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瀚文
经过某个咖啡馆,我们总能看到里面很多顾客并非只是在喝咖啡,他们或煞有介事地急敲键盘码字,或聚精会神地看书……这时,你会不会想:为什么有人喜欢窝在咖啡馆工作,难道是装文艺青年?
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从表面看,一杯香醇的咖啡、一碟精致的点心、暖暖的灯光、舒适的沙发、免费的宽带,还有人为你端茶倒水,如此幽雅的情调,的确比较符合文艺青年的喜好。不过,最新科学研究揭示了这种表象背后的本质。
空间距离感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需要独处的空间,却又与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咖啡馆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微妙地取得了一种平衡,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这里人很多,却彼此独立;环境并非绝对安静,却也不喧闹。人们置身于一个充满人的环境,却无需过问任何一个人,在这里可以一心做自己的事情。
安全存在感
人们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求是跟自己所处的世界建立联系,以确认之间的存在。如果脱离了联系,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比起寂静无声,一定程度隔离在外的喧闹才是更真实、更自然的状态。
在咖啡馆里,人们看到各式各样的人进进出出,看到窗外世界的忙碌运转和川流不息,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与世界发生着联系,这种感觉比独处更让人感到舒适。
白噪音状态
研究表明,太过死寂的环境会阻碍人们的灵感,而适当的噪音可以激发人的创意。太安静的时候,人们很难专注,并且会有一种紧张感。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报告提出:如果环境中有大约70分贝的白噪音,可以提高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大多咖啡馆里的白噪音恰恰都在70分贝左右。
大脑的助力咖啡
看书、工作是脑力劳动,感觉劳累时需要“补补脑”。咖啡恰好起到了这个作用,它能振奋大脑,提高人们的思考和记忆。如果手边有一杯香醇的咖啡,时不时小呷一口,既适时适度缓解了疲劳,又有些名副其实的小资情调,这种惬意真是妙不可言。
拒绝懒惰
一方面,同样是开着电脑接通网络看书工作,在家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扑向自己柔软的床。长期下去,很可能会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而在咖啡馆里,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人们就会高度集中于工作领域;另一方面,去咖啡馆坐着,意味着已经付出了经济成本,因为至少要点一杯咖啡才说得过去吧?“不亏本”的心理动机时刻提醒人们好歹要把咖啡钱挣回来。于是,人们就很自觉地全神贯注在读书或工作上,而把惰性踢到了九霄云外。
社交仪式感
统计发现,需要进行高强度封闭工作的人群,只占工作人群总数的20%,而80%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半专业半社交类的。
咖啡馆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公共场所,相比在公司,人们在咖啡馆不用那么拘谨,少了正襟危坐的隔阂感。很多人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泡咖啡馆意不在咖啡,而在那股氛围。其实,这种氛围就是仪式感,只不过那种仪式感,在有些读书少或者从来没有切身感受过的人看来,就成了装腔作势。
因而,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泡在咖啡馆码字或者学习,这并不是装文艺。即使少数不爱读书的人,只要走进咖啡馆,也会情不自禁捧起书本或小册子,立刻感受到这种氛围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