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淮庆 韩奕
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新探索
——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下)
文/王淮庆 韩奕
(续上期)
我国视光产业要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在创新体制下,大力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视光人才。人才培养链与创新链共进,在教育资源集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及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等方面发挥作用,选择代表眼视光行业先进水平的典型企业合作,进而提升人才素能。
2.1 视光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不断创新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更是促进眼视光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3]。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和政策鼓励与指导帮助方面,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生本身主观等因素影响,更多的人是死学课本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当下国内多数大学鼓励学生创业创新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必要的措施也不到位,使得很多学生毕业时,求职的多、谋职的少。
2.2 创新举措需要政行企校深度合作
政行企校紧密合作,多方共同努力构建以政府行业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新型产教对接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助推职业教育和视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眼视光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改革的实施。
2.2.1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毕业生能否较好地实现好就业、就业好,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同时专业特长、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层次、类型和区域培养眼视光人才的院校,要结合各自的办学定位及校情、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在将“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突出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特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对外要吸收和消化优质眼视光教育各类资源,对内更应积极探索建立跨院系、学科专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发挥各类学科自身优势,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技能型向多学科融合技术型转变。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眼视光教育和视光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视觉健康的需求,应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应依据眼视光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把握其基本规律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适时地增加视光产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与更新的技能,组织学科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共同编写满足眼视光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助推学生从好就业到就业好的目标实现。
2.2.3 构建“三师型”师资队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眼视光专业应用型人才,所需专业教师不应是单一的,而是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具有企业人视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以企业人视角施教,实训内容有产业特色。由于国内视光学教育起步较晚,各校“懂教育、通实践”的合格教师相对缺乏,所以构建“三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眼视光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这里的“三师”,是指服务于职业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具有实践职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和科研导师“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职业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职业素能的要求,也是实现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基本保证。
依据眼视光产业实际及学生毕业实习情况,我校通过吸收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等方式,着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近几年眼视光方面共获授权专利近30项。实践说明,吸收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有利于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
2.2.4 搭建共享服务平台、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目前,国内开设眼视光专业的高校只有近百所,占全国高校总数不到4%,且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眼视光专业面对“小专业、大市场”境况,全国每年的毕业生约为5000~6000人,使专业人才更好投身眼视光产业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搭建全国性眼视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创业共同服务的共享平台显得十分必要。平台的搭建便于及时发布并适时更新眼视光企业用人信息,有利于学校向企事业单位输送合适的人才;能及时为眼视光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信息,降低就业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眼视光专业学生提前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同时还能促进人才培养,有助于学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满足企业需要。
总之,校企深度合作把学校的智力、学术、多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等诸多优势与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实践场地以及就业与创业渠道优势结合,着力打通人才培养的产业链。同时,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离不开行业组织指导、支持与合作,只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并在教育资源集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的发挥,方可形成我国视光学教育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眼视光产业涉及的新技术不断产生及运用,加之眼视光产业的“链条”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与拓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更加多元化,而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工艺创新、“互联网+”新型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中初级技术服务的眼镜验配专业人才等又十分缺乏。因此,有必要对视光人才培养链不断创新,对专业规划和学生个体培养进行准确定位。
3.1 加大培养力度,拓宽视光技术服务领域
面对眼镜行业产业链变革和眼镜科技的发展,作为培养和提供视光专业人才的院校,要助推视光产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取得新一轮发展,势必面临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向的选择以及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现代视光学理念是给佩戴者带来自然、健康、舒适的视觉,除满足眼镜行业的大众化的视光人才需求外,我们也需要培养高端的人才,来解决疑难病例、推动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推动中国视光产业发展和加速中国视光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地域之间的差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课程结构的调整等,加大培养力度,拓宽视光技术服务领域。如在近视预防控制方面,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广泛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的基础上,积极辅助视觉功能训练等来改善他们的视觉质量。这些既有别于又优于一般眼镜店的配镜服务,也不同于医院眼科解决器质性疾病的医疗服务模式的项目、内容,应加以重点拓展,从而弥补国内视光产业在发展过程的市场空白,为社会提供更好地眼视光健康服务。
3.2 强化专业实力,应对经营方式的挑战
信息革命正在引领人类走向信息社会。新的产业模式必将提升未来中国的眼镜行业对世界眼镜行业引领作用,为使得到优先的发言权与获利权,必须加强中国眼视光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球有72亿人口,其中有45亿人需要视力矫正,但是现在只有大约20亿人完成了或者做过视力矫正。互联网时代,唯有不断创新、掌握现代科技,才可跟随时代同步前进和发展。“互联网”的运用将使视光企业从现状企业变成具有巨大消费者洞察能力和技术平台做支撑的未来企业。“互联网+”眼镜行业供应链,以跨界融合、重塑产业链结构,为眼镜行业实现多产品、多品牌、多供应商、多门店在同一平台的订单数据交换成为可能,结合大数据分析,为行业提供准确的市场预测,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在2015年6月,首届Vision Asia亚洲视光创新论坛上,星创视界视光产业研究院董事长王智民指出:都说眼镜产业半医半商,但眼镜产业太多在讲交易,而太少在讲专业。宝岛未来有两个核心战略,这两个核心战略要坚持很多年。第一,用科技的力量转变现有的零售架构;第二,不断地加强所有验光师和视光师的专业实力[4]。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吸纳经过专业学习的劳动力充实到生产的各个岗位上[5],通过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联动下的校企深入合作,眼视光专业人才的素能必将得到极大提升,专业学生将从原先验光与配镜技能型向视觉健康、视功能等综合服务型转变,从而加速推动视光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低端转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使得视光产业链中社会资本投向更加聚集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发展,加强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应用型视光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及校政企研等多方共同推动,将会为视光产业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教育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并共同受益,实现从整体上发展国民视觉健康的目标。❑
[3] 国办发〔2015〕36号
[4] 财经中国网.http://www.fechina.com.cn/ category/news/201506/1756931/1.html
[5] 刘晓芹.校企一体的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2):46~47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全文完)
编者注:本文上部分内容详见本栏目8月刊出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新探索——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上)》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