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晨
新京报:融合发展模式下都市报创新的综述与反思
□ 文/李 晨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传统都市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根据新生态、新需求进行生产?新京报通过一系列创新之举提升了报纸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了舆论传播阵地。作者从多个方面总结了新京报具体的创新举措。
内容生产 平台化战略 跨界合作 新京报
早在2003年的创刊大会上,新京报就提出“世上一切进步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没有超越,就没有价值,就没有明天,就没有生命。不创新,毋宁死”。
2012年起,新京报开始探索全媒体发展路径。通过提高新闻采集、分析、整合能力,借由强大的网络传播渠道逐步实现自身转型。
2014年,新京报11周年社庆时,全媒体发展战略进一步被明确,“革故鼎新”,下定“蜕”变决心。社长戴自更甚至为此表示“为了钟爱的事业,我们愿意赌上一切”。此后新京报对内容及其生产流程,包括从业人员结构做根本变革。
2015年,新京报提出“新京报+”和“+互联网”概念。把原创内容的优势,与IT公司的技术、渠道和资本优势进行嫁接,先后与腾讯、奇虎、小米、三胞集团、去哪儿网等公司合作,创建了大燕网、动新闻、热门话题等新媒体产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2016年,新京报利用采编优势与腾讯新闻合作,全面铺开新闻直播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雷洋案、凉山悬崖村探访、南方洪灾报道等一系列热点事件中表现抢眼。
现在,新京报不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移动新媒体、文化投资的传媒平台。
今年,新京报采编系统在全媒体内容原创生产上狠下功夫,并根据传播主场的变化,进行内容供给侧改革。新京报一切创新的核心都是围绕优势的内容生产展开。总编王跃春曾表示,新京报的所有机会与影响力相关,而影响力来源于内容。这也是现在新京报仍着力加强内容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如果说,重视内容建设是新京报新闻生产的根本,那么对于新闻采编的流程再造则可以看作是应对传统媒体转型、渠道变化以及自身进行媒体融合实践的必然结果。
同时,伴随着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传播渠道的变迁,新京报针对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规律的新变化,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将优质新闻内容通过多渠道、多样式的创新产品传播给受众。
(一)官方微博
就在今年8月,新京报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2000万,无论是粉丝数还是影响力都在平面媒体中稳居前列。
今年5月27日凌晨,当红明星李易峰驾跑车撞上朝阳大郊亭桥墩,到30日,新京报微博话题#车主李易峰超跑车祸#阅读数已达3.3亿。
新京报微博话题能达到如此惊人的阅读量,恰恰是新京报在媒体融合上的成绩体现:事发时的凌晨3点44分,新京报就建起报道微信群,包括文字及摄影记者、报网及报纸编辑、视频编辑、微信微博编辑。前方记者在现场有文字、图片等新的素材就会实时分享,后方的微博编辑根据新闻立即申请话题,在该话题下实时推送多篇最新的独家新闻。
可以说,官方微博在李易峰超跑车祸的报道中脱颖而出,与新京报整个的采编流程再造、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密不可分。
(二)微信矩阵
据统计,新京报目前微信矩阵有超过28个公号,新京报在微信矩阵建设方面,并非简单依据报纸内容细分发布稿件。新京报社长戴自更在新京报新媒体规划的探索布局中指出,要“把报纸上优势内容转化为新的网络平台,特别是垂直领域。”[1]
以新京报时政新闻部微信公众号“政事儿”为例,该公众号在创办四个月内粉丝增长40倍,阅读量增长50倍,20个“10万+”,连续三个月在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北京地区纸媒公号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成绩的取得,与新京报将报纸上优势内容转化为新的网络平台相关。新京报时政新闻部副主编马俊茂曾称:“在时政新闻的大事件面前,政事儿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做到了内容上的差异化,不跟风同类媒体做过的角度,为读者保持连贯的新鲜感;强调新闻性,注重事实和对事实以及政策的分析解读,摒弃个人化表达的评头论足。”
内容差异、注重事实与分析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报纸的优势,新京报正是依托报纸本身具有的这些“天然”优势,将其转化为了对微信垂直受众的传播。这样“新瓶装老酒”的方式,是新京报微信矩阵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视频直播
视频直播是新京报今年重点发力的领域。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其中手机视频用户4.05亿。目前,新京报已成立专门的视频直播部门,定名“我们”,主打一手、鲜活的新闻视频。
□ 新京报“动新闻”截屏。
以今年全国两会为例,新京报与腾讯合作,进行了持续16天直播,累计直播时长98.5小时,在新京报网、新京报新闻客户端以及腾讯新闻各个平台上,累计浏览量超过1亿人次,剪辑制作视频新闻120余条,累计播放量将近7000万。不间断、“零时差”、现场实时直播报道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呈现全国两会盛况。
之后的六一悬崖村探访,三名记者分别使用航拍机、直播眼镜、直播手机,在30摄氏度高温下攀爬至海拔1400米的悬崖村,当日直播在线观众超过100万,后期视频的点击量总计超过400万。除了视频直播,新京报还先后发出快讯、图片新闻及深度报道,将多种渠道的传播形式有机融合,形成多角度、多维度的创新报道形式。
(四)动新闻
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新京报动新闻融合新京报传统媒体采编资源,将第一手的新闻,进一步深加工成新闻动画。让新闻动起来,有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动新闻是新京报与小米、360、三胞集团合作推出的融媒体产品,目前已成立动闻天下公司。动新闻主打3D动画以及二维动画,3D动画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能还原到不了的新闻现场,也能展现微观的,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将新闻报道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二维动画主要运用在政策解读上,难懂的政策变身新闻动画产品,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一年以来,新京报动新闻动画视频的制作发布已经能够达到7×24小时全覆盖,同类产品无出其右。如今,团队日均生产8-10条动新闻,日均点击量超过1000万,总点击量在2016年6月已超过25亿,粉丝超过上千万。
依照平台化的战略,新京报开始探索媒介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平台是通过构建合理的商业机制与组织结构吸引连接多元化市场主体,将资源聚合、联结,实现多主体共赢。
新京报在平台建设方面有两个创新性思路和尝试:其一,是通过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实践“新闻+资讯+服务”的模式,构建优化的新型平台组织与商业机制,形成有效的多边市场。沿着这个思路,新京报与腾讯联手创办了大燕网;其二,是通过建立独立的移动终端产品,发展移动阅读,实现传统媒体新闻价值的落地,新京报就此思路推出了新闻热点话题互动社交平台“热门话题”。
(一)大燕网
新京报平台创新思路之一,是通过与互联网企业谋求合作来实现的。新京报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与一些互联网巨头采取合作方式,借助核心竞争力嫁接外部技术、渠道、资金,产生新项目、独立公司化运作,不失为一种双赢的探索。
2014年12月28日,新京报与腾讯联合,上线了京津冀城市生活第一平台——大燕网。在这项合作中,新京报负责内容,腾讯负责渠道。新京报、大燕网还联合举办了一系列京津冀论坛,涉及教育、公益、医疗、旅游、房产等多个行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据2016年8月份最新数据,大燕网PC端和App端日均UV900万,日均PV近9000万,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用户量最大的区域网站。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举办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路演,经评选,大燕网入选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佳,排名第8位。
(二)热门话题
新京报另一个平台创新尝试,是将报纸上的优势内容转化为新的网络平台,与三胞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新闻热点话题互动社交平台“热门话题”。
该款产品的运营公司名为热火朝天科技公司,这也是新京报的一次“创业”,内容团队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报社。“热门话题”不是新闻客户端,而是“话题性内容类产品”,通过机器筛选和人工精编,给他们提供“有温度有趣有用”的新闻内容。
除大燕网和热门话题之外,在实践中,新京报充分拥抱新兴技术、渠道,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内容平台打通,实现多平台分发推送、优势互补和差异化运营,打造报网融合一体化。
如果说新京报的内容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是运用分众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拓展自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的话,那么“寻找中国创客”大型创业报道及大赛活动,则是传统媒体利用内容优势,主动寻求跨界合作,搭建平台,聚焦以“互联网+”为方向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
“寻找中国创客”大型系列报道活动策划缘起2015年全国两会。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新京报自2015年5月21日起发起了“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并邀请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王健林、马云、俞敏洪、张近东、雷军、郭为、周鸿祎,著名投资人李开复、沈南鹏、徐小平、熊晓鸽、阎焱、汪潮涌、毛大庆,作为中国创客导师,为创业项目把脉。新京报希望通过“寻找中国创客”树立标杆意义,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寻找到影响未来的伟大公司。
现在“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已经运行至第二季。自寻找中国创客项目启动以来,仅第一季就刊发报道30期,共计约154个版面,报道创业项目近200个,并举办了5场千人落地论坛活动,数场小型沙龙,引起强烈反响。
截至2016年3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参加寻找中国创客活动,得到《新京报》报道后,有66家企业已经完成下一轮融资,有个别公司完成两轮融资。至少出现三个独角兽公司,七个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的公司。在公开估值的项目中,54个项目估值过亿。部分企业在创客的帮助下,成功融资到了下一轮。比如社交类产品invite,成功融资到了天使轮。
现在除60多家合作投资机构外,新京报自己也成立了专项投资基金。在未来的活动中,新京报如遇合适的优质项目将直接进行投资。活动的传播渠道更为丰富,报纸和移动端之外,新京报还搭建了全新的“魅客”网站,构建创投全媒体生态圈。创客分享论坛也从北京走向全国各大城市,在上海、深圳、乌镇等城市落地。
(作者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
【注释】
[1]马涛.新京报:让新闻成为生产力——专访新京报社社长助理、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学东[j].媒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