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梅?刘大泯?杨洋
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瑰宝绚烂,赋予了贵州国有景区浑然天成之美。要留住这自然之美,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就需要创新景区改革路径,推进景区走全域联动型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其作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努力打造高品质、高知名度、高效益的旅游发展升级版,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持续增长,多彩贵州的美好蓝图已然开启。
在这幅画卷中,国有景区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15年贵州省旅游改革工作重点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强调要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保护开发为原则,以“三权分离”为重点,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务实创新推动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贵州景区体制机制改革之困
目前,贵州全省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一定成效:64个国有及国有控股景区已启动深化公司制体制机制的改革,57个景区明确了资产范围,进行了清产核资;53个景区进行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同时,各景区纷纷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管理方式。这一系列举措,激活了景区内生动力,完善了治理结构,使全省景区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但与此同时,改革进程中也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景区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的景区仍沿用旧的行政性管理模式;大多数景区缺乏风景资源价值估摸及科学规划发展手段;部分景区发展受土地资源缺失的影响;景区融资投资平台普遍较弱……
总的来说,从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度、创新效率4个方面综合评判,贵州国有及国有控股景区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只有黄果树旅游景区、荔波漳江风景名胜区、青岩古镇景区、梵净山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百里杜鹃、桃源河景区、天河潭景区、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龙宫旅游景区、织金洞景区11家国有景区相对较高,可通过先期体制机制改革,补缺各自短板,从而示范带动全省旅游景区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打造贵州国有景区转型升级版
提升贵州国有景区的活力,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景区分类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景区改革的路径,推动国有景区走全域联动型发展之路。
首先,要明晰产权与权责,实现政企分开,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全域性改革,提升景区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度。贵州各景区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贵州山环水绕、云蒸霞蔚的秀美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怎样盘活这些资源?这就需要通过明晰景区内部结构产权、资源产权以及土地、林地等争议产权,盘活资源效率;通过明确景区权责、优化调整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实现景区政企分开、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组建景区管理公司,加快建立起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独大导向的传统景区空间格局”向“多维共同作用导向的全域开发运营格局”转变。
其次,要采用承包、兼并、关闭、破产、出售重组等方式,推动景区集团化运作,提升景区经济效率。在操作过程中,要创新融资方式,充分依托“互联网+”优势,推动景区加快转型发展。要加快成立贵州国有景区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优势景区实现集团化公司整体上市,扩大优势景区外溢涓滴效应,示范带动其他国有景区的改革发展。
具体来说,可通过承包、合并、出售、债权债务转移等形式,打破地域界线,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培育大黄果树旅游景区(包括现黄果树、龙宫、屯堡景区)、大赤水景区、大梵净山景区、大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景区、大织金洞-百里杜鹃景区、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并推进其在主板上市。
同时,创造条件,强化经济内力,培育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兴义万峰林景区、黎平肇兴旅游景区、施秉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格凸河旅游景区、桃源河景区、荔波漳江风景名胜区、仁怀市中国酒文化城等景区,选择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
为进一步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还可通过PPP模式(国有景区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优化景区融资平台,建立景区员工持股基金,充分依托“互联网+”优势,大力发展国有景区托管业,快速推进景区进行市场化运作。
再次,要明确景区资源价值,构建“1+N”产品组合形式,合理规划开发景区旅游资源,提升景区创新效率。要规范景区资源开发环境,健全国有景区依托企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鼓励景区周边居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稳步推进景区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细化景区旅游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手段,推进景区资源开发合理化,探索旅游“一地多用”模式,依据自然地貌的变化及旅游活动的不同,将不同喀斯特山地、林地资源在多种地质地貌环境中合理进行空间组合。围绕优势资源做文章,从单纯的观光型资源开发向休闲体验型开发转变,构建“1+N”的产品组合形式,在引客要素充沛的基础上,做足留客要素,完善国有景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要软硬结合,在推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品牌形象建设上下功夫,依托O2O等运营手段培育新型市场,提升景区美誉度和社会效率。可通过建立景区内外交通体系,实现交旅、交景一体化;打通交通枢纽到旅游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景区内部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按照“车窗风景线、最美旅游道”发展思路,促进景区旅游公路由单一运输通行功能向兼顾提供舒适乘坐条件和良好道路景观的国际化旅游产品转变。
要以科技强旅为引领,开展O2O型景区建设,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营造虚拟线上和现实线下无缝连接的完整体验过程。实施建设一个智慧旅游信息数据库、发行一张智慧旅游卡、开设一家智慧旅游体验店、开发一个智慧旅游客户端、组建一支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团队的“五个一”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促进国有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事件营销、大型论坛营销、城市形象片营销策略等,提高贵州国有及国有控股景区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景区良好品牌形象。(本文是贵州省旅游局国有景区重点资助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何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