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白
年轻,干练,谈吐自然。
佩戴一副略显老成的黑框眼镜,掩盖不了他的青春气质。在贵州大学校园遇到刘飞,你可能会误以为他是一名大学生,或者是一名经过历练、说话得体的学生会干部。
事实上,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今年33岁。他还是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中国化工学会专家库专家、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省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技术特色重点实验室主任、贵州省化工与清洁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前不久,刘飞获评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和省人社厅组织开展评选的第十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同时,被贵州省推荐参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不喜欢重复”
“生命的美好,在于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并在探索中享受快乐。”透过眼镜片,能感受到刘飞眼神的自信。
不安现状,讨厌重复,勇于挑战,探索未知。这是刘飞三十多年的人生之旅一以贯之的性格习惯。
当年,成绩优异的贵州兴义八中高三学生刘飞,高考前夕一场意外导致胳膊受伤,在考场上手臂一直渗血,发挥失常的他与全国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贵州工业大学(后并入贵州大学)。
当年亲朋曾经劝他复读一年再考,但他却选择了就读贵州工业大学材料学。“复读就是重复,我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
这只是“不喜欢重复”的刘飞做出的第一次人生选择。接下来,刘飞的很多选择都在不断挑战自我。本科毕业,他选择了读研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又继续选择了到华南理工大学读博。
2010年,博士毕业的刘飞,评上了贵州大学副教授。这时候,对于那个年龄段来说,一定程度上似乎“功成名就”了,“但我却反而比以前更加迷茫,难道我从此就在大学里按部就班地从事教学吗?”刘飞问自己。
刘飞说,在大学当老师,往往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纯粹地教书;一种是教书之余帮助企业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这可带来不菲收入;还有一种是教书之余从事科研工作,这既枯燥又寂寞,被人称为“坐冷板凳”。
最终,刘飞选择了“坐冷板凳”。事实上,那个时候,结婚不久的刘飞急需钱购房,不少朋友劝他“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
“活着的意义难道主要是为了钱吗?”刘飞反复思考。在刘飞看来,撰写各类评价报告虽然挣钱很快,但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撰写评价类报告本质上是重复单调的过程,缺少探索未知带来的乐趣。”
一开始,家人也有抱怨,因为痴迷科研的刘飞无暇顾及家庭,慢慢地,深谙其个性的家人从不解变成支持了。
“冷板凳”上熬出“热材料”
3月3日,走进刘飞的实验室,我们看到了摆放着的一堆实验成果样品——瓷砖和涂料。
“这可不是普通的瓷砖和涂料。”刘飞如数家珍道,这是他和团队历尽辛苦研制出来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主要用途是在建筑方面,功能为“防止热量外流,保持室内温度”。
为何选择从事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在广东读博士,是选择进入这一科研领域的关键。”刘飞说,广东拥有很多从事开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的企业,如生活陶瓷、艺术陶瓷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企业较为传统,大多生产化工材料,如水泥、玻璃等传统材料。刘飞决定利用读博所学知识,学习广东的先进经验,结合贵州资源特点,在贵州研发功能性较强的材料。
从此,刘飞踏上艰难的科研之旅。遴选原材料、建立检测方法、分析讨论数据……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
他创新开发了固体废弃物预处理制备纳米硅酸钙保温隔热功能材料;开展资源催化转化利用的研究工作,掌握了相关多孔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能源清洁开发。
科研伴随风险。有一次,正在做实验,突然出现硫化氢泄露,而当时设备出现问题无法关闭,刘飞和团队成员只好赶紧把设备抬到空旷的地方。
为检测研制材料的性能,刘飞选择了在温差较大的哈尔滨漠河进行测试。这意味着,刘飞常常奔波于贵阳与哈尔滨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数年不懈努力,刘飞研制出了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多孔保温隔热材料”,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忙于科研的刘飞,教学工作并未懈怠,成绩同样出色。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他的课生动风趣,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奖。
教学和科研的不俗,2012年30岁的刘飞评上教授,成为当时贵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
最近,结束牛津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之旅,刘飞回到了贵州大学。事实上,刘飞有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
“一方面,是贵州大学培养了我,我不能忘本;另一方面,我有浓厚的家乡情怀,希望利用所学知识为贵州发展尽一份力。”刘飞说。
“外国的科研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实验室一个电灯坏了,立即有专人来维修。但在我们这里,大概一个星期都难以引起重视。”刘飞说,要缩短差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访学归来,刘飞带来了外国的先进理念。他带头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尽量缩短与世界一流学府的差距: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层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学科主流发展方向;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团队管理模式……
为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刘飞团队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教授作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人才团队的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同时,通过学生联合培养、团队成员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与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刘飞和团队坚持走“产学研”科研开发合作之路、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地方企业。目前,他和团队已与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遵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及民营企业开展了合作研究,部分研发成果处于中试验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