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莉�┖陆�大 李旻辉
[摘要]通过系统查阅古籍本草文献,结合植物志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对本草中记载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6种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是丹参的基原植物,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是滇丹参的基原植物,荔枝草S plebeia是荔枝草的基原植物,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或华鼠尾草Schinensis,鼠尾草S japanica是鼠尾草的基原植物,关公须S kiangsiensis为叶下红的基原植物。这为进一步理清鼠尾草属药材基原植物亲缘关系,挖掘开发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新的药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关键词]鼠尾草属; 药用植物;本草考证
鼠尾草属Salvia L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属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 000余种,我国分布84种,主要生长在西南地区[1]。鼠尾草属植物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例如,丹参始载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并被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荔枝草见于《本草纲目》草部有名未用类,之后《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书籍均有收录[34]。根据课题组前期工作调查,鼠尾草属40余个物种具有明确的药效作用,并且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5]。依据药效,中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可以分为丹参类和非丹参类药材:丹参类药材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脘腹胁痛,月经不调等症;非丹参类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等疾病[5]。
目前,关于鼠尾草属药材的本草考证资料非常有限,对其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功效记载等方面也比较宽泛。因此,仅仅依据古籍记载并不能完全确定以丹参为代表的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基原植物。课题组结合多年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实地调查与民间考证,结合《中国植物志》有关鼠尾草属植物分类的描述,对古代本草中载有的6种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形态、功效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扩大利用与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
1丹参
11形态与异名丹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2]。之后历代本草均记载描述了丹参的形态特征与生长时期:魏晋时期《吴普本草》记载:“茎华小,方如荏(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6];宋《本草图经》载:“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杆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尺余,一苗数根”[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形态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了丹参的生长环境,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3]。《中国植物志》中描述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形态特征:根肥厚,外面朱红色,茎四稜形,花冠紫蓝色[1]。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的相关记载及其附图与现代植物志的丹参形态描述相符一致[8],见图1。
在古代本草中,丹参同物异名的情况颇多,例如,《神农本草经》称丹参为郄蝉草,郄蝉草也是却禅草的俗称[2]。《本草经考注》曰:“却禅草名义未详”[9],《方言》十三云:“蝉,毒也”,戴震曰:“蝉,即惨声之转耳”,《说文》云:“惨,毒也”,《广雅》:“毒,恶也。”故却蝉者,是除却积聚癥瘕的意思。因此,丹参谓之郄蝉草。《四声本草》云:“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10],“逐马”亦是“奔马”的同义词,故《吴普本草》又称其为逐马[6]。李时珍谓其“叶如野苏”,苏颂谓其“花似俗花”,故亦称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近现代中草药著作中,丹参的异名也较多:如红根、活血根、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根子、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等。
12功能主治《神农本草经》记载丹参功效:“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2],《吴普本草》曰:“治心腹痛”[6],南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丹参:“疗风痹”[10],明《本草纲目》曰:“活血,通心保络,治疝痛”[3]。根据上述古籍本草对丹参功能的记载表明,丹参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清心除烦,调经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具有此类功效的鼠尾草属植物不只1种,如鄂皖丹参S paramiltiorrhiza HWLi et XLHuang、拟丹参S sinica Migo、美丽鼠尾草S meiliensis SWSu等具有近似形态特征,同时又具有相似疗效的鼠尾草属丹参组的其他植物,均可作为丹参类药材使用。由于本草古籍有关丹参基原植物的描述比较宽泛,古代地理分布考察记载缺乏或不明等原因,导致了丹参基原植物本草考证工作的困难。
综合上述考察结果,认为古代本草中丹参基原植物应为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丹参组植物丹参S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
2滇丹参
21形态与异名《滇南本草》整理本载丹参“多年生草本,高14~30 cm。根状茎短缩,块根圆锥形或纺锤形,外皮鲜时丹红色,干后呈红褐色”,并附图[11]。之后修订编撰者在《滇南本草》中指出丹参为唇形科植物滇丹参S yunnanensis C H Wright [11]。滇丹参与丹参同属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丹参组植物,具有相似的性状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短缩,朱红色。但不同的是滇丹参植株一般高约30 cm,丹参植株可长到40~80 cm,滇丹参植株较丹参矮10~50 cm,与明《滇南本草》记载滇丹参植株较正品丹参S miltiorrhiza小的形态特征相符[1]。并且,滇丹参主要分布在滇中与滇南地区。可见,《滇南本草》中记载丹参的基原植物应为滇丹参,即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见图2。滇丹参亦有小红参、小红草乌、小红丹参、紫丹参和山槟郎等别称。
22功能主治明《滇南本草》载:“丹参,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11],后人收录到《云南中草药》曰:“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主治月经不调,血崩,产后高热,闭经,乳痈,癥瘕痞块”[12]。现代研究亦明确滇丹参即云南鼠尾草的药效价值,具有凉血止血,养心安神,活血祛瘀之功效,可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痹,癥瘕,血虚肢麻,惊悸失眠,跌打瘀肿等[13]。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滇丹参的基原植物应为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丹参组植物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
3荔枝草
31形态与异名荔枝草之名,始见于明《本草纲目》草部有名未用类,但并没有记述植物的形态[3]。清《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荔枝草冬尽发苗,经霜雪不枯,三月抽茎,高近尺许,开花细紫成穗,五月枯,茎方中空,叶尖长,面有麻累,边有锯齿,三月采……丝筋纹辍,绽露麻累,凹凸最分明,凌冬不枯,皆独瓣,一丛数十叶……”[4]。这与《中国植物志》记载荔枝草S plebeia RBr形态描述相符:花期4—5月,茎直立,高15~90 cm,叶椭圆状椭圆状,边缘具圆齿、牙齿或尖锯齿,被稀疏微硬毛,叶柄凹凸分明[1]。
荔枝草生长在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亦有很多异名,如皱皮葱、野芝麻、癞子草、野卜荷、雪里青、凤眼草、隔冬青、虾蟆草、雪见草等。
32功能主治清《本草纲目拾遗》载:“《葛祖遗方》治咽喉十八症,消痈肿,杨梅痔疮” [4],《本草从新》曰:“治咽喉急闭”,汪连仕《采药书》:“凉血,止崩漏,散一切痈毒”,《天宝本草新编》述:“专治咳嗽,耳边疮黄水相得,拔疔去毒黄糖捣,肺金火胜能消克”[14]。荔枝草全草可以入药,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散瘀,利水,消肿的作用,已被沿用千年,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出血,崩溃,肾炎水肿,湿疹瘙痒,蛇虫咬伤等。
从上述形态、疗效等古籍记述内容,可以判断本草古籍中记载的荔枝草基原植物即为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植物荔枝草S plebeia。
4石见穿
41形态与异名石见穿之名始见于《本草纲目》,但对其来源、形态等均无记载。《植物名实图考》收载“小丹参”云:“叶似丹参而小,花亦如丹参,色淡红,一层五葩,攒茎并翘”[8]。并引用唐钱起《紫参歌序》:“自身五葩连萼,状飞鸟羽举,俗名五凤花,按行即此”。以上描述及参考附图,均与《中国植物志》记载鼠尾草亚属植物华鼠尾草S chinensis Benth相近:根多分枝,茎直立,叶片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1]。
石见穿常见异名有紫参、五凤花、月下红、乌沙草、黑面风、大发汗、活血草(四川)、石打穿、红根参(安徽)、紫丹花(浙江)、田芹菜(广东)等。
42功能主治《本草纲目》载石见穿:“主骨痛,大风,痈肿”。之后其他本草古籍并未记录收载石见穿[3]。石见穿的药用价值与疗效与现代华鼠尾草临床研究证实的活血化瘀,清热,消肿,散结,利湿的功效一致[15]。然而,现代著名本草学家谢宗万先生对石见穿进行本草考证后,提出《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石见穿应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db,现代提到的石见穿应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16]。
本草中对石见穿的形态和地理分布并没有详尽记载,自1977年第1版《中国药典》记载“石见穿”基原植物为华鼠尾草S chinensis Benth以来,随后发行各版本药典对“石见穿”基原植物的记述均为华鼠尾草S chinensis,同时,以“石见穿”为名的药材还有其他科属来源,例如蔷薇科的蓝布正Geum japonicum Thunb var chinense F Bolle,实为同名异物,值得注意。
5鼠尾草
51形态与异名鼠尾草首见《名医别录》:“一名葝,一名陵翘,生平泽”[17]。明《本草纲目》将鼠尾草收载于卷十六草部隰草类。李时珍释名曰:“鼠尾草以穗形命名”[3]。明《救荒本草》“鼠菊”云:“本草名鼠尾草,一名葝,一名陵翘”,亦有附图证明[18]。《植物名实图考》中载有的附图也与现代植物志记载鼠尾草形态描述相符,茎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侧生小叶,轮伞花序2~6花,组成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花序顶生[1, 9],见图3。鼠尾草亦有坑苏等别名。
52功能主治鼠尾草可以治疗黄疸,月经不调,痛经,湿热带下,赤白下痢等疾病,具有显著的活血调经,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疗效。从古至今沿用了千年有余。《名医别录》有云:“味苦,微寒,无毒。主鼠瘘,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17]。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又用治下,当浓煮取汁,令可丸服之,令人亦用作饮”[10],宋《证类本草》曰:“平。主诸痢,煮汁服,亦末服。紫花,茎、叶堪染皂。一名乌草,又名水青”[19]。
上述记载与鼠尾草亚属鼠尾草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功效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本草中收载鼠尾草的基原植物是鼠尾草属鼠尾草亚属植物鼠尾草S japanica Thunb。
6叶下红
61形态与异名叶下红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云:“叶下红,产建昌。铺地生,颇似紫菀。叶面青,背紫,
碎纹粗涩如荠,背为光滑;长茎,长叶。”并附图。与关公须S kiangsiensis CYWu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紫色,茎长45~60 cm,叶片均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锐尖的形态特征描述一致[1],见图4。并有异名:关公须、关羽须、小活血、土活血、红花草、落地红、扑地红等。
62功能主治《植物名实图考》载叶下红:“槌敷蛇头指”,具有消肿,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8]。与关公须主治吐血,便血,衄血,跌打损伤,月经不调,毒蛇咬伤,疖痈肿毒等功能相对应[5]。
根据上述植物形态与疗效特征等特征描述,可以推断,叶下红的基原植物应为鼠尾草属鼠尾草亚属植物关公须S. kiangsiensis。
7结果与讨论
在把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分为丹参类与非丹参类药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草书籍的查考,文献资料的梳理,对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了本草考证,并得出如下结论:丹参的基原植物为丹参及其近缘种,滇丹参的基原植物为云南鼠尾草,荔枝草的基原植物为荔枝草,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或华鼠尾草,鼠尾草的基原植物为鼠尾草,叶下红的基原植物为关公须。中国鼠尾草属全属植物分布的84个种涉及到的药用植物的种类占有40多种,数目繁多,古籍本草记述并不详尽,造成了本草考证研究的困难,因此,只能通过简要的形态描述与疗效来推断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下一步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同属或近缘属的植物亲缘关系,深入挖掘古代药学遗产,为进一步澄清古籍处方中用作中药材的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的名与实,也为挖掘开发鼠尾草属新的药物资源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66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2]神农本草经[M] 吴普述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2:42
[3]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上册 第12卷[M] 校点本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4]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卷五·草部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5]李旻辉, 宋晓玲, 王振旺, 等 中国鼠尾草属植物传统药物学的调查[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2):476
[6]吴普吴氏本草经[M] 尚志钧辑校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 40
[7]苏颂 本草图经[M] 辑校本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85
[8]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9]森立之 本草经考注[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55
[10]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辑校本 尚志钧, 尚元胜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75
[11]于乃义, 于兰馥 滇南本草[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 796
[12]云南中草药[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794
[13]吴春艳 云南鼠尾草的化学成分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14]谢宗万, 邬家林 天宝本草新编[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 34
[15]雷涛,孟繁钦,王艳芳, 等 石见穿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9: 9
[16]谢宗万 《本草纲目拾遗》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品种考证[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1): 49
[17]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尚志钧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辑校, 1986: 239
[18]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M] 王家葵, 张瑞贤, 李敏校注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 33
[19]唐慎微 证类本草[M] 尚志钧辑校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3: 320
[责任编辑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