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的滩涂上惊现一位不速之客——一头长达14米、重达数十吨的抹香鲸。第二天,如东洋口港又发现了一头已经死亡的抹香鲸。如何处置这两条足有半个篮球场长度的巨鲸,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处理不当,巨鲸尸体还会爆炸!
巨鲸会爆炸?
巨鲸爆炸并非是危言耸听,2004年1月26日,台湾发现的一头身长17米、体重50吨的抹香鲸尸体便在运送中途经闹市时发生了爆炸,鲸的血和内脏喷了出来,周围的街道、建筑和行人霎时陷入一片“血海”。那么,为什么巨鲸会爆炸呢?
体型庞大的巨鲸拥有着惊人的食量,例如蓝鲸一天能吃掉多达4吨的食物,这些食物在巨鲸体内消化代谢会产生大量的氨、甲烷等气体。巨鲸死亡后,气温升高等因素会加剧尸体的腐败,各种气体在巨鲸的体内积累,一旦超过了巨鲸躯体的承受能力,就如同吹过头的气球一般,立即发生爆炸。
此次在如东发现的两头巨鲸尸体,同样有着爆炸的危险,对它们进行合适的处置刻不容缓,而将它们制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无疑是最佳选择。
凝固生命的艺术
参观博物馆时,似在咆哮的老虎、枝头栖息的老鹰和低头吃草的羊群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常常让人惊叹,除了外形之外,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被还原得十分逼真。
动物标本的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古埃及人把公牛、猫、狒狒和鹰隼等动物的尸体掏空内脏并进行防腐处理,以此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
后来,动物标本又逐步演化成为人们认识和记录物种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博物学家们跟随探险者环游世界,见到了生活在新世界里各种奇异的物种。
由于路途遥远,要想把这些奇异物种带回到文明世界,只有把它们制成标本才有可能。动物们被浸泡在酒桶中跟随船队漂洋过海,从而逐渐演变出了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的制作方法。酒精和福尔马林可以破坏动物机体内的蛋白质,并且可以杀死细菌,起到防腐作用。
还生命以自然
——剥制标本
随着皮毛加工和防腐技术的进步,整张的动物皮毛可以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于是,人们不再满足于容易变形的浸泡标本,而开始尝试制作出还原度极高的剥制标本。
制作剥制标本时,首先要将毛皮剥下,进行防腐处理;然后用铅丝等材料制作人工支架,还原出动物的原来形态;接下来把剥下的动物表皮缝制在支架上,填入棉花等充当肌肉;最后,再安装上人工眼睛等物件,动物就“满血复活”了。
制作剥制标本的精髓在于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尽可能地还原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本来面目,同时还要制作动物的生存场景,让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动物。
目前我国最大的抹香鲸标本存于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它就是一具剥制标本。在发现它之后,专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将抹香鲸的外貌和骨架复原,让人们得以一窥这种深海巨兽的霸气身姿。此次发现抹香鲸尸体中有一具也将被制作成剥制标本,届时,它将成为新的“巨无霸”。
探索机体内的奥秘
——塑化标本
随着标本制作技术的发展,塑化标本这一新奇有趣的标本制作方法被广泛应用。此次如东县发现的另一具抹香鲸尸体便会被制成塑化标本。
塑化标本是由德国的哈根斯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塑化标本能够定格动物运动的瞬间,清晰地展示动物的骨骼、肌肉和器官结构,仿佛就是一张立体的解剖图,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塑化标本到底是如何达到这么神奇的效果的呢?
动物体内的水分和脂肪是尸体腐败的主要诱因,所以,在制作塑化标本时,需要将经过消毒处理的动物身体浸入具有神奇化学性质的丙酮溶液,它可以把动物身体中的水分和脂肪置换出来。接下来,就是塑化物质高分子聚合物“出场”的时候了。丙酮的沸点远比塑化物质低,所以将浸透了丙酮溶液的动物放入液态的塑化物质中进行加热,就可以使丙酮先挥发出来,塑化物质便能顺利“上位”了。最后,通过光照、加热或化学反应,使液态的塑化物质变成固态,一件标准的塑化标本便制作完成了。
塑化标本的制作工艺复杂,据估计,对于此次抹香鲸这样的庞然大物,塑化标本的制作将需要长达3年的时间。尽管等待的时间漫长,但相信到那时,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塑化“巨无霸”。
两头搁浅的巨鲸,尽管永远地失去了生命,但通过标本制作,它们的生命被凝固定格,它们的躯体成为人类了解生命奥秘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