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街走巷“魔法阿姨”

2016-05-13 01:55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爪哇竹楼竹篓



穿街走巷“魔法阿姨”

“Mbok Jamu Gendong”,按爪哇文意译,就是“背着Jamu四处叫卖的阿姨

在印尼巴厘岛,偶尔会遇见一些行走于大街小巷的妇女,背着一个以长布缠紧的大竹篓,里头插满用矿泉水瓶或玻璃瓶盛装的液体,无论是浅绿深青,还是橙黄色系,都统称为“Jamu”。通常她们都会一手提着置放杯子和杂物的袋子,另一手则拎起用来清洗杯子的小型塑料水桶,一路停停走走,沿街兜售竹篓里的“神奇饮料”。

这些妇女有个专有名称,叫“Mbok Jamu Gendong”,按爪哇文意译,就是“背着Jamu四处叫卖的阿姨”。

走累了,这些阿姨便会找个地方坐下,卸下竹楼,在街边,或在传统市场旁。只要顾客上前说明“所需”,她们便会从竹楼抽出三两支Jamu,然后施法般东掺西和,再加些热水,调出一杯对症下药的“神奇饮料”,让顾客一杯在手,仿佛信心大增。

这情景在印尼群岛随处可见,尤其在爪哇岛中部,那里是她们的故乡。

在爪哇文里,Jamu就是“传统草药”的总称。有说这名称源自7世纪建于中爪哇的印度教王国Mataram,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对印尼人而言,这些萃取自天然植物的根茎、树皮、树叶及花朵果实所制成的药汁,是世世代代透过传统经验而流传至今的保健食品。

Jamu的影响对巴厘岛人是根深蒂固的,除了那些背着Jamu四处叫卖的阿姨外,许多乡下妇女都习惯在自家庭院及附近绿野采撷相关草药,再依据各自的家传配方,以石臼捣磨,榨汁过滤,再加水制成,是日常保健,或家人生病时的灵药。

此外,印尼女性也认为Jamu有美容养颜、瘦身、健胸、滋阴的功效,而男性则相信在Jamu中加入一个生鸡蛋,搅拌后马上饮下,会有强身健体的神效。也正因为这些“商业价值”,使得Jamu在近十多年来发展神速。由于工业制药的飞速发展,现在已出现越来越多的袋装药包、一冲即溶的药粉、胶囊、药丸、软膏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其实,Jamu所采用的“草药”千变万化,除一些稀奇植物外,三大主角全离不开我们熟悉的姜类,包括具有杀菌抗炎功效的黄姜(Kunyit),强身活力的南姜(Lengkuas)以及暖身作用的生姜(Jahe)。此外,亚参(Asam Jawa)、丁香(Cengkeh)、肉桂(Kayu Manis)、蒜头、蜂蜜等,都是人所尽知的。据了解,印尼大约有7000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但其中只有1300多种被广泛使用。

长久以来,Jamu从民间家庭出走,透过这些“背着Jamu四处叫卖的阿姨”而传遍印尼各处。

或许,对华人而言,有着几千年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对Jamu多少会有些“不屑”。一开始在街边遇见“Mbok Jamu Gendong”时,你或许会这么想:不过像我们流动的凉茶摊罢了!广东凉茶也有无数疗效,能想得出来的大概都有。设想一位卖凉茶的小贩,竟然还要背着一竹篓的凉茶去穿街走巷兜售,格局也未免太小。

然而,当我们见到这些“背着Jamu四处叫卖的阿姨”时,总会让我想起曾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到处可见的街边凉茶摊,前后30年不到,便随着凉茶冲剂、茶包、罐装凉茶以及商场里的连锁凉茶铺的发展,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印尼的这些“Mbok Jamu Gendong”便有了几分弥足珍贵的味道。

摘自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猜你喜欢
爪哇竹楼竹篓
爪哇金丝燕:被燕窝拖累的小燕子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用竹竿撑起的竹楼
螃蟹行为
读图
爪哇蜡染艺术里的中国元素探析
螃蟹行为
螃蟹行为
印尼六三茶叶生产商推介爪哇乌龙茶
说话的竹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