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幼儿在幼儿园保持沉默,不和老师、小朋友交往,而在家能很正常地和家人交往。也正是因为不说话,常常容易被归为胆小、害羞一类,其实这就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典型表现,这一现象在幼儿期,特别是女幼儿尤为明显。培养幼儿的良好交往能力不仅能使幼儿结识到更多的朋友,还可以促进他(她)在学习中精力更加集中,更重要的是他(她)可以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更加健康。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跟踪观察
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33-02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简介:肖晗(1981—),湖南长沙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及学前教育系专任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妞宝贝 刚入园幼儿都容易哭哭啼啼,老师会给予更多关爱和照顾,但有一个幼儿,她入园后不哭也不闹,独自坐在自己椅子上,表面上显得很乖。半个月后,别的幼儿都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是她还是任何活动都不参加,也不和任何人交谈。
妞的半天:
8:30—9:10 教学:不参加。
9:10—10:00 早操:站在队伍外,不参加。
10:00—10:30 教学:一副很茫然的样子,没有任何交流。
10:30—11:00 户外:走神状态中。
11:00—11:15 盥洗:小心地避让身边的朋友,最后去完成洗手,做得很好。
11:20—11:45 午餐:基本不太吃,拒绝老师喂。
11:45—12:00 餐后游戏:拒绝和旁边的小朋友拉手游戏。
在日常活动中,这个幼儿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照幼儿情况后,发现其情况与选择性缄默症有些类似。与家长深入沟通,建议家长引起重视,带妞去做系统的检查,湖南省儿童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小儿在言语获得成功之后,因精神因素而出现的、在某种场合下沉默不语的症状。其实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社会功能性行为的问题。多发3~5岁阶段,女孩比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与在家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则相反,在幼儿园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见到亲人与其他幼儿说话,立即低头不语。这种症状在言语表达上与场景和对象有着鲜明的选择性,所以叫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的儿童,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封闭、很少接触外界造成的,也有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等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治疗建议 (1)避免给予其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儿的心理矛盾,鼓励参加集体活动,以逐渐消除其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邀请小朋友到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
(4)转移紧张情绪,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5)采取行为矫正治疗,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在患儿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其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
(6)采取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等,同时服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
(7)特别提醒:①幼儿园老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减少患儿单独静坐独处的机会。②不要逼患儿说话,这样可让患儿感到环境没有任何压力。③父母每天抽出至少半个小时与患儿谈话,并允许患儿不回答问题,以减轻患儿内心的紧张和焦虑。④经常激发患儿展示自我的主动表现欲望,这样可以让患儿感受到自身能力被外人赞赏,增强自信心。⑤周末带患儿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去玩,父母在患儿面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刺激患儿,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学到与人交流的一些方法或方式。
三、幼儿园的关注(1)善于捕捉亮点,加大对幼儿关注和鼓励,促使幼儿进步。在平时与
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妞对广播体操特别感兴趣,在家可以把整套操都跳给妈妈看。于是做操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她,及时给予她肯定。
(2)持之以恒,改变幼儿内心世界,促幼儿主动交往。每天微笑着迎接她,每天的坚持是有一定成效的,半年后的一天,妞主动和老师说再见。
(3)步步为营,引导幼儿融入班级环境。我们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通过一步步变更环境,使其有一个适应期后再融入环境。游戏时拉拉她的手、摸摸她的头,让班中幼儿给她一些适当的帮助,减少她单独静坐的机会。
蒙氏区域活动时,妞依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但是看着里面“工作”得很开心的同伴,还是很羡慕,我们邀请妞去参加“工作”,妞考虑了很久还是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我们慢慢地引导妞。八个月下来,妞渐渐地由恐慌到适应了。
(4)家园常沟通,促使幼儿加速变化。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幼儿,关注是最重要的,家园协作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每次妞有进步,我都及时告知她妈妈,妈妈也及时对妞进行表扬。这一行为不仅肯定了幼儿,也给予了家长更多的信心。同时也建议其家长多带妞参加活动,接触各类环境,认识各种新朋友,对她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
四、家庭的关注(1)寻找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妞在人多时就会选择缄默,而在熟悉的环境不会。父母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妞和班级的同学相处,借此来增加她对幼儿园集体环境的亲切感。比如:参加亲子活动、叠积木活动、放风筝活动等,这些都给妞带来更多的社会交往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妞有了明显的进步。
(2)放下工作,多陪幼儿。妞的爸爸相对工作较忙,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妈妈待在一起。通过沟通,妞的爸爸也尽可能地多抽出时间来陪妞,最近一个月就陪妞外出旅游了两次,加强父女情感的培养。这对妞的情感的培养很重要。
(3)适度要求,打开幼儿的心房。父母在妞遇到挫折或产生退缩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要求妞完成的事情,做到了给予表扬,没有做到的给予鼓励。
五、对妞的八个月观察跟踪 妞交往能力相对比较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无法很快地适应外界,为了使妞改善和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通过八个月的调整,我们的对症下药还是起到了好的效果,妞开始加入班级的活动并有了自己的朋友。
妞的变化带给我的启示:①和幼儿在一起要赢得幼儿的信任,师生的心灵要有交流。②勿急于求成,须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与进步。③如果方法有效,效果就会有显著的倍增。④家园互相沟通得顺畅,幼儿才会加速变化。
在多管齐下的作用下,经过八个月观察、鼓励和引导,妞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大的进步和提高。从刚入园沉默不语到现在简单的交流;从对陌生环境的躲避到现在的主动交往。我和妞的家人都感受到妞的变化。帮助妞走出交往的困境是我大的欣慰,妞现在已经能开心地和朋友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