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伟
摘要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的重大改革。改变了以往大学所通常使用的教务和学生各管一块的传统做法,改善了学生管理相对独立及松散的格局。“暑期三下乡”作为直接面向学生,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活动载体,更应该通过有效的实践思想、实施路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调动教师授业解惑的能动性,努力整合“育人以学生为本”和“办学以人才为本”教与学两大功能,全面协调地促进学风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教学一体化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暑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建设结合起来,对农村进行服务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三下乡”对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的和梳理,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和观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几年这项活动只是极少数学生在参与,无论是从知识层面的介入,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步入社会的态度都是相对薄弱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给校团委敲响了警钟,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真正的让学生从“三下乡”中受益,获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力的提高。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参加是因为学院要求或是为了个人荣誉,全校参与“三下乡”者不超过3%,相当于一个班级当中超不过2名。使得整个活动偏离了原始的出发点,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时间不充分。由于团省委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统一部署,在每年的六月底下达,所以从校团委到分团委作为组织机构,对活动主题、实践步骤、活动行程的安排等等,往往准备不充分。给流于形式创造了机会。
(3)缺乏理论指导。历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都存在一定的专业性,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践主题,团委老师在理论指导方面有力不从心之感。进而造成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大多流于表面,对实践目的、活动方式都存在困惑。
(4)形式大于内容,实践成果欠佳。由于前期理论准备的不足,团委虽在活动形式不断创新,但是在理论指导、专业指导方面都存在欠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等情况,导致在总结阶段成果的转化和实践报告的写作存在难度,后期拼凑、流水账、无理论深度、无现实意义等问题普遍存在。
2 改革的目标方向
为解决上述问题,改变瓶颈,校团委大胆尝试,在未来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将社科部、科研处、教务处作为指导机构,由二级学院团委具体负责,组织调动各学院专业教师、博士生作为指导教师,结合其专业课题、研究方向、教师研究课题,确定三下乡实践主题,使社会实践成为教师理论研究的实践平台。在暑期实践中,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按需立项,按项组队的方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科研项目和科研开发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校市校企合作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内涵,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也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了鲜活特色,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适应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把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2.1 打造一目标二合作三支持的体验式德育教育新范式
在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要将社会实践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指出“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将暑期“三下乡”活动打造成一目标二合作三支持的体验式德育教育新范式:一个目标即提升我校学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共促学风向上;二合作即老师和学生紧密合作、联席会议部门的合作;三支持即得力于科研处、社科部、教务处全力支持。校团委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与科研处、社科部、教务处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变抽象的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变为形象的体验式德育教育新范式。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2.2 搭建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课堂教学“教与学”共赢的平台
我校校长指出的坚持质量工程的规范化建设并努力探索追求永恒质量与组织动力及活力的关系。这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亚学院“311”课程体系的设置,力图实现培养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需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的有机配合。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载体,作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由校团委、社科部、科研处、教务处、分院专业教师相配合,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的有效探索之一。
2.3 培养提升我校学生对专业知识梳理整理及灵活运用的水平
暑假社会实践与科研、教研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教师的科研、教研课题步入社会,参与学习、调研、实践,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获取社会效应与科研效应的双丰收,从而提升我校师生的学术理论水平,让科研导航暑期“三下乡”,提升我校学生整体科研水平。
三下乡社会实践既是学生管理的常规工作内容,也是学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性可以作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尝试。由原来的学生盲目课外实践变为教师科研立项内的社会调研,由原来的学生“走过场”短期实践变为教师长期课题项目内的扎实调研,由原来的学生“突击拼凑”实践报告变为专业教师指导下的高质量撰写和知识梳理。
3 改革的基本对策
构建常态化是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将教与学相互糅合的必然过程。暑期“三下乡”由以往的两周-四周的短暂性阶段性,转变为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整个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具体在二级学院实施开展,主要经历课题申报--->课题评审--->课题组队--->课题实践--->项目总结表彰五个阶段。
3.1 课题申报阶段
各学院通过教学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本院师生积极参与调研课题的申报工作,组织各个专业老师申报多个调研课题。调研课题的设计根据按需设项,按项组团,双向受益,自愿参加的原则,要紧密围绕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特点,结合我省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和农村进步,设计主题明确,易于操作。
3.2 课题评审阶段
为增加各学院在暑期“三下乡“前期准备及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各学院审核申报的调研课题。对申报的社会调研课题由各个学院自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评审、论证。对于选题新颖、调研主题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各学院应作为重点课题予以扶持。
3.3 课题组队阶段
各学院根据选题的实际情况,组织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组织开社会实践的专题培训,做好“三下乡”服务团队的组建工作。组队采取学生主动报名与学院推荐相结合。各学院根据课题需要组建团队,所需成员可由申报课题的老师根据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进行挑选,可以以各种形式建立团队,如学院组队、班团组队、社团组队、寝室组队、党员组队、城乡组队等,鼓励同学跨学院、跨学科、跨社团组队,以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型团队。申报课题的老师应当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说明课题调研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各团队需有指导老师,鼓励老师随行。
前三个阶段主要是工作筹备阶段,课题实践是二级学院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部分,各学院根据前期准备进行各具风格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树立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争创教学一体化品牌。
为深入贯彻我校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宗旨,切实改善当前不良状况,着力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我校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会观察力,提高老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第二课堂育人的授业解惑力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绘制了基本操作流程图,如图1。
结语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不仅仅是句口号,其目的在于切实落实好“育人”的功能,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校每一块工作都直接对学生负责。我们要努力通过当前我校发展进程中的教与学的契合点,真正寻找其内在的相通相连相互作用的关键点,从实质上实现一体化。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身的改革与完善是必要的,但是真正要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还必须建立诸多与之相适应的运行载体和制度。目前,新改革方案已经形成,我们也将在改革的道路上积极谨慎的推进此工作的进行,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人才、国际人才,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树立我校阳光学子的形象。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