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直干到底”,拒人“传论骂退”
徐志频作家、评论家,湘商文化发起人之一
作为公权力的把控者,被人情这块“棉花糖”粘住手,又要想秉公办事,做一个正直而对社会负责的良心官员,比左宗棠更好的办法,一时恐怕也难得找出来
《与孝威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夜》这封信可以看作左宗棠的一封“算账信”。
引发“算账”的由头,是吴翔冈受左宗棠委托在长沙造的劈山炮不合左意。第二笔账是:楚军创办以来,吴也给自己推荐了一些人才,现在回头一看,每况愈下。
细看之下,可以看出惹得左宗棠要找他“算账”的原因了。左宗棠委托吴翔冈造劈山炮,但楚军吃了上顿没下顿,吴翔冈只得先垫钱做,他将炮交付过去,钱还没交过来。吴很不高兴,逐笔算下来,左宗棠已经亏欠120两银子,他写信来催。
这一催,将左宗棠惹生气了。楚军上万士兵,已欠4个月兵饷,加起来超过10万两白银。坐等湖南、江西两省的“协饷”,楚军军营捂紧口袋,管财务的人恨不能一分钱扳作两分用,左宗棠此时最怕听别人来催债。左氏清楚,吴翔冈家里不缺吃、不缺用,这么急煎煎地催,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自己之腹,所以批评他“商贾气太重”。
欠饷逼急了,自己拿不出,左宗棠怎么办?
关键时候,曾国藩出来救急。作为新任两江总督,他授权允许左宗棠在婺源、乐平、浮梁三地开办税务局,通过收税解决军饷。曾国藩的政策支持,帮了楚军一个大忙。
有了政策,关键在落地。江西民众的税,也不是那么好收。老百姓虽没有现代纳税人的观念,但他们懂得,政府收了钱,得看它帮自己办了什么事。办得不满意,他们就拖欠,或者干脆拒缴。更绝的是乐平老百姓,此地民风刁悍异常,十年不纳钱粮,不设厘局,反骗去朝廷10名秀才资格证。
湘军将士通过书信建立了一个“税收经验共享群”,胡林翼、曾国荃免费送“索税法宝”来了。方法是“疲缠”。用现代话说,政府做起最牛钉子户,最黏牛皮糖。民众不交税,政府派工作组天天上门来找,弄得商人做不了生意,疲惫不堪,不得不主动送上门。
左宗棠对“疲缠法”颇不以为然。他觉得,这种做法有点街头小混混的“痞子气”。自己带兵打仗是为了将民众从战火中解脱出来,目标正大光明,为什么要用痞子办法?没道理。他选择“直干到底”:先发布告示,跟商民讲清为什么要交税,告诉他们交税所得的恩惠在哪里,再派军队配合地方政府,一家一家上老百姓家里去收。资金周转不灵,欠下就是,下次记得补上;若敢公开抵抗甚至带头抵制,则对不住,带进衙门理论。
两种方法到底哪种好?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在君权天授,不存在纳税人概念,加之没有现代法治,只有王法意义上的律治,所以认真说起来,无论交税还是抗税,都是一笔糊涂账。两相比较,左宗棠的方法更接近现代法治政府理念。毕竟,他带兵打仗确实是为了将民众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如果深入追问拯救民众的目的,又是为了维系帝国的统治,让民众成为朝廷牧鞭下的羔羊,那么这税收怎么说都是不合理。所以,这个问题只能用历史眼光去看。
信末,左称王兴荐一姓郭的人投效楚军,左宗棠对王兴本人没兴趣,对他推荐的人更没兴趣。他的拒绝方法够特别,要儿子找到王兴,当面将他痛骂一顿,骂得两家人结下梁子,让他没有脸再推荐人来烦劳自己。这种方法,也只有左宗棠想得到、做得出来。
“传论骂退”拒荐的方法,其实也是索税“直干到底”的思维方式。王兴这人看来也是“疲缠者”,是块牛皮糖。这不是当时人心真变坏了,而是晚清社会衰败,乡下人无职无权,混口饭吃不容易,想摸进楚军营哨里来。当一个月兵能赚3两银子,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好工作?老乡们将左宗棠当成摇钱树,哪里想到左氏用兵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家人、自家女婿干不好都敢赶走,又怎么会被他人疲缠而委曲求全?
左宗棠这两种办事与处世的方法,今天可能仍会引起一些人的议论,毕竟,这些是得罪普通人的。但作为公权力的把控者,被人情这块“棉花糖”粘住手,又要想秉公办事,做一个正直而对社会负责的良心官员,比左宗棠更好的办法,一时恐怕也难得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