宽状,由一根带子系于腰间。罩裙由两层长短不一的布条构成,每片布条也略呈上窄下宽状。布条的数量也有不同,有二十二条、二十七条、十六条之分。布条色彩斑斓,有的每片自成一色,有的一片就有很多种颜色,有的由各种精巧的图案拼接而成,如科尔沁博物馆内收藏的两条法裙,上面装饰有铜钱的纹样和蒙古族传统的吉祥纹。
通过分析和研究科尔沁萨满头饰和神服,我们可以发现,科尔沁萨满神帽和神服装饰的每一处细节都隐含着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出来的。比如头饰上鸟的形象的运用,主要源于萨满对于灵禽崇拜观念,他们认为鸟类有双翼,能够自由地翱翔在蔚蓝天空中,能够与长生天融为一体,于是萨满教赋予鸟超凡的神性,认为它们是天的信使,是神的化身或某种精灵,可以随意来往于天地、人神之间。因此,萨满将鸟类供奉在显赫的地位。科尔沁萨满器物还有很多,均有不同的功能,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探索与研究。
本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科尔沁萨满器物造型艺术研究”(CXJJ1506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孟光耀. 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
[2] 白翠英. 科尔沁博文化[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