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学者:究竟要经过多少崎岖与坎坷

2016-05-12 08:29龚升平
中国记者 2016年10期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转型

□ 文/龚升平

从记者到学者:究竟要经过多少崎岖与坎坷

□ 文/龚升平

·学者界面·基金课题项目

编者按 2016年第9期《中国记者》策划刊发了《“记者”转型“学者”路有多远?》的一组“焦点”文章。关注当下转型大潮中部分媒体人的心路历程。反响热烈。本期继续交流探讨。

本文认为,从媒体进入高校的人才转型可以提高社会智力资源的再利用率。这种转型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薪酬水平和高校职场供求关系方面的差异。媒体人转型学者之后,尽快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起点。

转型 高校教师 供求关系

在当前形势下,又有媒体人思考是否转型高校教师,这条路究竟有多少崎岖与坎坷?作为过来人略谈一二。

一、当记者:因为热爱,因为理想

1991年我毕业分配到湖北某镇政府工作,那几年耳闻目睹基层治理之乱象。1993年夏季,我在《湖北日报》上看到《减轻农民负担千里行》系列报道,一时在湖北省震动很大。这种舆论监督类的系列报道在当时并不多见,它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正义和光明。我自此萌生了到省城当记者的想法,希望有一天也能写出类似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为正义鼓与呼。

1997年,我辞去小镇公务员工作,提着笔杆子进城打工。我梦想着当记者,也想通过新闻采访活动观察社会。1997年底,我考入《楚天都市报》当记者。其时,正逢《楚天都市报》作为湖北省第一家市民报异军突起。我很幸运地踩上了时代的节拍。

起初在社会部当机动记者,没有口线,新闻线索原本不多。但因为热爱这个职业,我总是千方百计寻找线索。

1998年情人节那天上午10时零8分,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附近发生了一起公交汽车爆炸案,造成16人死亡,30人受伤。[1]惨案发生后,众多记者趋之若鹜。有关部门于11时至15时30分封锁了长江大桥,致大桥交通暂时中断。我接到报料电话时已是黄昏。

龚升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新闻系教师

我乘出租车从江南赶往江北现场,坐在车上我一路琢磨:这么晚了哪还有什么“现场”,而且“现场”必有很多记者去过。听说大桥交通中断了几个小时,这对市民生活有什么影响?长江大桥连接大江南北,桥不通则至少有两条路过江:其一飞机,其二轮渡。关于飞机过江的事来不及打听了,我可以去采访轮渡的情况。想到这里,我马上请出租车司机掉转车头,赶往长江边的轮渡码头……第二天的《楚天都市报》发表了我采写的独家报道《昨晴川轮渡站客流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主题)平日客流量500人,昨日45000人(副题)》。[2]

因为热爱,所以“痛”并快乐着。最初当记者的那几年没什么上下班概念。我的手机号被登在报纸上,一有线索就闻风而动。从采访到写稿再到编辑看完稿子才走,通常已是深夜,我常常踏着月光走回报社附近的租住屋,后来买房了就常常乘出租车回家。久而久之我竟然学会了出租车上经常播放的一首歌——“天天看着太阳升起来,又看着星星它铺满了天。渴的时候来口凉白开,饿的时候你随便来盒快餐饭……”这几句描写出租车司机的歌词很像是在唱当年的我。

除了在《楚天都市报》当过7年记者,我还在另外几家报社工作过,当过部门副主任、主任、编委、评论员、考评员。每个岗位都让我学到了东西。

有关新闻采访方法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我认为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才是“道”,采访方法只是“术”。只要你真正地从骨子里热爱记者这个职业,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谋生赚钱的工具,就迟早会摸索出各种各样的采访方法,想不出成绩都难。十多年下来,我也有了几十本获奖证书。

最让我高兴的是,记者生涯让我找到了光明相信了光明。工作中认识了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楚天都市报》前总编辑杨卫平、甘洒热血勇斗歹徒的保卫人员代诗平、[3]全国闻名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还认识了很多助人为乐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于我而言,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一直在照亮我前行。

二、转型:发挥“交换优势”

网络媒体的兴起给报纸带来巨大冲击,慢慢我萌生了转型的想法,其时大约是2013年春。因为不愿意浪费多年积累的新闻采编经验,我选择的转型方向是——高校新闻专业教师。

我以为凭自己的条件跳槽应该不难,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转型起初并不顺利。原因之一是误解了高校新闻院系的用人标准。这几年我也接触过一些希望转型的媒体人,发现许多人也有类似误解。

常见的误解是夸大了“媒体从业经验”的重要性。媒体从业经验对新闻传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并非新闻院系招人的重点考察条件。新闻院系招录人才首重学历,一般要求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对于非博士者则要求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此外,高校普遍看重求职者的科研成果(如主持省级以上社会科学课题)而非新闻作品奖。

媒体人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推销自己。有一个原则是普遍适用的: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薪酬水平和高校职场供求关系方面的差异。

我国目前共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专业。[4]其中北上广深或省会城市的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高校是各类高层次人才求职的热门目标。其新闻院系招人往往是人才供过于求,职场关系为买方市场。这类新闻院系招聘门槛很高,不仅要求具备博研学历,而且可能会要求第一学历为211大学本科且年龄在35岁以下,还有的甚至要求具备海外教育背景。媒体人若想转会此类高校,常常需要依靠“大咖”引荐。由于人才饱和,即便是转会成功,待遇也未必很高。

如果扩大视野,将目光投向东部地区(如苏浙粤闽)中小城市的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媒体人转型的“交换优势”就大大增强。由于职场供求定理的作用以及地区经济优势,此类高校不仅高层次人才年薪与中西部同类高校人才年收入差距较大,学校还可能为人才提供住房和事业单位编制。

2013年7月,我调整求职方向,很快就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地处浙江省绍兴市)作为人才引进,成为网络传播学院新闻系的一名教师。转型后所得到的待遇也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三、当老师:掌握大学生心理是教学工作的起点

2013年8月至今,我教过许多课:“编辑学原理”“期刊编辑学”“出版发行基础”“新闻评论”“新闻采访写作”“新闻作品评析”等,曾经担任新闻系副主任。

即便有十余年新闻从业经验,要站稳三尺讲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学期上课时我常常引用自己亲历的成功采访案例,这被个别学生视为“吹牛”。还有的学生长期缺旷课,一旦过问他还能拿出空白请假条搪塞。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但如何与大学生群体打交道是每个教师都绕不开的一道槛。为了迅速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注重在教学中研究教学,另一方面频频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取经。渐渐地我摸出一些门道:转型者若要胜任教师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是教学工作的起点。如果不懂90后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无论多么精彩的教学内容和多么严格的教学管理都形同虚设。

针对大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群体心理,我尝试着将手机微博引入教学活动中。以新闻评论课为例,我开设了教学微博,常常与学生通过微博互动。在成功激发学生兴趣之后,我根据上课进度当堂布置相应的微评论作业,并具体指导投稿。微博教学法在新闻评论课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班里学生写作的新闻评论在红网、人民网、网易、新浪和《都市时报》等媒体发表。又如,“编辑学原理”本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我适时在编辑学原理课堂上增加了“微信公众号编辑”的教学内容,并将课堂移至每人一台电脑的实验室。这些举措均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媒体人转型高校教师后常常喜欢在课堂上讲述自己亲历的采访案例,但如果无视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我现在仍会在新闻采写课上“讲故事”,但坚持两个原则:其一适量,只讲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切忌天马行空;其二既讲自己的成功案例也讲自己“走麦城”,并且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空间,切忌讲得太满。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每年主办一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一时“大咖”云集,给学校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作为一名“转型”教师,我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术资源,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摸索适合的科研路径。我把新闻业务列为研究方向,目前仍活跃在媒体采编一线的朋友就是我的学术顾问,业界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就是我源源不断的论文选题。

转型三年来,我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在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篇。此外,在教学和科研中能对十多年采编经验进行再利用也让我感受到超越自己的惬意。

(作者龚升平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新闻系教师,副高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在媒体工作十余年,作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获中国新闻奖,《艾滋病患者作案难倒民警》促成武汉市建成中国第一个艾滋病嫌犯羁押点。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6年网络传播研究院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闻媒体绩效考评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C2016005〉)

【注释】

[1]武汉长江大桥引桥上昨日一公交车内发生爆炸[N].楚天都市报,1998-02-15(1).

[2]龚升平.昨晴川轮渡站客流量创历史最高纪录[N].楚天都市报,1998-02-15(1).

[3]潘勤,龚升平.江城昨晨上演壮丽悲歌[N].楚天都市报,1998-04-2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楚天都市报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转型
Share with us
沣芝转型记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