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加速推进中非农业合作

2016-05-13 16:54张希颖彭苗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非农场非洲

张希颖 彭苗

2015年12月,出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包括“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并承诺中国政府将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该计划的实施。这为中非农业合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多数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非洲国家而言,推动中非农业合作不仅有助于减贫和经济持续增长,也是共同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以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办农场为切入点,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中非农业合作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一、中非投资合作兴办农场的发展及特点

中非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那时起,中国便开始推动农业高层交往与人员往来,重视农业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尤其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加大力度促进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并向非洲国家转移了400多项技术。截至到2015年12月21日,中国农业部已与17个非洲国家和组织签署了31份合作文件,在当地援建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超过1万多名专家奉派到非洲支援农业发展和传授经验,同时也在中国帮助培训非洲农业经济技术管理人员。

(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非农场合作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扩展到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1990年江苏农垦与中垦集团在赞比亚建成中赞友谊农场,后又购买喜洋洋农场和中华农场;1994年中垦农场在非洲建立家庭农场,由最初投资130多万美元的中小型农场发展成为目前资产总额543万美元的大型农场;2000年中国农垦集团开始在坦桑尼亚经营农场,从2013年开始每年种植面积都会新增300公顷,现种植面积接近1400公顷;还有2011年中国湖北万宝粮油公司在莫桑比克加扎省当地农场投资水稻种植项目近3亿美元,滚动开发土地20000公顷;中国皖津公司在津巴布韦投资经营农场,从2011年的2个农场1800公顷土地发展成2015年的10个农场,占地面积达到1.2万公顷。

(二)农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为其在非洲国家兴办的合作农场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显著成效。在肯尼亚,投资上百万美元用于建设圆形喷灌设备,既节约当地水资源,又提高了农场的灌溉效率;在莫桑比克,通过引进农业机械,提高了播种、收割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同时还向当地农户提供优质棉种、农药化肥,提高了当地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在安哥拉,通过对土壤改良、播种密度对比试验、施肥量和耕作农艺及田间管理技术综合施用,实现了玉米单产600斤,大豆单产200斤;在贝宁,通过开垦荒地,研发适宜当地的棉花品种、修建10000立方米蓄水坝,并在棉田里安装先进的滴管系统,还发明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溉与施肥,大幅提高了水和肥料的利用率,使得当年的棉花产量较当地平均产量提高了2倍,达到每公顷3吨。另外,在尼日利亚,将传统农业与渔业相结合、引进稻田养鱼技术,使粮食产量与鱼产量翻番;在塞内加尔,选用当地常规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示范,每公顷产量突破了10吨,为非洲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场合作日益深化

近10年来,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逐渐增加,农场合作方面的合作也日益深化,在种植业、养殖业和生物燃料等领域都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合作。随着中非农场合作的日益深化,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动农业加工业,农超对接进行全产业链投资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双方的共同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要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发展农场,并把中国解决人口粮食问题的成功经验传播到非洲。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还为非洲很多国家的农业部门在水稻、园艺和畜牧等专业领域提供定期培训的技术援助,例如,截至2015年10月,仅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就已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还有皖津公司在津巴布韦投资的温亚利农场,成为非洲农户学习、交流种植技术提供平台。同时,江苏省农垦公司还通过在津巴布韦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以农业种植业发展为基础,不断向养殖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延伸。

二、中非投资合作兴办农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非洲可耕地面积717.34平方公里,然而实际耕地面积只占总数的29.55%(2012年统计数据)。塞拉利昂土地利用率不超过10%,安哥拉、莫桑比克、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国土地利用率不足20%,赞比亚有将近60%的适耕土地还在闲置中,几内亚和乌干达土地利用率最高,也不足其总可耕地的60%。在一些地区,农户实行土地轮作、休耕,有时候土地会被闲置两三年。联合国200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赞比亚的60多万农户中,过半是小型农户,这些农户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使用人力驱动的劳动工具,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了非洲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率普遍的低下。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办农场,尽管从中国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但当地落后的文化教育、低技术素质的劳动力,难以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大片土地无法耕作,制约了农场合作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是保证国家或地区农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兴办中非农业合作农场,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了。比如,非洲有60多条跨境河流,但只有5%的农村用地得到灌溉,并且这些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马达加斯加和苏丹两个国家,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道路交通状况也极大地影响了非洲农业生产的发展,据非盟统计,交通运输成本占非洲内陆国家总生产成本的20%到40%,高于发达国家平均10%的比例。在非洲,只有33%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铺设好的道路。还有供电也是个难题,目前只有40%的非洲人用得上电,远低于全球68%的平均值。非洲很多地方虽然耕地多,但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当地政府又无力投资,大大制约了中非合作农场的发展。

(三)农产品加工程度薄弱

农产品加工业是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国内农产品加工相比,中非农场的农产品加工环节仍比较薄弱,这也影响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约了中非农场合作规模的扩大。而中非农场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也与农场当地工人的综合素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仓储与物流环节严重脱节,导致产后损失率极高,农业生产成本扩大。除了农业种植业外,养殖业的加工水平也很低。例如,佛得角领海本来有丰富的渔业养殖资源,但是由于其水产冷冻加工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渔业产品大部分都无法加工,只能低价直接进入市场,由于产品的利润和附加值都很低,不可避免地会使当地渔业资源遭到过渡捕捞或破坏。

(四)农场生产的“本地化”程度不高

由于中国从事农业的企业不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也意识不到非洲国家与本国文化差异、生产差异及法律制度差异,因此在农场经营过程中,经常引起一些矛盾或纠纷。例如,非洲的一些国家大多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如南非最低工资标准为150兰特/月,约合人民币1600元,但在中国国内种地的农民就没有最低工资,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就很难支付这种最低工资标准,从而引起劳工罢工或者诉讼。还有,非洲国家的员工如果要加班,必须征得员工同意,而加班在农业季节性生产中有时很难避免,中国企业在国内可以实行农业生产包干,在非洲不行,如何计算加班费也是麻烦事,所以,这也容易导致外界指责中国企业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违反当地劳工法规等等。

三、加快中非投资合作兴办农场的途径

(一)加大中非农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管非洲的基础设施一直都是投资重点,但总体上说非洲的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场快速发展的基础。例如,乌干达近年开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电站、炼油厂、水电站、电力传输等,就为农场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促进了乌干达境内农场粮食实现稳步增长。

我们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会议上提出的“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加大对非洲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电力以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非洲农业生产环境,为建立现代化农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奠定基础。

(二)发展中非农场现代化技术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中非农场只有发展现代化的农场才可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更大的收益。乌干达的果农学习了中国专家传授的苹果整枝与套袋技术,苹果的优果率从60%上升到85%,产量翻番;在喀麦隆农场,中国带去的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将当地的平均亩产从67千克提高到437千克。

由此可见,将中国先进的适用技术应用于中非农场合作,把种子培育,灌溉技术,养殖技术等输出到非洲,帮助当地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取得的成果,如中国和荷兰在畜牧业以及花卉种植技术方面的合作成果、欧洲先进的生态技术、中东国家的节水农业技术等转移应用于中非农场,对提高非洲农业技术含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当地农场的收入,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快中非农场产品深加工发展

农产品本身价值低,适当加工农产品不仅提高其附加值,减少因农产品腐烂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而且提高销量,创造就业岗位,创造价值。尼日利亚的气候和耕地都非常适合番茄生产,年产量达180万吨,但是由于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问题,一半番茄都会烂掉。中国企业帮助尼日利亚在本地投资番茄酱加工厂后,通过对番茄进行进一步加工,日产番茄酱数万吨,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非洲,农产品加工业普遍落后,农产品的价值损失很大,因而在农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我们也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包括粮食、水果、油料、棉花、水产品都可以在有条件的农场进行试点,通过示范在推广。

(四)拓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发展

在非洲投资建设建立专业化农业产业园区,如丝业产业园、棉业产业园、蔬菜产业园、水产品养殖产业园等,在农业产业园区内,依托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平台进行农业科研合作,既可以提升产业园区的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也可以吸收各国更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有的企业通过投资非洲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并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对非洲农业投资全产业链“本地化”。不仅是农场员工本地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营销本地化,以及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全面提升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非双方在农场合作中应继续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努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中非基金和丝路基金,抓住“一带一路”和中非全面合作的历史机遇,把握中非农业合作趋势,立足当地发展需要,创新农业合作模式,推动非洲农业发展转型,使中非农场合作成为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卫东 ,杜志雄.家庭农场发展的荷兰样本:经营特征与政策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15(2):22-26.

[2]史晓英.中非发展农产品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4(7):115-116.

[3]杨江,万科,黄建新 .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4(12):31-34.

[4]张慧宇.美日法三国家庭农场经验[J].北京农业,2013(3):33-34.

[5]张迎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3(3):27-29.

[6]郎秀云.家庭农场:国际经验与启示-以法国、日本发展家庭农场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36-41.

[7]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4):70-73.

[8]卫志民.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化解[J].现代经济探讨,2014(10):57-61.

[9]中国西藏网:《学者:中非农业合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有望迎来历史性突破》,2015年12月2日.

猜你喜欢
中非农场非洲
农场假期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农场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一号农场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