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热热闹闹的课改表象底下,有一股浊流在滋生、在涌动,致使语文课堂教学走上岔道,陷入误区。对于这些“流行下的误区”,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把握住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重名义轻传统,重形式轻实效,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生硬地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文本拓展要有“底线”,自主学习要有“引导”,小组合作要有“实效”,媒体使用要有“尺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拓展;自主学习;小组组合;媒体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89-02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曹丹丹(1981—),河南郑州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一、文本拓展要有“底线” 文本的解读与拓展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形成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共识,有目的地进行拓展,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状态。对文本进行五脏六腑解剖式的条分缕析固然不可为,然而将传统的东西一把火烧光更是错误。在新观念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这中间的“度”如何把握才能达到“保底不封顶”呢?我个人认为——文本拓展要有“底线”。
语文教学在新观念的影响下,变得灵活开放,无论授课内容,还是授课方式都在寻求着一种开放,一种走向课外的拓展。拓展是在研读课文后的自然延伸,是语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不是旁枝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比如:一位老师在公开课《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上,激情澎湃,现代味十足,内容中有关于画画的,有唱流行歌曲的,有分析中西美术作品的,有大谈古今名胜的,还有的从曹雪芹的《红楼梦》说到余秋雨的《废墟》,从古罗马斗兽场谈至圆明园的汉白碎玉。教师旁征博引,学生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一节课只有四十多分钟,牵涉文章内容的大概仅五分钟,也就是说对文本的原始利用也只有短短五分多钟时间,其余的时间则大谈美学欣赏,旁枝逸生,不见主体。课堂既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又不见精彩语句的品味咏吟,从语言到内容、从段落到结构几乎没有问津。
新课标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也日益多元化、现代化,但无论是哪一种个性的凸显,是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脱离文本,漫无目的展开所谓的扩展阅读,而后随意引用这些阅读文本进行迁移、拓展,实际是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是多元化课堂。语文课堂的讨论也要接近文本要点,脱离文本空谈则失去课堂重点的意义本质。[1]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不是某种文化某种艺术的课。”所以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拓展的本质在于引发一种欲望,一种自我发展的欲望,这样才能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2]。文本拓展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教学方式。离开了文本的拓展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林。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了解文本的同时,再筛选、补充一些与文本的主题、作者、主人公等相关的课外资料。我们决不能为了超越而超越,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
二、自主学习要有“引导” 我们一再强调文本及文本拓展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与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相符合的。新课程提倡多重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及生生对话等,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语文课堂的底线。然而,文本的意义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尽管新课改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可是我认为自主学习要有“引导”。
下面我们请看在《教育科学论坛》上提到的一位老师讲授《两块银元》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都已经预习过《两块银元》这篇课文了,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
生:我都懂了,不需要讲什么了。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银元。
生:一块银元合多少人民币?
生:银元是怎么来的?
师:大家都想了解这些问题吗?
生:对。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因为老师身上正好有一块银元。(老师拿出银元,通过投影向全班同学展示。)
师: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的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和大家一起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生讨论商量,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到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二是某某同学的爸爸在银行工作,给他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解银元与人民币的比值。学生按照方案分头行动并圆满解决了问题。
当看完这个教学环节,我们会觉得学生够主体的了,老师确实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学习,也够费时费力的。但是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语文的本性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教学目标?语文文字训练到哪里去了?课文读到什么程度了?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这种自主学习是虚假的,只追求于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样是肤浅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的,没有老师指导的自主学习,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依旧保持在原有的基础上,难以提升创新价值,完善局面。[3]自主性练习要进行到实处,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表达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断探索知识,鼓励学生。从而决定自己在何时以什么方式介入,进行适时必要的指导。
三、小组合作要有“实效” 教师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渗透在新课程中的另一个理念也不容忽视,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在活动中发展”。在语文课堂上常见的活动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有丰硕收获呢,是否会有实效呢?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小组合作要有“实效”。
首先,教师要针对符合学生补充知识的内容,内容要既有激情又有精彩,不然就会出现可有可无的情景。要找到适宜时候来表达我们的学习需求,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为合作而合作。其次,联合思维能力,要运用都有的重点来刺激学生学习态度,让个人或小组学习都有感兴趣的方向,否则就会单调无味,没有积极活跃的气氛,或者反应慢的学生容易被思维敏捷的学生同化,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就变成表面现象的一个拓展,没有带动其他弱一点的学生的特质。再次,教师参与到队伍中平等学习,找出要点,活动中分别和学生交流心得,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结合实际提出结果分类回复,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引导。让学生会思索,这样使学生思维迸发到一个极限点,兴趣提升到学习精神层面。这就是教学意义的进步。
英国的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教师要用“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小组合作,使得这种方式真正具有教学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四、媒体使用要有“尺度” 无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不等于单纯地自己读书,合作不等于外在形式的小组合作。要将二者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还需我们把传统与现代两种语文教学方式相互融合与渗透。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了语文课堂。语文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语言是一种工具,多媒体也是一种工具,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信息交流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这样会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也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运用课堂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凡事过犹不及,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媒体使用要有“尺度”。
很多老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忽略了教材文本的不同特点,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不同要求,一味地使用多媒体,甚至为媒体而媒体,因而用声响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
下面我们看一位老师运用多媒体讲授《西湖的绿》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之前老师已建立了课文学习素材库,比如课文原文、配视频的朗读材料、相关西湖的图片及视频、相关文章及西湖诗词等):
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一: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浏览“西湖的绿”的相关图片,大致了解课文参考资料,并了解课文分析。
任务一:你认为作者对西湖有哪些独特的感受?通过学习,你对西湖有什么感受?请发表意见。
活动二:把文中描写西湖相关的图片给学生播放五分钟,并找出有关资料的魅力所在。
任务二:这篇游记的美丽在于写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及“西湖的绿”,其写作角度新颖在哪里?请谈出自己的见解。
活动三:感知这篇具有魅力的文章,播放课文朗诵录音,配以音乐,边听边浏览相关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三:我们能感受西湖那浓浓的绿,请把含有“绿”的词语或是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并与食品中哪些绿作比较。
活动四:有目的地欣赏一处美景。
任务四:自己构思并描绘美景(课下作业)。
当我们看完这个教学片段会怎么想呢?我认为这还是一个蛮成功的教学案例。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营造学生自主思考、体验的空间;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读、思、写的结合,从而实现一种知识的迁移。因此,提醒众多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使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从而使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契机。
以上是我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误区所提出的认识与观点,在此抛砖引玉。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在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同时,不舍弃传统的精华,继续发扬与创新,把这种理念真正变成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实施;同时真正深入、细致地去领悟新理念的实质与精髓,从而一步步走出迷失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永锋净化语文课堂还我语文本色〖J〗校长阅刊,2007,(Z1).
〖2〗周松传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几个误区和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3).
〖3〗李汉泽流行下的误区——兼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六有”〖J〗教育科学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