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译文】住在山区的人,不相信竟有鱼会像树一样大;生活在海上的人,不相信竟有树会像鱼一样大。
【赏析】正如夏虫不可与语冰雪一样,由于生活环境、认识条件的局限,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民不相信鱼竟会有参天大树那样大;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也不相信树竟会有势可吞舟的海鲸那样大。比喻人的认识受生括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因未被某些人所认识而否定其存在,告诫人们应开阔视野,力戒片面性。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译文】人的脚踏到的地方,也不过几寸大小而已,然而在一尺来宽的路上,却经常会颠仆摔倒在山崖之下;从合抱粗的横木上过河,还常常会掉到桥下水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脚踏到的地方余地太小的缘故。道德高尚的人要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和这个道理一样的。太诚实了的言论,别人未必会相信;太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言行名声太好,没留余地的缘故。
【赏析】许多事都要留有余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饭只能吃八分饱,瓜只能摘八分熟。话到嘴边留一线,情到深处余三分。好名声自然是好处多多。然而,皎皎者易污,尧尧者易折。太好的名声往往会招来羡慕嫉妒恨。再者,盛名之下,其实也难副。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名的对于实,好比形的对于影。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现在有些人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却企望有个好名声传扬于世,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
【赏析】名声与实际,好像形体与影像。德行才干全面深厚,名声必然美好;容貌颜色漂亮,则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传扬,就好比相貌很丑却要求漂亮的影象出现在镜子中一样.德行高的人不顾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所以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因此是不会得到好名声的。
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赏析】“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