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颖
儿童近视防、控三板斧之屈光发育档案
文/梅颖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儿童预防近视的重要手段。本文展开说明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的意义。
怎样发现儿童“近视的苗头”。传统的做法是,当发现孩子出现视物喜近、头位异常(偏斜)、看电视眯眼现象时就怀疑近视了。然而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常常近视已经发生,甚至是高度近视了。临床上首次验光发现近视在-6.00D(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屡见不鲜。给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则是最好的近视预警方法,应该从3岁开始就到正规机构为孩子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就是连续跟踪、检查儿童眼球和身体的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正常值对比,当相关的检查指标异常,向近视化发展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以引起家长重视采取措施,避免或延后近视的发生;对已近视的儿童则采取措施减缓近视发展,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图1
例如图1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3~12岁),其屈光度是不断变化的(从+2.50D向-2.00D变化)——从远视向近视变化。而这个过程中,视力在屈光度为0之前(远视)都表现为“正常1.0”。而之后,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则会快速发生近视。就是说,如何只看视力的话,9岁前都是一样的1.0视力(same),无法看出儿童的屈光发育进程。只有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后获得的屈光度(随年龄而不断变化,different!),才能真实反映儿童的屈光发育状况。
图2
通过图2更好理解:
1. 如果只看视力(曲线1),会发现近视在孩子7~8岁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视力由1.0突然下降到0.4,红色曲线快速上升,斜率大)。
2. 如果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一直连续记录了屈光度的发育情况(曲线2),就会在5岁时(提前2~3年发现)发现孩子的屈光度已经比同龄儿童正常值(曲线3)偏“近视化了”(预警近视)(可对照同龄儿童相关指标的正常值 图3)。此时的视力还是1.0!所以对于“发现近视”来说,屈光度的变化远远比视力更敏感。
3. 眼轴、角膜曲率则是屈光发育的要素,同样形成近视的“预警防线”,必须同步记录。
图3 不同年龄的相关屈光生物参数 (石一宁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从3岁开始,每半年睫状肌麻痹验光1次,把验光度数记录保存。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和身高,记录并保存,可以参考下表《儿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样表》。
儿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样表
4.1 及时发现儿童“近视的苗头”
眼的正常生理发育是:随着眼球的发育,眼轴不断增长,屈光状态从远视向正视化发展。所以,儿童保持适量的远视状态是一种近视保护机制,是预防近视的必要储备。如果眼轴发育超前,提前“吃完”远视储备时,虽然裸眼视力表达为正常(0.8以上),但随着眼球的继续发育和眼轴增长,近视将不可避免。随着眼球的发育,眼轴的继续增长,这孩子以后很有可能发生近视。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近视,但家长就要立即重视起来,给孩子做好近视预防(图2)。
4.2 详细了解近视的构成和发生原因
屈光不正是眼轴和角膜曲率“不符合正常比例”的不同组合造成的,比如:
a.短眼轴与高角膜曲率组合形成的近视。
b.长眼轴与低角膜曲率组合的近视。
c.从眼轴和角膜曲率的组合情况发现调节痉挛(假性近视)的情况。
通过屈光发育档案可以分析近视类型,近视的构成和发生原因。以往验光常常只看眼球总的屈光状态,没有分析近视的具体类型,是眼轴因素引起的轴性近视还是由角膜曲率因素引起的屈光性近视。多数也只采取近视了就配镜一刀切的处理方法。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不仅可以对近视类型进行分类,更可以追踪眼轴和角膜曲率的变化对近视的影响,从而对要采取的近视干预措施、方法提供更多的依据。
4.3 可以发现视力“正常”,屈光异常的情况
如果仅只进行视力检查,而不做屈光检查,会遗漏很多“视力好”,但却需要戴眼镜的情况,比如:
a.散光:一些低度散光眼,可以通过“眯眼”的方法提高裸眼视力。笔者曾经见过300度的散光眼通过“眯眼”视力达到0.8,而正常睁大眼看的情况却仅为0.4。
b.远视眼和视疲劳:远视眼可以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代偿,所以一般视力检查常常发现不了。但中度的远视却常常伴有视疲劳表现,通过规范的验光检查能发现和处理这些远视的情况。
c.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疾病,青少年好发。简单的视力检查或验光发现不了,常常造成贻误病情的情况,但在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异常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而早诊断、早治疗。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近视的监控机制,定期睫状肌麻痹眼光、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很重要。注意,这里的验光不是为了配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