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中国家电连锁市场以“市场份额第一、盈利能力第二”为其竞争目标,各家企业跑马圈地的能力完全取决于其财力的多寡。相比而言,国美与苏宁先后在港股及A股上市,因而有力支持了各自市场的扩张。
当时,未能实现上市的永乐电器在资金供给上相对困难很多,因此,陈晓四处寻觅PE的支持。大半年的谈判后,永乐电器终在2005年1月获得摩根士丹利及鼎晖50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其中,摩根士丹利投资4300万元,占股23.53%;鼎晖投资700万美元,占股3.83%。
这次融资,陈晓与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鼎晖在内的资本方签下了一纸“对赌协议”,协议规定,永乐电器2007年净利润的实现目标,陈晓方面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资本方出让股权或者获得股权。
要想在这场赌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意味着陈晓要在2007年至少完成6.75亿元的净利润指标。而在之前的2002年至2004年,永乐电器的净利润分别为:2820万元、1.48亿元和2.12亿元,即使将这三年利润相加,也无法达到对赌协议中的净利润要求。而摩根士丹利方面的解释是:永乐电器过去几年的净利润增长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速度,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2007年实现6.75亿元的目标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获得融资后,陈晓明显加快了永乐电器在全国的扩张步伐。一方面,扩张自营连锁店,另一方面,收购同行。2005年10月14日,永乐电器登陆香港联交所完成IPO,融资超过10亿港元。
在表面光鲜的背后,陈晓和他的永乐电器明显感觉到了难以忍受的寒流来袭,其扩张困局也开始初现端倪。一个月后,永乐电器无奈对外承认“外地发展不顺”的事实。最终,其2005年利润达到3.21亿元,虽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其单位面积销售额下降了2.8%,毛利率下降0.6%。
2006年4月,永乐电器披露“预计上半年利润低于去年同期”。随后,其股价连续下挫,摩根士丹利也在此期间减持了手中50%的股票。
此时,牵动陈晓神经的或许不是连续下挫的股市和投资方的套现,而是一年前的那一纸协议。按照永乐电器披露的业绩预警,2006年其业绩很可能低于2005年的3.21亿元,要实现2007年6.75亿元净利润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一旦希望化作泡影,陈晓就要赔3%—6%的企业股权给摩根士丹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陈晓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增加企业盈利。2007年7月25日,国美与永乐电器公布了两家合并方案:国美电器通过“现金+股票”的方式,以52.68亿港元全资收购永乐电器,收购完成后,原永乐电器的股东全部转变成国美的股东,而永乐则成为国美的全资子公司并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2006年8月,永乐电器公布了半年报,上半年永乐最终获利1501.8万元,相比2005年同期跌幅高达89%。
2006年11月,陈晓出任国美电器总裁。虽然他拥有国美股权,但显然已不是当年永乐电器时代一言九鼎的大股东了,而更像黄光裕的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