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勇
洞察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无限前景,黎平县充分发挥市场和物流优势,依托丰富的农特产品、旅游产品,主动融入电子商务大时代,把培育城乡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经济的“新蓝海”,助推山货进城。
同时将电子商务发展与“减贫摘帽”结合,把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工作体系,与其他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目前已建设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个,县级电商产品配送中心1家,农村电子商务试点50家、各类网店1032个。
完善配套体系 不断谋篇布局
黎平县围绕发展电子商务谋篇布局,不断完善电商发展政策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从人才、资金到政策给予全面支持。
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农村电商驿站和综合服务平台,20余家民营快递物流公司入驻,快递代办点遍布全县25个乡镇(街道)。不断加快乡村宽带网络建设进程,目前已有296个村通网络宽带,179个村覆盖4G网络信号,力争到2017年实现村一级宽带网络全覆盖,2020年实现村一级4G网络全覆盖。
积极鼓励扶持县内龙头企业、协会、机构和个人从事电子商务,每年统筹300万元资金,用于对县内从事电子商务团体和个人的扶持奖励。对从事电商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跟踪服务。一年来共开展县、乡镇、村三级电商培训67次,受训对象包括农村电商创业者、企业电商从业人员、乡镇主要领导、村干部等。其中乡镇主要领导、村干部培训率达100%,县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县级以上电商培训均在2次以上,同时组织12批次420人次赴杭州、大连、北京等地区考察学习电子商务。
线上线下结合 助推山货进城
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手机就能将土特产品销到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全县已有侗乡福茶业、黔香园油脂公司等42家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或自办网上商城。“通过线上销售,客人在网站上就能很快找到我们的产品并购买,公司的销售额得到全面提升。”黎平县霞宇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娟说。
同时,黎平还将本地化运营与线上运营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
铜关村“互联网+乡村”项目以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为线下基地,以“腾讯为村”微信公众号及网店为线上平台,发展旅游产业,2015年土特产网上销售额实现300余万元。肇兴景区O2O电商平台依托地方特色商品及服务,通过线上特色馆、线下O2O体验店,将旅游景区、餐饮酒店等资源与游客整合对接,打造“生态认知+观光旅游+养生农业”的区域O2O电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推动肇兴特色农产品、特色工艺品、旅游商品的联合销售。
水口镇滚正村实行“互联网+民宿”模式,不仅培育了“侗乡特产·好物”有机大米品牌,去年实现销售额100多万元,还展现了乡村民俗旅游的独特魅力。侗乡福茶叶电子商务中心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大关,带动中潮、德风、水口等多个乡镇返乡农民工种植及经营茶叶。杨氏詹老奶侗家乡土手工美食品牌旗下产品在国内一线城市建立电商销售网络,目前已接受订制侗果达8000公斤、腌鱼5000公斤,带动佳所村100余人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黎平县腌鱼、香禾糯、茶叶、山茶油等土特产和旅游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21个省市(区),线上销售额达1200万元。2015年,在以电商扶贫为发展基石的脱贫攻坚战中,全县共有5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实现摘帽,2.56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电子商务成为黎平经济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和脱贫攻坚新引擎。(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