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萍,王 嵩,白 云,李林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大兴 102617)
大学生全过程职业规划的可量化模式构建
彭小萍,王 嵩,白 云,李林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大兴 102617)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职业规划施行将有助于提升培养工作实效。于此同时,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该项目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众多要素在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中的协调配合机制,研究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多维、闭环、可量化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实现全过程就业指导的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本项目的执行,对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层次分析法;可量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乃至国家的和谐稳定,是合格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此外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但是社会资源毕竟有限,激烈的就业竞争造就了如今的严峻就业形势,因此社会已然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高校的一项重要标准。本论文提出的观点有利于改革高校的办学措施、改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我们是以就业需求和就业实效作为根本依据,定制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显然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们的共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困惑,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职业素质训练,使他们充分做好就业准备。为此,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学生就业思想,思考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和模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传统产业在收缩,经济处于中速增长阶段,大量的传统劳动岗位迅速退出,但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长,因此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的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在不断改革,却限于信息公布、手续办理等浅层次服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功能与内容上,尚缺乏先进的职业观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使高校在培养人才这方面与社会的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存在脱节情况[2]。部分高校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却忽视社会需求,只在意就业数量而不管就业质量的问题。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针对当年毕业学生,以短期突击的形式展开,这样往往缺乏对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全局掌握,学校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引导、潜能挖掘、创新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以及职业道德培养,导致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明、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盲目跟风[2,3]。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必须得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这就需要学校从招生入校、培养过程、毕业指导和跟踪调查反馈等各个环节着手,从毕业班向低年纪辐射,从各个年级不同阶段分别指导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的就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着力于解决如何做,做什么的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才能做得好……这些成果中定性的多,但并未完整构造定量的评价与改进体系,除此之外研究对象大多以特定学校、特定专业为例,因此并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相关指标,更关系到各高校的发展。它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做出最佳的就业抉择,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是采取短期措施,临近毕业时才实行指导工作,这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素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过程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全过程,就是将指导工作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中,也融入到学校服务的全过程中。
本项目致力于研究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方式方法;研究在全过程就业指导中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机制,进而构建一个多维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有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该项目方法新颖先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当前,高校里专业种类众多,而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也有着不同年级的差别,故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本项目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计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针对由于大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过于注重课程而使评价结果片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针对各项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机制,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搭建桥梁,为教学管理与就业指导提供可靠反馈,进而构建闭环、多维、可量化的大学生全过程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以全面科学的指标客观地评价工作效果,实现工作方法的修正与效果的提升,达到高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执行本项目对提高管理水平和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1 创建大学生综合能力全过程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可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重要依据。综合能力素质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和企业测评成绩等。为了切合实际地构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应研究并确定每一学期中各项指标的权重,使得学生在不同学期内形成的单项评价与加权评价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能够具体体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努力的方向。
(1)现今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问题
a.评价体系指导方向不合理
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能通过现有的综合测评体制基本反映出,但有的测评价值导向不是很明确。测评价值导向一定要顺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实际上,业务素质在有些高校综合测评中所占的比例偏大,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等不被重视,使大部分学生重视片面成绩,从而综合能力水品低下,无法适应现今社会需求。
b.综合能力评价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
素质测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情感、情绪、思想、态度、鉴赏力等实现量化困难很大。所以,素质测评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不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要求。素质测评应该不断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尽可能使可量化的都定量化,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模糊数学法、统计学法和系统研究法。只有将定性与定量分析、实证与人文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素质测评研究的有效发展。
c.素质测评功能不全面
现在大学生的综合测评重视对结果和总结性的评价却忽视对过程和阶段性的评价,重视对被侧者输出信息的评价却忽视只有输入信息才能测评输出信息的设计,以更好地评价输出信息的过程[4]。
(2)构建该评价体系的四大原则
a.导向性原则
该原则是在让学生利用评价体系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扬长改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项原则体现了该体系在传统评测体系上的突破与飞跃,也是它最基本的意义所在。
b.社会化和个性化原则
c.层次性原则
该原则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向着更高层次逼近。每个学生都应在基本层次和全免层次上做足功课:基本层次指的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做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全面层次指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每个学生不仅要学好科技知识,更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全面素质。
d.可操作性原则
这项原则针对系统各指标的数据来源,尽可能将指标量化,从而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将复杂庞大的各面精简化,抓住主要因素,让系统在保证准确的同时,更加简洁明了。[6]
(3)构建数学模型
a.该体系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为:
S:学生综合得分;
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某种程度上是粉丝对自我认同的延伸。粉丝社群中的个体,通过接受其他粉丝的热情回应,会对“追星”产生更多积极性,并沉浸于这种付出后“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Ai:指德智体美各方面指标;
bij:指德智体美各方面附加分;
ai:指德智体美各方面影响因子;
m:指各项指标数量;
n:各项评价指标附加分数量。
b.几个关键指标的注解:
①思想道德。A1为其基本分,100分制,此项主要评测学生的文明素质、思想修养、态度行为等方面。附加分b1j,主要是给为集体作出贡献的学生加分,例如班干部,同时给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扣分,加分和扣分按照相应级别酌情考虑。
②专业学习。A2为其基本分,
附加分b2j,此项附加分主要针对学生在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四六级等操作证书和发表的论文专利等方面。
③身心健康。此项是评测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基本分为A3,100分制,按照高校体育评分标准考核办法给分,心理健康测评师给出的分数作为心理健康基本分,体育的附加分为b3j,主要为体育竞赛获奖者或参与者加分。
④影响因子ai,它为各项指标赋予权重。
(4)总结
国家应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应以大学生为本,且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a.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是评判其是否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各项能力素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开发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优秀的评价体系应使学生意识到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重视了评价的全过程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改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学生的各项素质都得到提高,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b.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只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优化培养人才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能接受其它方向学科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对多种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同时学会辨识、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生存发展。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学生具备为人处世、沟通协作的能力。
c.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如交流沟通,举止利益等,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应当意识到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这需要学校整个部门协同努力。该评价体系要达到完美效果需要长期的完善,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前人和后人的共同努力。
3.2 构建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是一项对学生平时工作与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会随着每个学生的升学,在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使用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层次的方式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细则,在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的。就业指导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升学历程以及成长经历,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借鉴和与他人对我,通过这样的对比,使他们找到自己可以努力改善自己的地方,从而有目标性的使自己进步。
(1)就业指导要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相结合。
对于把就业指导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的方法,美国是我们学习的先驱。美国的大学生活将就业指导完美融入其中:第一年,就业指导能使学生了解专业,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和就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第二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业指导加深他们对从业方向的认识;第三年就使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第四年就传授面试技巧和求职要领并教导学生如何写求职信。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实际基础,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开展得更早一些:在成为大一新生后,就要让他们思考自己希望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对于大二的同学,他们进行了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专业的工作。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除了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外,要指导他们对就业市场的思考,不仅要理解自己的能力,又要对市场的需求有所把握,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实现学生与职员身份地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建立大学生的长效指导机制,使就业指导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和长效性的作用。
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它既要提早进入课堂,又要在学生的各阶段的有侧重点。为了达到指导就业这个真正的目的,引领学生进行指导工作是一个对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过程,需要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毕业时找到工作,还在于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心理、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的发展与成熟.它如图1所示,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讲,加深对所学专业及就业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该专业就业形势是就业指导课的使命。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建立和巩固所学专业在行业领域里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忧患意识,更好的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做出合理规划,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就业指导应当着眼于学生各个素质及基本技能的培养,首先应当让学生对涉及到就业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轻微了解,而后结合他们的个人爱好、今后发展方向上的兴趣、综合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此同时,要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就是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方面的眼界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层面,要让他们对今后可能用到的其他相关知识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培养多种能力来增强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的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参加社交活动提供支持及帮助,让他们提前了解当前职场对于员工的需求,在各式社交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处理社会上可能碰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准则,树立职业意识。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则偏重于帮助学生对将来就业方向进行确定,要辅佐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专业所适合的工作领域,进而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基于实际确定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养成积极了解就业形势的心态树立竞争就业观并针对形势的要求进行自身能力的完善,例如鼓舞学生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招聘单位及毕业生的“双选会”、进行普及就业规划思想指导的讲座等等,让学生能够针对本专业的就业渠道及自身条件进一步提高就业意识及就业能力。
针对四年级学生,由于年级特殊性,他们的就业指导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完成对职业的选择,例如甄别就业信息、指明择业方法及其流程、避免被错误的择业观诱导、了解就业形势及政策等等。这一时期是就业指导的核心期,应该依据现有的择业技巧,结合诸多目前形势比如国家的就业方针、社会上的普遍就业趋势等进行适时指导。要鼓励学生主动出击,督促他们积极主动选择职业,鼓励他们提前做好关于求职的各种准备如“个人简历、求职信件”等,让学生可以从容迎接就业挑战。并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及帮助。
图1 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
(2)分层次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如图2所示,构建现代化的就业体系需要全员参与。刚进入大学就要有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重点侧重职业生涯规划,。经过极其激烈的竞争进入了大学校园,往往会对突然放松的生活产生迷惑,这时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且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未来目标,,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动力。到大二时,通过对就业知识的讲授,进而提高自己。开展指导大学生应该有的能力的讲座,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而丰富自己,创造全新的我们。大学三年级主要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为未来就业铺路。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主动的深入社会,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了解自身优势,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组织学生参观各种招聘会和洽谈会,从实际出发,找出自身缺憾,调整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发展和培养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学四年级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教导,帮助学生增强实际经验和能力。我们要针对毕业生择业期间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学生心理、面试方法、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从各个方面在思想上、能力上、知识上为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做出充分准备,进而能够完善社会经验。因为学生在不同时期个性差别很大,这就需要通过不同方面的指导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个性化指导是在广泛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人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老师要学会运用一现代信息手段,科学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矛盾,增强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和竞争,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成功。
图2 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的层次分析模型
(3)就业指导要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首先,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深入社会,从而能够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通过不断深入社会,从各个方面了解就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就业服务;然后,学校要更深入与企业单位的交流,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社会人士讲学等形式各样的方式,为学生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最后,要做到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实习时,指导老师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要与专业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就业气氛,这将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学生生涯中了解就业、体验就业、适应就业,这才是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案。
(4)倡导自主创业,拓展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最富有激情的群体,他们是新时代的生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中最不乏创造力的群体。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方兴未艾,标志着现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和传统就业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毕业生的创业在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其他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创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加强建设、创业过程模式的建立、创业实践的开展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的想法,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创业意识以及能力,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的观念应当树立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入学开始就向着就业出发,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3.3 构建全过程的动态调整的就业指导模式
这需要研究构建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机制,拟定调查内容和实施路径,从而实现对就业学生、就业单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的真实反馈,从而对企业及学生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收集。研究确定跟踪调查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以形成定期优质跟踪调查报告,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并为检查就业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建立全过程的动态调整的就业指导模式,是要最终形成就业与育人,学生与教师,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局面。
3.3.1 加深跟踪毕业生有关信息进而反馈,体现对毕业生服务意识。大学要充分加强和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建立层次分明的就业反馈机制及岗位。这些岗位可以有效增强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意识,也要对其它诸如息咨询服务、培训实践服务和帮困解难服务等工作,形成有序的程序化运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高校应当对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细则分类,调查他们各方面表现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改进设置。
3.3.2 加强召回学习体系。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后实行“召回制”,高校毕业生在任职后,如果感到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可向母校申请返校再学。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可就个人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制订相应的返校培训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起返校再学的评价机制。
3.3.3 加强对已毕业学生资源的利用。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友对于拓宽就业渠道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高等学校应发展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友资源,通过邀请成功知名校友回校讲座,发挥典型作用,以他们自身为典范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广大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各种交流会,积极赢得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充分发挥校友会立交桥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提升市场意识。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并建立长期合作意识,在彼此合作中,建立长期合作制度,从而减少校友可利用资源的流失,进而建立校友联系会,通过一系列活动从而指导有关专业、课程的建设,并通过相关研究讨论研究,进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同时也能从今学生就业,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合适人才,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2]孙彬,刘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张希胜.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4]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09,(25).
[5]李真.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责任编辑:邓荣华
G647
A
1672-2094(2016)03-0101-05
2016-04-25
彭小萍(1976-),女,湖南湘乡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