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蓉
摘 要:“中华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始于20世纪初,而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种思想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费孝通先生所提出来的一个学术论断才进一步了解。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思想,但此书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思想内容与费孝通侧重有所不同,故笔者想通过对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的“多元”思想出发,加强我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
关键词: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中华民族;多元
中图分类号:C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56-03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称谓开始在中国学术史上出现并被广泛使用。该称谓由“中华”一词和近世才出现的“民族”一词合构而成。而众所周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来的。①据笔者了解,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一体”方面的研究很多,在此列举两篇,如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②徐杰舜《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③等都是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提出后而进行的思考。但是,在此之前就有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索,但是对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④提出来的“多元”思想,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属于空白。故本文通过试析1928年爱文出版社出版的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解读,从而提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多元”思想。
一、对“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
据黄兴涛考察,“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1902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⑤中的开始出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中华民族”主要是指汉族,并不包含其他民族。1901年,梁启超作《中国史叙论》⑥一文,一贯使用“中国民族”一词,有时用来指称汉族(古为华夏族),有时则是将其作为对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实已初步具有了各民族从古至今所凝成的某种一体性和整体性的涵义。⑦“中华民族”一词开始包含除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
自“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讨论。譬如20世纪时期的刘师培《民族志》、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宋文炳《中国民族史》、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等,对中华民族的溯源、发展、同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民族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民族认同上的贡献,“这样一种现代民族认同的完成,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最终在全社会确立起来的过程。”⑧但是在民族“同化”过程中,1928年版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有着它们毋庸置疑的价值。
二、对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试探
(一)成书背景
常乃惪(1898—1947),字燕生,山西榆次人,1920年毕业于北方高等师范。1925年加入青年党,曾在燕京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任教。1923年前后,燕京大学拟聘请王桐龄教中国史,但王桐龄先生推荐了常氏,1925年常氏因要编写《中国史鸟瞰》作为燕京大学的讲义,而《中华民族小史》是由《中国史鸟瞰》发展而来的。⑨《中华民族小史》是最早以“中华民族”命名的著作之一,其写作背景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强烈影响:一是自从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地位不断在下降,特别是甲午海战,“堂堂的中华大帝国竟然惨败在被中国人素来瞧不起的东邻蕞尔小国之手。”⑩给予当时人们的心理很大的重创。故,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来作为心理依托,中国人口众多成为最好的心理抵御作用,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认识仅限于汉族,突出了当时人们对待中华民族的单一性,忽视了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为了纠正这样的错误,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团结,达到一致对外的目的;二是当时我国面临的国情,外敌压境,风雨飘摇的时局使人们普遍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使人们相信,需要有一个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基础和依托,这在常乃惪看来,就是强大的国家。故作者想从此书中突显出让国民从意识上感觉到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二)解读《中华民族小史》
常氏《中华民族小史》是1928年由上海爱文书局出版,{11}有的学者认为该书是由1921年出版的,关于该书的版本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考证,笔者就不在此赘述。此书名由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字,全书共由十四章构成,关于本书的内容,作者在本书中做了明确地介绍:“本书专述中华民族构成及其发展之情形,关于制度文物之叙述则让之他书。”{12}故作者开篇就对“何为中华民族?”进行了论述,具体介绍了中华民族之活动范围、中华民族之命名、中华民族之起源和中华民族之成分等内容,在开篇就让读者清楚的认识了何为中华民族(详见下文),并分九章来具体叙述中华民族融合的趋势,这里的中华民族包含诸夏、东夷、巴蜀、东胡、闽粤、北狄、氐羌、西藏、苗蛮等九系,使中华民族的成员丰富化;最后四章,作者基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具体陈述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并论述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古代以来的关系及其变化,白人的东渐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机,“世界人种或曰五种,或曰三种,而要以黄白两种为最要……此二大民族者,自昔关系甚少也,直至近世,欧洲阿利安人奋其智力,鞭挞宇宙,俨然以世界之主人翁自居,而我中华民族亦几有为其俎上肉之势,此诚人类史上极重大之事实也。”{13}常氏论述了明代以前我国与欧人之交通,与明代以前形成鲜明对的比是近代欧人与中国之交通,常氏例举了英吉利、俄罗斯、法兰西、德意志和美利坚与中国之交通,想通过对上述几个国家给中国带来的危机的揭露,唤醒我国各民族对自己国家现状有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对国家危机意识,从而有力地激发出各民族紧紧团结起来,一起追求国家更加强大、民族进一步凝聚融和的强烈愿望。
三、常氏《中华民族小史》中华民族“多元”思想
关于《中华民族小史》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思想,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中华民族命名,作者认为:“民族之名多因时代遞嬗,因时制宜,无一定之专称。”{14}当时对于名族之名很多人觉得称之为华夏或者汉人,又或者唐人,然而,在常氏看来,这些称呼均为朝代之名,切不能取。“惟中华二字,既为今日民国名命所采用,且其涵义广大,较之其他名义之偏而不全者最为适当。故本书采用焉。”{15}该书以中华民族命名中国史上的所有民族,认为这样范围较广,而无歧义。
第二,作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有广狭两种,狭义的中华民族之范围,乃为此海棠叶形之中国,“以云面积,则三千五百二十二万零四十方里之多;以云经纬度则西起东经七十四度,东抵东经一百三十五度,南起北纬十五度四十六分,北尽北纬五十三度四十八分之广;以云气候则跨寒温热三带之长;以云区划则本部十八行省,四特别区域,一京兆,再益以关东三省,西域一省,蒙藏二别部落焉。凡此皆今日中华民族活动之范围也,其总名则曰中华民国。”{16}但此狭义的范围并非自古即是如此,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扩展而成。广义的中华民族活动范围则不仅于此,在汉唐极盛之际,其活动范围扩大至于里海之西,日本之东,爪哇之南,近如南洋群岛,远如美洲等地皆是其活动范围。在这样广阔的地域生活的各个民族均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大系统中,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是“多元”的,并不是“一元”的。
第三,对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关于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常氏亦认为根据当时的地质发掘结果和相关文献记载,中华民族至少有一部分为土著,对中华民族外来说保持怀疑态度。郭维屏对常乃惪的观点十分赞成,认为“西来说”不可靠,而是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外来之族,而源于中国本土。在其1936年版《中华民族发展史》{17}中引《山海经》所载,中国的古都是如今的帕米尔高原,从而驳斥了“西来说”。俞剑华在《中华民族史》{18}中明确主张中华民族土著说,认为埃及说、{19}印度说、{20}中亚细亚说、{21}新西来说{22}等十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主张,是由于“心理上的一种联想的作用,西洋学者研究东方,是从埃及和巴比伦开始的,以后看到中国的文物有些相似的地方,因此就说中华民族是从西方来的。”{23}俞剑华在其书中提到“从中国近年来地质学者发掘之结果,则长城以北冰期时已有人迹……虽其后有无外族迁徙不可知,然中国原始至少总有一部分系土著,不可辩而明也。”{24}俞氏一直坚持中华名族“土著论”。在中华民族成分中,常乃惪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而非一元”,他在《中华民族小史》中提到“中华民族,非一单纯之民族也,中华民族,非尽黄帝之子孙也。”{25}常氏觉得,中华名族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各民族为求生存,一些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向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民族学习,从而促使了“有文化较高之民族,能以其文化统一其他民族,其他民族受其同化,遂逐渐至忘其本来面目而谓他人父耳;故中华民族支出于多元非一元可断言也。”{26}常氏在该书中把中华民族分为九系,认为此九系乃为中华民族真正的成分,并给予了详细的发展演变说明。
笔者通过借助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及俞剑华《中华民族史》两书中的思想对以上三个方面对常氏《中华民族小史》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思想进行论述,特别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不管是中华民族的命名、活动范围、还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使中华民族成分多元化,从而也提高了除了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地位,治愈了少数民族不平等的心理。
五、结语
纵观常氏的中华民族“多元”思想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对中华民族的成分——少数民族地位的提升,在常氏生活的年代,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只包含单一的汉族,其他的少数民族群体只能算是中华民族边缘群体,书中内容纠正了对中华民族成分单一化的认识,并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不仅包括汉族,把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以及西南诸族容纳于内的概念。在笔者看来,这一来可以改变很多人单一认为中华民族只有汉族的片面观点;二来可以把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加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从而起到尊重、团结少数民族的作用,使各个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大家一起团结一心,共同抗敌;三来可以治疗少数民族不平等的心理。
正是因为前人有了“多元”的观念作为铺垫,从而为以后读者对于“中华民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可否认,常氏《中华民族小史》里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其所处地位,其重点肯定了国民党的作用,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偏见。如第十四章中写道“至国民党北伐进展。共党在两湖遂乘机把持一切,幸国民党觉悟尚早,厉行清党。”{27}并且该书存在较深的精英主义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精英们创造出来的,常氏说:“五千年来,经许多哲人志士苦心毅力,惨淡经营乃得将此许多各不相关之异民族抟结融会而成为一大民族,而后中华民族之名出焉。”{28}其认为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均为这五千年来的哲人志士所创造的。对于文化以外的史实,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贡献,《中华民族小史》未能给予充分的探讨。
纵使这该书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但作者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的伟大观点,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当时社会上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边缘挣扎,真正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里面,各少数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正视,从而增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同时也对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各民族团结努力的基石。
注 释:
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应Tanner讲座之约到香港中文大学做学术讲演时所提出来的一个学术论断,并于1989年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从12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最终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并获得了世界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②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2(4).
③徐杰舜.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④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M].上海:爱文书局,1928.
⑤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⑥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6辑)[M].昆明市: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⑦黄兴涛先生亦认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正式出现,要比‘中国民族一词稍晚。它大约诞生于1902年。最初人们使用它时,指代的主要是‘汉族,后来才逐渐表示今天的涵义。这一内涵的演变,很有意思。它从一个侧面实说明,在最初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汉族知识分子中,大体都经过了一个梁启超所谓的从‘小民族到‘大民族,即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双重觉悟过程,不过程度有所不同,时间先后有异罢了。与此相一致,它还伴随着一个从现实到历史、然后再回到现实的民族认知历程。”见《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民族人类学研究通讯录》2014年2月28日,第154期.
⑧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A].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922.
⑨两书的内容相同大体相同,但《中华民族小史》在《中国史鸟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⑩马勇.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激进与困厄[J].文化与哲学,1994(06).
{11}第一篇对常氏《中华民族小史》比较系统的进行研究的是顾友谷的《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试探》,在顾友谷的文章中提及此书的版本问题,并对此作了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928年版,笔者在徐杰舜的《评田晓岫新著〈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史85研究文献回顾》中均都提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21年版常乃德著《中华民族小史》堪称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开山之作。”但是徐先生在2007年发表《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一文中却提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早已是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课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最早的是1928年爱文书局出版的常乃德的《中华民族小史》。”前后论文中所提及的时间有冲突,顾友谷借助常氏在《中国财政制度史.序》提到“自十六年以后,三年之中,已编成的有中华民族小史,中国制度小史。”,加上北京图书馆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历史·传记·考古·地理》,书目文献出版社,339-340页。作为证据。得出的结论此书出版时间是1928年,而不是1921.
{12}{13}{14}{15}{16}{24}{25}{26}{27}{28}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M].爱文书局,1928.2,109,4,5,36-7,1-2,7,116,1.
{17}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M].开明书店,1936.
{18}{23}俞剑华.中华民族史[M].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1.
{19}埃及说最初是德国人契且在其《中国人为埃及人的分支》中通过文字的相类作为依据来说的.
{20}印度说由法国人比脑所提倡,其提出中国人的始祖盘古,系白种印欧族人,原来自印度.
{21}中亚细亚说由英国人波尔和美国攀柏里等人提出,通过两地古址之发现,推论人类发生于中亚细亚,之后分为两支,并东西迁移,一支迁入巴比伦,一支迁入中国.
{22}新西来说主要由地质调查所安特生通过对仰韶、新店遗址等地的遗物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史前的陶器和西方相似,并且很像是从西方传来.
参考文献:
〔1〕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M].上海:爱文书局,1928.
〔2〕俞剑华.中华民族史[M].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
〔3〕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M].成都:开明书店,1936.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