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性与整合性对比分析

2016-05-11 01:06:50毛继光刘铭爽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义概念

毛继光,刘铭爽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组合性与整合性对比分析

毛继光,刘铭爽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为了深入探究组合性与整合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二者历史发展层面着手,理清脉络、对比异同,研究表明:组合性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较强的逻辑性,而整合性更能顺应发展,解释当下的新兴语言现象。在组成成分及特点方面,组合性具有严谨的特点,能解决语言内部严谨的逻辑关系;而整合性具有创新的特点,能解决语言中新的突显意义及其合成过程。两种理论体系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各有所长、兼蓄优势。

组合性;整合性;组合模型;概念整合

1 问题的提出

“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与“整合性”(integrity)在汉语表达上虽一字之差,但在历史发展、框架结构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王寅在其著作《认知语言学》中,曾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过精炼的概括,“传统语义理论中所讲的‘组合过程’相当于‘物理变化’,仅是信息的简单相加,而融合过程则类似于‘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物质’。”[1]在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里,以语料库为基础,采用整合性理论的观点解读语言现象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而对组合性理论的研究则被冷落,置于域外。笔者着眼于理论研究的历史层面,追溯其差异的渊源。然后触及应用领域,全面地分析各自的组成特点。本文研究是基于理论梳理和解决解读的模式,指出差异、褒贬优劣。

2 历史层面对比

2.1 组合性

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判断力”(judgement)和“概念”(concept)两个概念,它们是研究组合性与整合性对立关系之原型[2]。两者之关系为日后对该命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即要研究“部分”必须以“整体”为背景,整体性内涵受到较多的关注。19世纪在逻辑学领域里研究者也将两者结合起来,不同之处在于逻辑学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关联[3]。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理论为“组合性”理论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并未明确提出“组合性”理论[4]。卡内普利用函数中的横纵坐标定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弗雷格的指称论,因此导致“组合性”脱离了“整合性”,而任其独立存在[5]。基于卡内普理论的新创性和强大的解释力,“组合性”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在研究意义合成时,组合性有极强的解释力,蒙太古的语义解释方法从数理逻辑角度分析自然语言,弥补了转换生成语法在语义层面的不足[6]。现当代转换生成语法研究仍然依赖组合性;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组合意义应当受到关注。兰盖克修正了组合性,并提出部分组合性,强调人的主观认知作用于组合系统,以期解释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组合现象[7]449。

自蒙太古的格语法被引入中国后,研究者随之开始对组合性进行研究。早期对组合性理论的概括及验证主要见于方立、邹崇理的论著。邹崇理从逻辑学角度验证了组合性理论的可行性[8],而方立则在汉语语法和语义探索中广泛使用组合性[9]。国内理论突破点集中体现在研究者大多从认知视角解读组合性[10],并将其应用于语义学研究中[11]。

2.2 整合性

组合性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遍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相比之下,整合性研究历史较短,主要应用于认知语言学中。乔姆斯基在转换生成语法研究中关注逻辑语义对自然语言形成的意义,但其解释力逐渐丢失[12]。面对这种困境,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要以人类的认知本能为出发点,关注意义与形式配对关系的构建。莱考夫首先提出用隐喻解释语言现象,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修辞方法,更是人类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但莱考夫的隐喻观未脱离两空间之间映射的基本范式[13]。为了强调语言的动态性,福康涅将这种映射扩展至四空间,其中的整合空间内包含两个原输入空间中均不具有或不对应的成分[14]。整合性允许新显成分的存在,打破了逻辑语义学中“句子表达命题”的惯性思维模式,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论被应用于语言学诸多层面研究上的分析和解释。张辉等将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分类,认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认知语言学家研究构式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两概念可被应用于认知语法研究。新显成分的动态性理论研究,可被用于文学意境分析,它对推动认知文体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概念整合构建研究,是在隐喻研究之后,后续研究者们不乏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解释意义的构建[15]。勃兰特提出心理空间的无限性,并将四空间扩展成五空间[16];福康涅在其论文《Compression and Emergent Structure》中对四空间内部运作机制作了进一步解释[17];贝奇明确提出整合理论需要某种程度的制约等[18]。

在国内,对整合性理论研究与国外大致相同:同样经历“引入—验证—完善”三个过程。整合性对汉语中一些语言现象也有解释力:如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应用于汉语句法研究[19];整合形成的虚拟空间可用来解释诗歌中的意境[20];词汇的概念整合理据研究[21];在应用层面上,不难发现将整合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等[22]。

综上所述,从研究历史来看,组合性历时更久,且有较深厚的哲学基础。勃兰特曾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提出过质疑,众多的研究证实了在解决实际语言问题时,组合性更有说服力,但整合性作为学术发展潮流的产物更具有包容性[16]。因此,组合性需不断创新,探究逻辑层面上的解释性;整合性需不断完善,确定在研究适用层面上的稳定性。

3 应用层面对比

3.1 组成成分及特点

各学科对组合性的完整定义莫衷一是,原因在于它广泛存在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且各学科解读角度有所不同,但学界较认同的是Szabò从哲学角度给出的定义:“复杂表达式的意义即成分意义的函数运算和其组合方式。”[23]经过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它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渗透到学术研究过程之中。

语言学家们普遍认同语言系统由不同系统(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组合而成。其中,复合语义由单词(甚至更小的词素)的意义单位组成;句法则由次级句法成分构造而成,这些都是组合性思想的外在体现。形式语言学尤其重视组合性,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蒙太古提出,最重要的组合关系在于语义与句法之间通过代数组合生成意义。语义部分由内涵逻辑与翻译规则组合生成,句法部分则由词遵循句法规则合成[24]。卡普兰提出句子要和文本及环境相结合[25]。Westersthl基于该研究,将不同程度的组合性应用于研究复杂的语言现象中[26]。Pietroski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与思维之间同样存在组合性,即语言依照其内部结构将思维进行组合,进而思维意义得以表达[27]。认知语言学的开拓者兰盖克同样认同组合性的重要性,但作了一定的调整。他认为部分组合性对语言现象更有解释力,因而提出部分组合模型,它可应用于解释词义的生成。模型中包括成分结构,分别用[A][B]表示,完全组合生成[C](故[C]=[A]+[B])。但部分组合后[AB]=[C′],C′中包含了A、B结合后生成的原不存在的成分X,而X成分的确立需要结合语境的综合网分析,但整体上说来,研究者应遵循两者相加后生成的结果[7]450。

语言学中的组合性可应用于各个语言层面上的研究,组合性强调两者(或多者)之间通过严谨的逻辑运算而生成意义,过程中大量运用数学算式及逻辑运算。因此,从组合性角度研究语言问题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严谨的逻辑性。

整合性以组合性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其规约性的框架限制。整合性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主要见于福康涅和特纳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福康涅提出的心理空间可用于解读动态意义的生成过程,因而,逻辑语言学面临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成熟的整合理论中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输入空间内不仅包含基本信息,而且需要映射回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内包含具有概括性且较抽象的成分、图示、结构等。整合意义的生成主要在整合空间,该空间内的突生结构允许原输入空间内不存在的成分,四个心理空间在线共同作用完成意义构建[14]。概念空间之间通过配置(composition)、匹配(completion)和发展(elaboration)三种要素展开运作[28]。配置过程和组合过程相似,他认为,从本质上讲,整合是两输入空间的部分组合,之所以说是“部分”,原因在于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映射,故整合可以被理解为部分组合。匹配指输入空间内的成分和结构,与类空间内存储于记忆中的背景知识相匹配,并生成整合空间,形成知识。发展主要发生在整合空间内,即对整合事件进行模拟。福康涅明确指出空间概念网格构成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非常简单的网络,复合空间里的结构几乎可以完全通过输入结构结合得到。而另一端则可能是典型的隐喻或虚拟句,完全组合性可以看作是整合性的一极[29]。由此可见,组合性是整合性的基础,是其发展的阶段之一,相较于严谨的组合性,整合性富有创造性和动态性。

3.2 主要研究范式

因组合性有较深厚的哲学基础,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在初期,它与“文本性”对立,到后来逐渐独立,被应用于逻辑哲学,因而组合性研究趋于完善,不断被认可。在心理学领域,当原型概念无法完全囊括新兴现象时,心理学家考虑将概念加以组合,“概念组合”过程从理论上支撑了组合性原理,其概念范畴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30]。计算机编程的实质是一系列子程序按顺序被编码组合,通过改变子程序实现计算机内部结构的变化[31]。组合性理论在语言学中的表现最为广泛。霍凯特提出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其中一项就是能产性(productivity)。根据霍凯特表述:“循环性(recursive)和组合性(compositional)则是该特征的两大支撑点。”[32]由此可见,组合性可存在于语言学的各个层面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和篇章结构。意义的生成和解读均有赖于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现象研究提供了解读语言问题的基本视角。从总体上来说,组合性致力于解释语言内部的逻辑结构。

整合性理念也被交叉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整合性在语言学中的推广体现在概念整合理论,该网状结构中的新创结构允许新成分的存在,使得许多语言学家开创性地将其应用于解读多种语言现象。整合性理论提出的是一种研究范式,用于探究意义生成的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家们致力于将其与其他理论进行交叉互补,现阶段的应用集中在对句法、语用、修辞、翻译、习语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上。整合性理论仍处于发展阶段,需不断完善。

4 问题解决方法对比

在不同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组合性与整合性从不同层面对语言进行研究。在形式语言学研究盛行时期,蒙太古将意义放在次要位置,利用组合性解构语义生成的深层结构[6]。认知语言学研究时期,兰盖克结合意义,构建了组合性通用模型,解构语义生成的一般过程[7]463;福康涅结合抽象意义,利用整合性解构新显语义生成的过程[14]。蒙太古语法包含大量数学运算公式,且运算过程遵循繁琐的规则,故已渐渐淡出研究领域。若想突破组合性的限制,并找到新形势下组合性的发展,要考虑打破组合性严谨、客观的规约,现运用兰盖克和福康涅提出的两种认知模型,分别从组合性和整合性角度解读复合词“computer virus”,便于更好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异。

兰盖克构建的合成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部分组合性,“computer”和“virus”分别代表成分结构[A][B],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computer virus”组合模式解读

成分结构“computer”和“virus”在左侧进行深层认知加工后,共同凸显生成结构C,但因合成结构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意义表达不符预期效果。根据推断,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有:(1)电脑的病毒;(2)电脑和病毒;(3)病毒的电脑。若凸显“computer”并将其视为认知的参照点指向“virus”,则该逻辑关系(1)成立,意义得以表达。

整合性解读过程强调两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是人体感染病毒之后引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等严重后果,另一个输入空间是电脑被黑客、病毒等入侵造成数据丢失等后果。两者的类空间是某一物体进入到系统内部引发一系列的不正常反映,整合空间内容,即专属电脑性质的病毒入侵电脑系统之后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该复合词的意义得以整合。通过这样的深层认知过程,意义得以传递。意义生成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computer virus”概念整合理论解读

目前,研究者开始关注部分组合性原理,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在对意义作用上的贡献。上述过程中的凸显,即人们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自身的注意力和焦点,有效地减弱了一般组合性中冗杂的规约限制。整合性理论更强调人的认知因素、映射过程、四空间内的联系和自主构建,自主构建可视作极端组合性。

5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组合性作为人类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哲学、语言学层面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该理论也在被不断地深化、发展和推广。整合性理论可被看作是组合性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突破组合性的客观限制,弥补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但整合性理论新创成分理据仍需商榷。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而是努力找到“严谨”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以求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6

[2]Theo M V Janssen.Compositionality:its historic context[G]//Markus Werning,Wolfram Hinzen,Edouard Machery.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osition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9-46

[3]A Trendelenburg.Logische Untersuchungen[M].Berlin:Bethge,1840:163

[4]G Frege.On sense and nominatum[C]//A P Martinich.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86-198

[5]R Carnap.Meaning and Necessity:A Study in Semantics and Modal Logic[M].Chicago,IL:The Universuty Chicago Press,1974:34

[6]R Montague.The proper treatment of quantification in ordinary English[C]//R H Thomason.Formal Philosoph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4:247-271

[7]R W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邹崇理.组合原则[J].逻辑学研究,2008(1):75-83

[9]方立.逻辑语义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5

[10]赵彦春.语义合成原则的有效性:对Taylor(2002)证伪的证伪[J].外国语,2008(3):20-30

[11]张辉,季峰.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12(2):1-7

[12]N Chomsky.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M].New York:Plenum Press,1975:85

[13]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8-12

[14]G Fauconnier,M Turner.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Adele E Goldberg.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6:113-129

[15]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极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8,31(1):7-14

[16]P A Brandt.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a critical comment[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10):1578-1594

[17]G Fauconnier.Compression and emergent structure[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5,6(4):523-538

[18]C Bache.Constrain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levels of blending and disintegr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10):1615-1635

[19]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83

[20]张东升.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6):13-16

[21]王文斌.英语复合词的内在句法、语义及认知构建[J].外语学刊,2005(2):39-43

[22]董桂荣,冯奇.从概念合成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J].上海翻译,2005(S1):33-36

[23]Z G Szabò.Problems of Compositionality[M].New York:Garland,2000:135

[24]邹崇理.蒙太古语义学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3(3):75-83

[25]D Kaplan.Demonstratives:an essay on the semantics,logic,metaphysics,and epistemology of demonstratives and other indexicals[C]//J Almog,J Perry,H Wettstein.Themes from Kapl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481-566

[26]D Westerstahl.Compositionality in Kaplan style semantics[C]//Markus Werning,Wolfram Hinzen and Edouard Machery.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osition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92-219

[27]Paul M Pietroski.Semantic Monadicity with Conceptual Polyadicity[G]//Markus Werning,Wolfram Hinzen,Edouard Machery.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ositioan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29-148

[28]张辉.从“red pencils”和“fake guns”谈起: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1,68(2):36-40

[29]G Fauconnier,M 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7

[30]Edouard Machery,Lisa G Lederer.Simple heuristics for concept combination[C]//Markus Werning,Wolfram Hinzen and Edouard Machery.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osition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454-472

[31]Theo M V Janssen,P Van Emde Boas.The expressive power of intensional logic in the semantic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C]//J Gruska,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Berlin:Springer,1977:303-311

[32]C F Hockett.The origin of speech[J].Scientific American,1960(3):88-96

[33]陆佳英,肖运初.新词概念合成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6(5):5-8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6.013

2016-02-15

浙江省教育厅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概念驱动-认知友好型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kg2015368);温州大学研究生校级创新基金项目“论‘N+Adj→Adj’组合构式中的凸显关系”(3162014026)。

毛继光(1963-),浙江宁波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H0.06

A

1673-2006(2016)06-0048-04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义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语言与语义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