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佛教术语的象征意义

2016-05-14 15:22姜智超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姜智超

【摘要】《鼻》的故事发生地点为寺庙,叙述中提到了许多佛教词汇。本文以这些术语为线索,通过浅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主人公内供的心路历程,以及芥川龙之介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佛教术语;象征意义;《鼻》;芥川龙之介

《鼻》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文中的主人公禅智内供,自始至终都为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长鼻子而感到苦恼。随着故事的展开,芥川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内供及其他人物的扭曲心态。滑稽诙谐的情节中串联着许多佛教用语,将这些词汇逐一进行分析,便可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感受该作品。

一、场所

池の尾の寺、長楽寺

小说开篇就指出了事件的主要地点——池の尾,这个地方现位于京都府宇治市。而后来给出内供治疗鼻子办法的医生则是来自中国,在长乐寺做事。京都长乐寺,时至今日依然是佛门圣地,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和佛教徒,这两个场所都是现在的京都府管辖范围。众所周知,《鼻》取材自成书于12世纪上半叶的《今昔物语》,而794年至1868年的京都府被称为平安京,是日本的首都。所以,故事发生于当时的首都圈。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所在的寺庙是“池の尾の寺”,而不是“池尾寺”,这表明它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并非长乐寺之类的名寺。可一个小寺里发生的一件小事,诸如内供的鼻子扎到了粥里,也能传遍整个京都,这正是由于首都圈的特殊性。

历朝历代,无论哪个国家,首都圈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之其他地区发展更快,要求更高,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会被迅速传播。所以,有着畸形鼻子的内供,即便是在小城市的小寺庙,也时常成为话题人物,其所受的舆论压力也可想而知。不得不说这是他形成强烈的被害者意识和扭曲的对他观的原因之一。

另外,芥川龙之介也是首都东京生人,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再加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成长的个人因素,最终导致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二、人物的职务

沙弥、内道場供奉、中童子、供僧、下法師

主人公内供是一个从沙弥做起,现已年过半百,升职为内道场供奉的人物。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内道场供奉简称内供奉,侍奉于宫中内道场(宫中佛道修行的道场),在举行御斋会的时候做读师,或者任职天皇的夜居。确切地说,内供奉并不是寺庙内部的职务,而是一份兼职,当然,这是一份有着至高荣耀的兼职,他们是从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的选拔,最终筛选出来的高僧,人数只有十人。

文中写到,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鼻子,文洁若译)从时间上来算,最小的沙弥为7岁,到如今的50多岁,内供已经苦恼了半个世纪。孔子讲,五十知天命,是说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可纵观内供的所作所为,丝毫没有感悟的影子,芥川在此塑造了一个无法自救的人物形象。从权威上来看,无论是作为毫无威信可言的沙弥,还是地位崇高的内道场供奉,都没能使其摆脱烦恼。佛教讲无嗔无我,无欲无求,可内供遁入空门多年,依然无法放下欲念,暗示着芥川试图向读者告知,依靠宗教力量和他人的帮助,是徒劳无功的做法。

接着,小说中出现了淘气的中童子。他先是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杵到了粥里,后来在内供鼻子变短后又表现了露骨的嘲笑,最后甚至拿着木条追赶长毛狮子狗,借着叫嚷讽刺内供,这一系列行为不断刺激着内供的自尊心。中童子是指随从高僧外出或者做勤杂等琐事的12、3岁少年。在童子中,中童子是地位最低的,上面还有上童子和大童子。

内供无法忍受长鼻子带来的苦恼,想尽办法要缩短鼻子,后来接受了在长乐寺做供僧的中国医生的办法,由徒弟亲自为他治疗。供僧是供奉僧的简称,是侍奉主佛的僧人,其地位虽然比不上内供奉,但在寺庙里也是很高的。为了拥有正常的鼻子,内供不顾森严的等级制度,放低姿态,接受供僧的办法,同意徒弟的治疗,这些无一不是对其强烈自尊心的挑战。

在治疗过程中,徒弟俯视内供的光头。光头是僧人的证明,也象征着脱离世俗的权威,而现在遭到了俯视,这明显意味着身为高德大僧的尊严的丧失。同时,内供从弟子脚上看到皲裂,恰恰反映了他对周围人充满偏见的畸形心理,一方面受人恩惠,一方面又无法忍受遭到蔑视。

恢复接近正常的鼻子后,内供并没有如期地过上正常生活,反而遭到了甚于以往的嘲笑。嘲笑队伍中还加入了新成员——下法師,下法師是指杂役僧徒,在寺院中做杂役,身份最为低等的僧人。中童子和杂役僧徒的露骨笑声深深折磨着内供敏感的内心,相较于其他内供奉,他所获得的权威无疑是最微弱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内供自身的被害者意识作祟。当然,嘲笑的他人也存在着内心问题,在小说中,芥川将其解释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但他也承认,事实并不止于此。从佛教角度来看,这些出场人物没有一个是合格的佛教徒,除了略提一句的医生供僧。内供的徒弟还算得上稍有修为,但最后也造了口业。最后,连替他治鼻子的那个徒弟,也背地里说:“内供会由于犯了暴戾罪而受惩罚的。”(鼻子,文洁若译)。至于中童子和下法師,则不仅是造口业的问题,他们内心的扭曲与世俗人无异。内供更是如此,表面上被推崇为高僧,实质上却根本做不到心如止水,而且寺内弟子一边叫着他内供,一边又肆无忌惮地嘲笑,这都是赤裸裸的讽刺,芥川通过描写这些道貌岸然的人物,对人性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鞭撻。

三、内供的消极措施

観音経、紺の水干、白の帷子、柑子色の帽子、椎鈍の法衣、目連、舎利弗、竜樹、馬鳴、法華経、普賢の画像

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鼻子,文洁若译)作品中先讲到他的消极措施:1、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中略〉于是,内供就叹口气,把镜子收在匣子里,勉勉强强又对着经几诵他的《观音经》去了。2、寺院里,禅房鳞次栉比,〈中略〉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正因为平素看惯了,更不会映入他的眼帘。3、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中略〉可是什么经典上也没记载着目犍连和舍利弗的鼻子是长的。龙树和马鸣这两尊菩萨,他们的鼻子当然也跟常人没什么两样。(鼻子,文洁若译)

这些消极措施中串联着佛教术语,我们依次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措施中出现了佛教经典——観音経,《观音经》是后面要提到的法華経的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通称,是观音信仰中的重要经典,由于广受弘传,于是另行单本流通。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最受崇奉的菩萨,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

内供在照镜子的办法失败后,转而诵读観音経,不能不说是怀着向观世音菩萨求助的心态。可菩萨真的能救他脱离苦海吗?显然,菩萨不会显灵施神通让他的鼻子变短,但内供若能读懂手中的经典,忘掉自我,放下欲念,便也是从心灵上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可惜,内供至今尚未参透。

第二个措施中出现了表示佛教服饰的词汇。紺の水干:深蓝色绸衣。白の帷子:白单衫。柑子色の帽子:橙黄色的帽子。椎鈍の法衣:暗褐色僧袍。这其中,深蓝色绸衣和白单衫是平安时代庶民的衣服,寺院中也是低等的僧人服饰;而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则是地位较高的僧侣衣着。

原文中写到,内供不看人,单看鼻子,还专门跑到禅房去看,只因为那里人员众多。看的过程中也是无论什么职务和地位的都不放过,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内供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焦虑心理,反映出了他内心的极度自卑。而后,寻找无果的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懊恼之中。

第三个措施中出现了佛教人物的名字。目連就是目犍连尊者,他和舎利弗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竜樹菩萨、馬鳴菩萨则是大乘佛教的代表。

内供苦心在经典中寻找和自己一样的鼻子,这一做法本身就很愚蠢。佛菩萨没有定相,是应众生心,现相应的相。也就是说,你心中与怎样的佛相亲近,佛在你面前便是什么形象。寺庙里的佛像,严格来说,并非真正的佛的形象,而是修佛者在修炼过程中的常人形象,或是佛在人间的化身。内供作为高德大僧,却不知这点道理,说是他的愚蠢,不如说是他的悲哀。也正因为是这样的人,才终日愁苦,无法觉悟。

内供鼻子变短之后非常开心。内供恰似积了抄写《法华经》的功行,心情已经多年不曾感到这么舒畅了。(鼻子,文洁若译)法華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也被誉为“经中之王”。而抄写《法华经》究竟有多大功德?据记载: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中略〉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总而言之,抄写经中之王,其功德不可思议。那么,内供当时的心情恰似“积了抄写《法华经》的功行”,足见他有多兴奋多畅快,为后面产生的巨大落差埋下伏笔。

就在内供以为萦绕半个世纪的梦魇终于可以散去之时,却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当儿,和蔼可亲的内供准定茫然若失地瞅着挂在旁边的普贤像,忆起四五天前鼻子还长的时候来,心情郁闷,(鼻子,文洁若译)。普賢の画像:普贤像,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华严三圣之一,非常有名的是他对众生提出的“十忍”。此处,内供面对超乎意料的现实,又一次选择了消极逃避,瞅着普贤像,除了有借“普贤菩萨十忍”训诫自己之意以外,也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

四、结尾的风景描写

塔の風鐸、寺内の銀杏や橡、九輪、蔀

在小说结尾处,内供的鼻子又重新变长,围绕此事,芥川进行了一些列的风景描写来烘托氛围。一天晚上,大概是日暮之后骤然起了风,踏上风铃的噪音传到枕边来。〈中略〉内供以在佛前供花那种虔诚的姿势按着鼻子,〈中略〉寺院里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之间掉光了叶子,庭园明亮得犹如铺满了黄金。恐怕是由于塔顶上降了霜的缘故吧,九轮在晨曦中闪闪发光。护屏已经打开了,禅智内供站在廊子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鼻子,文洁若译)

首先,塔の風鐸:塔上的风铃。佛寺的飛檐都会挂风铃,形式上只是寺院的饰物,但在古印度佛教有“风铃对话”,讨论的是听觉与心的关系,闻听风铃声,感得声音清雅,生智慧灵性,心静如水止于程波。因此,风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指向人心,定心神,了悟道。

这一天,塔上风铃的响声传到枕边来,象征着内供心神的极度不安定。他似乎预感到了不寻常的气息,日暮之后骤起的大风,忽然冷下来的天气,发痒发热的鼻子,接下来内供做了一个姿势——佛前供花那种虔诚的姿势。内供以此在祈求什么?下文写到他是害怕鼻子出毛病,但其实一直寻求内心安定而无果的他,此时此刻,焦虑已经达到了极点,不得不开始膜拜这个带给他无限烦恼的鼻子。

第二天,寺内の銀杏や橡:寺内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之间掉光了叶子。银杏树、七叶树和梧桐树并称为汉传佛教的“三大圣树”,广泛种植于各地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内供的鼻子短而复长并非原著《今昔物语》所写,而是芥川个人新增的情节,这一事实在此处也可见端倪。银杏树原产自中国,1691年才引种到日本,所以在《今昔物语》成书的12世纪中期,日本的佛寺里并没有银杏树。

再来看这天清晨的庭园,不止树木掉光了叶子,塔顶的九轮也由于降了霜,在晨曦中闪闪发亮。九輪:九轮,日本佛塔建筑用语,是指突出于塔顶上的九层相轮。底部是个小基座,由此伸出的芯棒串附着九个轮,最上端是镂空装饰品。由于佛塔是自佛祖坟墓演变而来的建筑,所以相轮下部的小基座代表土坟,上面的芯棒意味着树干,串附于芯棒上的轮与镂空装饰品表示树的枝叶。

然后,护屏打开。蔀:护屏,是一种为了遮日光挡风雨,由纵横格子组成,水平开启的板窗。平安时代开始,在寝殿建筑和寺院建筑中广泛使用。

这一系列有关次日清晨的风景描写,渲染了当时的气氛,淋漓尽致地暗示了内供的心境。掉光的树叶犹如铺了满地的黄金,象征着佛法大成的光明之路;闪亮的九轮就像是土坟上发光的树干枝叶,代表着冥冥之中佛祖的召唤;护屏的打开则为通往新生的门户开启。接着,内供发现他恢复了以前的长鼻子,在黎明的秋风中心情无比爽朗。此处,芥川穿插使用佛教术语,利用其背后象征意义的暗示,使人切身感受情境的同时,更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

五、结语

芥川龙之介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尽管最后他是头枕《圣经》而自杀。但佛教在日本,对每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芥川也显然信仰过佛教,至少是曾经试图通过它寻求救赎。可佛法终究拯救不了芥川,因为佛教讲自救,自身应该认识到人生的空苦无常,放下世间心,克服烦恼根源,最终达到解脱自在。而芥川正如《鼻》中的内供,无法自救,他只能依赖佛祖,依靠他人拯救自己,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佛教的质疑、背叛,结果自然是徒劳。由此可以想见,芥川对于佛教十分失望,后来便逐渐将兴趣转向了基督教。

这部小说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行文之间贯穿着许多佛教术语。从这条线索出发,更能走进内供的内心,也更能体会到芥川在内供身上所投射的自身苦恼。内供身上诚然有芥川的影子,纠结焦虑却无法自拔,寻求他法又不得其果,失望和无奈充斥着整个精神世界。文中的内供最后依然迷茫,而现实中的芥川最终走向了自杀。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 羅生門[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 4(61).

[2] 丁保福. 佛學大辭典[M].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 7.

[3] 弘 学. 妙法莲华经[M]. 巴蜀书社, 2002, 10.

[4] 王 鹏. 芥川龙之介的“文化基督徒”身份[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156).

[5] 李 征. 和尚的身体奇景与池尾寺内的微观政治[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2(15).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晚期创作及其自杀原因
《河童》的哲学性解读
芥川龙之介《北京日记抄》的生成及空间幻想
失落的“真相”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对比
日本明治中后期作家笔下的隅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