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士锋
《淮北日报》:以品牌优势增值服务提升传播力
□ 文/张士锋
近年来,淮北日报社坚持创新为要,主动顺应媒体发展趋势,科学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以做强品牌优势、增值服务功能、推动融合发展、筑牢产业支撑为重点举措,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报社今后融合发展、转型发展,全面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主流媒体 舆论阵地 淮北日报
地市党报肩负着宣传中央精神、塑造基层形象、强化政治认同、服务区域发展的独特使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成为地市党报求生存、谋发展的唯一出路。
优质的内容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我们紧紧抓住报纸内容生产这一优势,主动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新闻采写水平和内容编辑水平,突出宣传效果,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做优主题宣传,壮大主流舆论。创新主题报道,是提升党报影响力的必要手段。《淮北日报》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中心工作,创新选题策划,提高报道质量,努力将重大主题宣传做得鲜活生动,更具可读性。先后开展了“精致淮北”“城市转型”“文明创建”“美好乡村建设”等主题宣传,“聚焦‘九个一’”“新型煤化工战略回眸”“打造食品工业高地”等经济宣传,中国好人、感动淮北最美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杨杰等典型宣传。其中,《文明追梦十八年》获安徽省新闻奖年度特别奖。这些重大主题报道在读者中广受好评,为大局工作的有力推进提供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有效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二)突破思维定势,创新版面设计。报纸版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为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方式,《淮北日报》主动对报纸版面进行大胆创新。2010年6月,《淮北日报》学习发达地区办报理念,在中部地区率先改版,将报型由传统的四开大报改为国际流行的“黄金瘦报”,成为安徽省第一张“瘦身”党报,视觉上简洁明快,内容上亲民务实。《淮北日报·晨刊》连续7次改版,积极探索尝试创新,突出“导读内容简洁、编排样式新颖”等特点,成为本土信息最丰富、最贴近市民的都市媒体。在版面编排上,充分运用图片、漫画和图表等传播手段,通过图文内容上的互相补充和图文组合形成的视觉观感,更加客观直接地凸显文章主题,扩大信息张力,让读者更容易阅读和理解。
张士锋淮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三)持续深入基层,改进报道文风。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不断丰富“走转改”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紧密结合市情,以基层乡镇、街道社区和矿山企业为落脚点,精心策划“记者矿山行”“新春走基层”“百名记者下基层”等集中采访活动,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创作了一批备受关注的新闻精品佳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日报》开设走基层栏目30余个,建立基层联系点45个,刊发报道1800余篇,撰写了《走进奉献“光明”的地方——淮北矿业童亭矿500米井下见闻》《矿山里那一抹炫丽风景——芦岭洗衣班的矿嫂们》等多篇优秀稿件获得省新闻阅评组通报表扬,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
(一)挖掘市场潜力,开设专刊专版。按照全市的区域构成,《淮北日报》在市辖一县三区全部开通了县区专版。针对各市直单位和部委办局的宣传需求,开通了公安、检查、法院、人社、教育、健康等专刊专版20余个,主要刊发各单位的特色亮点工作。根据不同年龄层读者的阅读特点,还开通了南山松老年周刊、淮北青年、小记者周刊等特色专刊,为他们送上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为确保专刊专版健康运营,对旗下的经营性专刊专版采取统一管理,全程组织记者、通讯员参与策划选题、撰写稿件,有效提升了党报党刊在特定人群中的影响力。
(二)策划品牌活动,提升报业形象。每年下半年,为期五天的淮北市读者节都会如期而至,节会期间,我们举办了民俗文艺汇演、读者见面会、图书优惠展销、医疗专家义诊、优秀通讯员一日游等惠民活动,实实在在地回报读者多年来对我们的厚爱。如今,这一节会已连续举办六届,被打造成具有淮北日报社特色的品牌活动。依托淮北市小记者团,组织开展小记者进军营、看两会、相约食博会等主题实践活动7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21000人次。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报社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了社会美誉度。
(三)争取多方合作,拓展外宣渠道。
在巩固壮大党报在本地影响力的同时,注重加强地市报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对外美誉度和报社知名度。2015年以来,报社先后派遣30余名采编骨干力量前往江苏扬州市和连云港、河北沧州等地开展了“城市之间”大型互动宣传活动,通过实地采访与当地媒体推介等方式,深入细致地收集了以上城市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详实素材,并在《淮北日报》《淮北日报·晨刊》推出了20余篇城市宣传深度报道,旗下新媒体同步推送相关报道,对方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全媒体也对淮北市进行了全面宣传推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牢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特点规律,将新闻报道的品质提升与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机结合,变“物理捆绑”为“化学反应”。
(一)推动优势互补,完善传播平台。自2009年起的三年间,淮北日报社对新媒体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全市性综合性门户网站淮北新闻网,开通了皖北地区第一份手机报《淮北手机报》。2013年上半年,报社党委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将全媒体、集团化确定为战略目标,出台《关于加快新媒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付诸实践,新媒体从此飞速发展。淮北新闻网开通了视频新闻;本土第一社区“淮北网”强势上线;“淮北云报”手机客户端上线运行;报社旗下报刊、网站、杂志全面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两微矩阵”全面建成。目前,报社形成了集报、网、刊、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数字阅报屏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为报刊的多向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二)培育全媒人才,强化能力建设。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搭建编采、技术、市场三大团队架构,新媒体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数字媒体中心内部实施全员轮岗,要求全体编采人员除了要向纸媒发稿,还要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各微博、微信、网站发稿;同样也可以对好的网络新闻线索进行深度挖掘,在报纸上刊发。制定了全媒体业务考核办法,鼓励员工尤其是一线记者发布原创的、有价值的内容,为报社官微、微信提供优质素材,新闻素材一经采用,报社将根据新闻素材的价值分别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新媒体人员已经熟练掌握了各项新媒体技能。
(三)实施立体传播,放大宣传效果。创新报道模式和表达方式,增强互动频率和传播效果,策划了一系列贴近市民生活的创意推广活动。比如在各媒体同步开展“文明创建在行动”“寻找最美家庭”“有奖问卷调查”等线上活动,与团县委合作举办“奔跑吧,少年”线下互动主题活动,引发了全民互动狂欢,提高了用户活跃度。新媒体系列产品的推出和运用推广,同步提升了纸媒内容的吸引力和聚合力,使得受众数量迅速增长。目前,淮北新闻网成为全市新闻容量最大的网站,日均点击率超过一万人次,微博微信粉丝18万,淮北新闻网官方微博地区影响力排名在认证机构中居首,阅读量超万成为常态。
凭借党报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淮北日报社确立了以报业经济为核心、非报经济为延伸,全媒体运作、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借力资本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发展的华丽转身。
(一)坚持自主创业,进军文化产业。面对主业收入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坚持稳扎稳打,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运营经验,尝试涉猎与主业关系紧密的业务领域,力求为报业转型找到新的支撑点。2011年8月,报社投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尚德文化传媒公司。公司运营后,通过收购、竞拍等方式,逐步将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车体、县域广播电视台等一大批优质广告资源收入囊中,并获得独家经营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5年底,瞄准教育培训这一增长点,我们依托淮北市小记者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投融资1500万元打造了以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尚学教育培训公司,开设了才艺、国学、财商等培训课程。通过半年的试运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招生学生数、开课频率快速增长。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多元扩张。注重发展经济实体,利用报业影响力开发一些改善民生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做长产业链,带动了整个报业的转型升级。尚善商贸公司是报社专业从事地方特产销售及代理服务的企业。为适应媒体转型,有效推动区域特产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司成立之初,就注册了自己的土特产商标“乡土风情”。依靠淮北作为全国软籽石榴基地的资源优势,开发了红石榴酒系列产品,销售市场逐步打开,产品质量获得好评。同时,公司还吸引本土的芝麻油、紫薯粉丝、酱菜等十几个品牌土特产品加盟,在全市主要商业区开设土特产实体连锁店十余家。
(三)撬动资本市场,携手合作共赢。2013年以来,报社先后注册成立了出版发行公司、网络传媒公司等经营实体;争取省、市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00余万元,实施了双面彩印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和新媒体App项目;入资控股星光旅行社公司、尚学教育产业公司,股份制改造尚善商贸公司。2015年4月18日,淮北报业文化传媒集团公司揭牌运营,该公司系报社的全资公司。公司组建以来,成立了集团董事会和监事会,建立完善了相关组织架构,初步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和规模化创收。
(作者是淮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