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政治价值

2016-05-14 14:37向常水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孙中山中国梦

摘 要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广泛持久的怀念,他是我国民族复兴和传承爱国主义的重要政治符号。孙中山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具有的优秀品格使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

关键词 孙中山,中国梦,民族复兴,政治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18-0032-07

孙中山(1866~1925年)生活于中华民族危机重重的时代,他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为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代表着那个时代。他去世之后,人们持续研究和纪念他,这已成了近代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符号和重要内容。一百多年来,研究孙中山的成果层出不穷,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孙中山研究著作和资料图书共1780余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果就更多了。2016年正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我们再次纪念他,就是要缅怀他的伟大功绩,继承他的精神,致敬他的崇高品格,充分挖掘孙中山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这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民族复兴的漫长征途中,孙中山俨然是团结国人、激发斗志的宝贵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一、孙中山已被时代塑造成重要的政治符号

孙中山生逢乱世,早年立志安身杏林,后弃医从政。他曾上书清政府,畅言宏志,抒发豪情,却未获重视,于是弃改良迷梦,组建团体,酝酿革命,希望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遭清政府通缉,成为政府眼中叛国不忠之要犯。他被迫出走海外,辗转欧美日本和南洋等地。他一路走,一路演讲筹款、宣传革命,让海外游子知悉清廷之腐朽,革命之急需。在清政府看来他是乱臣贼子,在立志革命者眼中则是民族英雄。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变四起,时局动荡,危如累卵。“预备立宪”的“穿帮”,黄花岗烈士的捐躯和保路运动志士的怒吼,使清政府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并一步一步地催生了革命的到来。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炮声响起,多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辛亥革命快速推进。只可惜革命阵营歧见丛生、财政拮据,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他们不得不选择与清政府和议,以妥协换取南北统一和秩序恢复。为了民族命运和全民福祉,也迫于复杂的局势,孙中山同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转而把心思放在思考如何壮大中国实业、解决民生问题上。在此历史关头,孙中山顾全大局、不恋权位,树立起高风亮节的良好形象。他辞职之后,勤走基层,四处演讲,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袁世凯登上大位后,反民主、逆潮流的真面目尽显,不顾多省反对,依然以盐课所得为抵押,与五国银行团签署借款协议,结果招致一片挞伐声。面对新情况,孙中山丢掉幻想,毅然再次举起革命大旗,先由江西都督李烈钧率先起事,发动“二次革命”,组建中华革命党,进行护国护法运动,却以落败收场。后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建议,决定改组一盘散沙、信仰迷失的中国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不难看出,孙中山既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更是其忠诚的捍卫者,他的思想随时代不断进步,“始终继续为真正的中华民国而奋斗”,②直至1925年3月12日去世。

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历经剧变,走过一段惊涛骇浪的航程,不同政治力量总是从不同角度解读和“消费”孙中山,但都普遍地表达了崇敬之情。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面临分裂。因此,隆重纪念孙中山,树立其“共主”地位,对整合国民党非常有价值。这样一来,他就立即被超越派系而符号化为团结顾大局、奋斗为革命的象征,成为公认的政治偶像。例如,湖南省党部在全省各界追悼大会上宣传说:“谁来领袖国民革命?谁来替国民革命打先锋?就只有国民党。”①国民党有意识地将孙中山塑造成能领导中国革命发展的唯一政治领袖,且把自己看作是贯彻孙中山主义的唯一政党。

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期间,孙中山成了其合法性存在的重要基石,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维护孙中山光辉形象成为其强化政党意识、巩固政权基础的有效手段。为了强化国民对孙中山的记忆,增进人们对孙中山的认知,民国时期,全国设有各种纪念孙中山的纪念日、纪念活动、纪念设施和标志,在全国各地设有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中山路等(民国时期载于文献的中山公园有39座,有500多个城镇有中山路②)。通过政府主导和力推的系列纪念举措,中山形象渗透进了普罗大众的头脑,中山符号扩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孙中山坚决反帝、振兴中华的光辉思想进一步得到宣传,孙中山的“国父”地位得到法律上的确认。1936年11月12日,国民政府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70周年大会,在这次会上,林森等人提出建议,要求尊称孙中山为“国父”。1940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会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凡我国民报本追远,宜表尊崇”,故决议“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③此时的孙中山成了民族团结、抵御外辱的重要象征。人民群众在战时纪念孙中山,主要用意在于拥护中央政府坚决抗日,“要有最后胜利的信心”。④孙中山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精神动力。

同样,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尊崇孙中山,并忠诚地继承他的革命事业。对于他的离世,共产党深表哀悼,第一时间发表了题为《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的文稿,认为他的死“自然是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一大损失”。⑤1925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唁电给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希望其“于中山先生死后,更增加勇气,忠实的继承中山先生的遗产,积极进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伟大事业”,⑥充分肯定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期待国共更紧密合作。1927年初,国民党清党行动步步进逼,共产党办刊物《中国青年》发表《怎样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提出要纪念他的三种精神,其中就有其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和反对军阀帝国主义者到底的决心。⑦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战是在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其政党合作和民族团结的主张受到高度肯定和赞赏。1937年,“汉夫”发表了《中国民族革命的首创者孙中山》一文,认为“中山先生的政策,对内是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和全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对外是联合反侵略的国家和民族,结合和平阵线”;⑧1938年,陈伯达发表《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一文,认为“三民主义是以抗日为第一;三民主义的实施,首先要从抗日做起;而要抗日,就不能不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⑨谭平山在《纪念国父中山先生诞日并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抗战“是为实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个合理的必然的前途的不可避的过程”。⑩在民族危难面前,中国共产党肯定和宣传孙中山民族革命首创者的形象,以为全民抗战提供历史的佐证。

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渐趋紧张,双方皆认为自己才是孙中山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国民党政府把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伪国民大会以及执意挑起内战,都视为实现孙中山革命建国遗愿的当然举动。蒋介石认为消灭中共是自己“革命”历程的延续,觉得自己“经历百艰,领导抗战,时逾八载,断不能任令我无数军民牺牲流血所换取的中华民国之生命,轻予摧毁”。①中国共产党则认为,蒋介石虽“自命为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但其所作所为“却没有一件不是违背孙中山的遗教,拿着三民主义的招牌,实行法西斯主义的政策”。②1945年,《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纪念孙中山批判蒋介石》的文章指出,1927年后“蒋介石叛变了中国革命和孙中山的遗嘱,国民党重演了反革命冒充革命和革命投降反革命的悲剧”,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造成中国罕有的大危机”。③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觉醒了的人民和孙中山的真正信徒,坚持团结抗战,直至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战后国民党独揽大权、执意打内战,共产党则主张和平民主团结,认为“全国实现和平民主……乃是神圣合理的主张,这是完全合乎不朽的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精神的”。④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己定位成孙中山事业的坚定继承者,自然也就一直高度肯定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和历史地位。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倡导三民主义的纲领、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用好孙中山这一资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⑤

新中国成立后,孙中山得到持续和广泛的纪念。我国文化中从来就有逢五或者逢十周年对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纪念的传统。每到孙中山诞辰90周年、100周年等的时候,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各异、规模不等的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纪念日等重要场合,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就会在人群中出现,唤起人民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怀念。

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三大历史伟人。孙中山40年的革命生涯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革命事业深刻地改写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孙中山去世后,社会各界、各种政治力量对其的解读、评析和纪念也已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一生并不长,并且其行事风格、革命活动也不是没有任何瑕疵存在,但后来人在不同时期之所以一直关注、谈论和怀念他,这是与中国人持有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待人立场分不开的,也是与近代中国需要孙中山这类英雄的大环境有关,更是与他显赫的历史功绩紧密相关。在特殊的历史行进过程中,孙中山成了爱国主义的标杆、顽强拼搏品质的象征和锲而不舍精神的代言者,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话语中的不断成长变化的政治符号。这个政治符号既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爱国主义在近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它已经在国人精神生活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对促进民族复兴大业大有裨益。

二、孙中山的高尚品质和丰功伟绩值得永远铭记

孙中山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业,为民族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兼具革命理论的创始者和革命实践的领导者这两重艰巨任务”。⑥我们纪念他,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致敬其开创的丰功伟绩,继承其优秀的精神品格。

第一,高瞻远瞩,引领时代前行。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信“顺昌逆亡”,强调要审时度势“兼收众长,益以新创”。⑦

近代中国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为了洗刷西方列强侵略给民族蒙上的耻辱,为了让中国能有尊严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经济和提升综合国力是关键。经济发展需要有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于是,改良和革命的戏码不断上演。改良、革命与建设三者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剧情”。

清末民族危机四伏,朝廷已蜕变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打手与“洋人的朝廷”。为此,孙中山决然选择武装革命,为中国找出路;立志实行民主,为民族开新局。武装革命之路充满坎坷,但他意志坚强,不妥协,不退让,这种执著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民国成立后,同盟会中很多人误以为革命目的已实现,少了冲劲儿和牺牲精神。孙中山最初也以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已完成,于是就专注思考发展实业、推动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可当发现袁世凯背离民主、滑向独裁后,则果敢地再次举起革命义旗,捍卫中华民国,开启继续革命的新征程。五四运动之后,他又决定改组国民党,整治党内不团结的顽疾,实行新三民主义,从而实现了两大主要革命力量的联合。

孙中山与时俱进,把准时代脉搏,引领前进方向,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振兴的旗手和“全民众之导师”。①著名辛亥革命史家林家有曾认为,孙中山复兴中华的事业分三个步骤,分别是革命救国、实业强国和团结兴国。②辛亥革命是以革命手段救国,制订以兴修铁路为重心的实业计划是为实业强国,提出三大政策、实现与中共合作是为团结兴国。孙中山在不同时期主动转换努力方向和奋斗重点,但振兴中华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第二,敢于担当,彰显人格魅力。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充满无数曲折与艰辛,经历许多风险和挫折,但不轻言放弃,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一直“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③他在与清政府和袁世凯当局斗争的几十年间,支撑其内心强大的力量是至深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救国信念。1925年3月13日,《申报》就孙中山去世一事发表时评,其中说道: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而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永往之实行者。④

孙中山既提出了宏大的成体系的理论,又能身体力行矢志去实践,实属不易,着实令人钦佩。

蒋廷黻曾说,孙中山是中国在20世纪所急需的能准确判断时代走向、又能为找寻光明前途找到有效路径的“伟大领袖”,⑤因为他顺应时代潮流,关心民众疾苦,对信念坚定不渝。孙中山自己认为,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提出的,是帮助人民追求幸福而设计的纲领,通过革命实现三民主义是唯一切实可行的路径。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免予恐惧,没有忧愁,为人民追求幸福创造条件并增进他们的幸福。他还认为,做事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有了这样的视野和高度,孙中山才能拨开迷雾看清大势,回应当下找到出路,这也是他勇于责任担当的体现,彰显了其独有的人格特质。

毛泽东曾认为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了民众的福祉,殚精竭虑,耗费了毕生精力,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⑥蔡培认为,孙中山具有“卓越的识见,强毅的魄力,豁达的度量”,⑦他将“一生的精力物力,完全贡献在革命上——救中国”。⑧从先人对他的评价来看,孙中山勇于担当的魄力和胆识,赢得了国人的普遍尊崇和怀念。

第三,战略谋划,投身国家建设。黄炎培曾评价孙中山“眼光特别远大,不受环境拘束”,说他“大公无私”,并“不断进修”。⑨有了这样的品质,孙中山在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时,就能从大处战略谋划,首创并捍卫中华民国;他不单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也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战略家和开拓者。

孙中山的革命纲领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三者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阐明了革命对象、奋斗内容和最终目标。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是,民族主义就是要为国家争平等地位,争平等机会,“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就是要争取全国人民的地位平等,希望消除特权阶层,“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都是一律平等”;民生主义就是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实现财富合理分配,“要人人都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①

过往,人们更多的只是把孙中山当成革命领袖,其实革命“不过是先生所采用的一种手段;至于先生终生所努力的其目的全在建设”。②他认为革命是形势逼迫出来的无奈选择,革命造成的阵痛是为了社会更和谐永续地发展,革命是为发展创造条件,革命一旦成功,就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和建设上,毕竟“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③他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具体擘画了建设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蓝图,认为要获得发展,实现赶超,就必须打破自我设限、闭关锁国的局面,要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强调要掌握主导权,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他人之长,并牢记一个道理,就是“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④在发展方略问题上,孙中山特别注重发展实业和修筑铁路。发展工业,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为商贸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12年4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讲,说:“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⑤6月25日,孙中山在接见《大陆报》记者时指出,修建铁路是重中之重,应“使中国全境四通八达”。⑥正因为他对铁路在国民经济中关键作用的认知,孙中山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才愿意接任全国铁路督办之职(1913年7月23日,袁世凯下令免去孙中山的这一职务)。⑦他在全国铁路督办任上,提出“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⑧这样的宏伟计划,尽管碍于条件限制最后未能实现,但为人民勾勒了蓝图,为国家指引了方向。他对革命和建设的关系认识极其深刻,从世界大势和民众需求两大方面谋划国家发展,这种认知高度在现在依然不过时。

第四,英名传扬,泽被民族未来。孙中山一生献身革命,率领同道推翻帝制,缔造民国,“普化共和”,⑨筹划建设,他用自己的卓越才能、坚毅意志和执著追求成就了伟大,传扬了英名,泽被了民族。孙中山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感召力,他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理论论述成为日后中国在破解许多时代难题时的思想资源。他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希望“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民权主义方面,他讲求“权能分开”,全民政治,强调民主和公权力的制衡。他尤其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提出了“民生史观”,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政治组织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所提出的愿景符合民众期待,所提的对策能引领民众致富,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发展就是最大的政治,“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他提出的五权宪法核心就是权力必须得到监督,民众宪法权利要充分保障,宪法效力“全恃民众拥护”,充分看到了民众法治意识在宪法实施中的基础地位。他“知难行易”的哲学理念强调指导思想对国家、团体和个人的无比重要。

孙中山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精髓。他一生都行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从未停歇直至生命终了,他的奋斗精神始终不懈,“不因为有点成功,就觉满足;尤不因为有点失败,就要退缩”。他之所以有不竭动力和坚强意志,是因为心中有大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保持国家之主权,建立代议制之政府,以及改良人民之经济生活”。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公认的民族领袖,“领导着这个民族打过难关的一个人,其目的在拯救全民族的生命”。他的伟大在于“其肯用其超绝之智见,与出众之才能为全民族谋生途”。①孙中山是当之无愧的伟大政治家,“他那远大的眼光,常能超出一时的事实,而顾到国家百年的长计”,②“能随着社会内革命势力的增长而日益进于明显的不妥协的革命政纲”。③他“终身尽瘁国事”,无论其放眼中外纵观古今的视野,其顺应潮流合乎民意的论述,还是其锲而不舍执著顽强的品格和有勇有谋有始有终的作为,都是激励国人不断奋斗的榜样和标杆。也正因为此,梁启超曾评价孙中山说,他的优点主要是意志坚强、随机应变和操守廉节。④

三、孙中山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珍贵历史资源

孙中山一生都在思考民族发展、国家未来等大问题,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命题,这也是他的最大梦想。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观看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何为“中国梦”,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论述强调中国梦形成发展的历史依赖,强调它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国近代以来历史走过百余年,但振兴中华的梦想从未中断,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是强国梦的开拓者,他以“振兴中华”四个字喊出了亿万民众的心声。

“中国梦”就像一座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梦”就是一根纽带,联结国家、民族和人民。实现中国梦是执政者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民族奋发有为的响亮号令,是中华儿女高举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大力弘扬孙中山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是把国人团结起来和激发他们活力的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在淌深水区,经济发展正在转型升级,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铆足劲努力奋斗。历史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天然的血脉,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坎坷依然生命力旺盛的关键因素。在西方“普世价值”来袭和互联网沟通世界的新背景下,爱国主义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汇聚民心民力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革命的活动,他思想的来源,都是以国家为出发点”。⑤孙中山真是“爱国若命”⑥,“生平以爱国为前提”,⑦是我国爱国主义最好的“形象大使”。

爱国主义要求我们全体国民必须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国家,主动学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个人使命感,在政治问题上增强辨识力和免疫力,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孙中山在民族异常艰困的岁月那样纯粹地爱着自己的国家,现在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我们就更应该以他为榜样,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为如期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来看,我们现在从事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就是继续去完成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未竟事业。

其次,孙中山的团结统一信念值得继承。团结就是力量,它是我们干成一切事情的重要保障。孙中山革命一生,饱尝不团结酿成的苦果。他到晚年越发感觉团结的珍贵,曾多次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公同向前去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⑧振兴中华,必须统一。统一是民族振兴的表征之一,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条件。只有有了统一的基础,才能免除内耗,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克时艰。1924年,他在日本对新闻记者重申,“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⑨统一了全民才有幸福的希望,内乱招致灾难的降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团结统一,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的需要。近代中国饱受欺凌、被动挨打,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一大因素。没有团结统一,就内耗了资源,虚弱了自己,敌人也能轻易实施离间计,坐收渔翁之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同心协力、汇聚力量,共同朝向既定的宏伟目标迈进。在我国步入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当下,社会开放多元,各种利益、各种声音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存在,这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充满活力的体现。与此同时,共同的目标不能少,团结协作的精神不能丢,否则,多元就有滑向族群对立、社会撕裂的危险。团结统一,既包括有形的国土疆域的统一完整,更包括了人们心态上的团结统一。不同的利益诉求,理当通过理性合法的渠道去表达,各类利益冲突要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去解决。只有这样,孙中山渴盼民族团结统一的愿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达到。

最后,孙中山的坚毅顽强品格值得发扬。中华民族从来就有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优良传统,孙中山本身就代表了这个传统。恽代英说孙中山“富于不妥协的革命精神”,①瞿秋白说他“始终代表真正的平民,一直反对妥协”。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始终荆棘丛生、充满挑战。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尊严和人民生活幸福锲而不舍、四处奔走。毛泽东则一直在为引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摆脱列强欺辱和实现当家做主不断探索、砥砺前行。邓小平则一直在谋划设计中国富强之路,他科学地判断国内外形势,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这三位历史伟人在不同时代思考着实质上几乎相同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赢回尊严,让人民幸福生活。100多年来,中国人历经艰辛、坎坷和磨难,但忍辱负重,咬紧牙关,朝着既定目标一路前行。如今,先辈们的各种付出和努力渐次结出了硕果,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更应该具备孙中山先生那种坚毅顽强的品质,更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直至胜利的彼岸。

孙中山为我国的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应该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以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向常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慈善史和湖湘文化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孙中山中国梦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