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人重于事,主张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管理,即要用对时间做对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时间管理中存在着显著问题,因为高职院校老师角色的多样性,其需要兼顾休息、工作和家庭,因此要透过时间管理问题的表象,挖掘深层面的原因,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时间管理支持系统,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师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要给予高职院校老师更多时间自主权,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措施来有效地改进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时间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112-02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索姗姗(198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引言
不同的性别、工作年限以及不同地域的教师群体,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存在差异。正是这样一个不用坐班、不用朝九晚五的职业,看起来似乎比较轻松,但却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累计工作时间其实很长。比如:教师群体是脑力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没有特别区分开来,他们需要经常考虑问题,工作也具有随时性,高职院校的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们带来最新的知识,这些都导致这样一个看似非常自由和灵活的职业,其实花费的工作时间是很长的。
二、高职院校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目前,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已从单一的科学管理体系层面过渡到了人本管理的体系层面,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即人本管理理论。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在企业语境中使用。在学校情境下,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相关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时间管理的内容、时间管理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这些年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逐渐意识到了高职院校教师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要认真分析这一群体浪费时间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时间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增加教师可支配的个人时间和休闲时间,而不是让自身变成所在单位的工作机器。高职院校教师在工作环境中如何进行时间管理,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现状,根据教师时间管理发展规律梳理出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时间管理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北京高职院校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52%的北京高职院校老师认为老师的数量少,人均工作量过多;近60%的老师觉得压力非常大。所以,怎样督促高职院校老师管理好时间,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老师和行政管理者都关注的问题。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时间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怎样做好时间管理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关注的事情。在此大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都开始研究“时间管理”。1989年 Britton、Macan 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站在心理学的视角上分析与探讨了时间管理及其行为,标志着心理学界对时间管理及其行为进行研究的开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专家们研究了时间管理倾向,获得了不错的成效。现阶段,我国对于时间管理倾向进行探讨的主要对象依旧为大学生、中学生,而缺乏对成人职业群体的探讨,将高职院校老师当成研究对象的研究则更少。高职院校老师群体的工作比较特殊,决定了他们的自由时间比较多,而且比较灵活。所以,高职院校的老师是不是可以合理安排与统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间,或许会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对其他职业来说,高职院校老师不管是学历还是学识都非常高,他们对时间的意义与价值认识较清,能较好地监控与评价时间。例如,高职院校老师常常会设计教学和科研计划,设置工作目标,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他们对自己时间的使用和安排的预期和信念都比较高。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影响要素,获得以下结论:相对高职院校女老师来说,男老师设定的目标比较高,或许是因为男老师的控制欲与能力往往比女老师要高,重点体现在他们会更多地设置工作目标与规划,制订日程表;相比其他年龄段的高职院校老师, 31~40 岁年龄段老师混乱倾向更加明显,因为混乱倾向维度为反向计分,因此 31~40岁年龄段的高职院校老师的混乱倾向是最低的,主要体现在会制订活动与工作规划期限、通常不会浪费时间、能按时完成任务等,这或许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高职院校老师正处在中年阶段,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参加工作时间5~10 年的高职院校老师相比其他老师的目标制订、混乱倾向以及时间管理的倾向更显著、更为合理,其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与把握更好,而且他们正处在壮年时期,拥有更多的精力来对时间进行管理,实现目标,主要体现在更加科学地安排日程表,按时完成任务等。
“振兴民族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因此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学校和教师的诸多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教师的工作环境(通常指办公室和教室等实体环境),对教师的工作时间效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对保证教师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布置办公室时要突显其文化内涵,可以点缀些绿色植物,室内照明的亮度分布要均匀,另外要创设良好的办公秩序,合理布置好通道设计,尽量避免人员聚集和穿插。总之,办公环境的设计一定要人性化,照顾教师的身心需求,这样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才能够得到高效使用。
在学历方面,获得硕博学位的高职院校老师相比其他老师在时间安排与自控、制订目标与时间管理的倾向更为合理,也更高。他们知识丰富,对时间价值与利用的认识更高,而且其在漫长的学习历程中,培养出了科学使用时间的习惯,同时随着学历的升高,自己安排时间的能力与信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职称为教授或者副教授的高职院校老师相比其他老师在制订目标、安排时间、混乱倾向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都更加高,更为合理。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合理地安排与统筹休息、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中,能更好地安排时间,按时完成目标,自我控制与监督的能力较好。已婚的高职院校老师相比未婚的高职院校老师,混乱倾向更加明显,有小孩的高职院校老师的混乱倾向明显高于没有小孩的高职院校老师。
三、结论 概括来说,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还是十分科学的,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与自控上更加科学;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在职称与工作时间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制订目标因素在工作时间、职称与性别上的差异都比较明显,时间安排因素在学历与职称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时间自控因素在学历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混乱倾向因素在孩子、婚姻、年龄、职称、工作时间上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时间管理倾向和其各个因素在其他方面上的差异都接近明显水平。因此孩子、婚姻、年龄、职称、工作时间等对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和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证明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会随着工作时间、年龄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为改善已经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好预防工作,要利用培养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技能、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来提升高职院校老师的时间管理倾向。
参考文献:
〖1〗杨颖高校教师工作倦怠、自我和谐与心理症状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2〗袁圆员工的时间管理、工作——家庭冲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刘涛论人力资本视域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1,(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